蜀道難
按《樂府詩集》:王僧虔《技錄》,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內有《蜀道難行》。《樂府古題要解》:《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險。
噫(音衣)籲唏(音希),[一]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一]《宋景文公筆記》: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嘻嚱。李白作《蜀道難》,因用之。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一]爾來四萬八千歲,不(一作“乃”)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二]可(一作“何”)以橫絕峨眉巔。[三]地崩山摧壯士死,[四]然後天梯石棧相(一作“方”)鉤連。
[一]劉達《三都賦注》:揚雄《蜀王本紀》曰: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嚨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華陽國誌》: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入塚。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二]《元和郡縣誌》:太白山,在鳳翔府郡縣東南五十裏。慎蒙《名山記》:太白山,在鳳翔府郿縣東南四十裏,鍾西方金宿之秀,關中諸山莫高於此。其山嶺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上有湫池,雖三伏亦凝冰。關中遇旱;則登山取湫水。山既高寒,冰雪常凝,身弱衣薄,登山者多死。俗傳以為太白神能留人,非也。鳥道,謂連山高峻,其少低缺處,惟飛鳥過此,以為徑路,總見人跡所不能至也。
[三]《太平寰宇記》:嘉州峨眉縣有峨眉山。按《益州記》雲:峨眉山在南安縣界,兩山相對,狀似蛾眉。張華《博物誌》以為牙門山。《一統誌》:蛾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裏,來自岷山。連罔疊嶂,延袤三百餘裏,至此突起三峯,其二峯對峙;宛若蛾眉,自州坡望之,又如人之拱揖於前也。
[四]《華陽國誌》:秦惠王知蜀王乇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造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一作“橫河斷海之浮雲”),[一]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二]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繆本少“過”字),[三]猿猱(音鐃)欲度愁攀援(繆本作“緣”,一作“牽”)。[四]青泥何盤盤,[五]百步九折縈岩巒。[六]捫參(音森)曆井仰脅息,[七]以手撫膺坐長歎。
[一]《初學記》:《淮南子》雲:愛止羲和,愛息六螭,是謂懸車。注曰: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禦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蜀都賦》:羲和假道於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琦按:高標,是指蜀山之最高而為一方之標識者言也。呂延濟注,以為高樹之枝,恐非。蕭士讚曰:《圖經》: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任前,是亦一說。
[二]《上林賦》:橫流逆折,轉騰澈列。司馬彪注:逆折,旋回也。
[三]顏師古《急就篇注》:黃鵠一舉千裏,其鳴聲鵠雲。《合璧事類》:鵠,禽之大者,色白,又有黃者,善高翔,湖海江漢間有之。
[四]《埤雅》:猿,猴屬,長臂,善嘯,便攀援。《韻會》:揉,母猴也,似人。嚴氏曰:猱,即王孫,杜詩胡孫是也。《爾雅》:猱猿善援。郭璞注:便攀援也。蕭士贇曰:黃鶴飛之至高者,猿猱最便捷者,街不得度,其險絕可知矣。
[五]《元和郡縣誌》:青泥嶺,在興州長舉縣西北五十三裏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為青泥嶺。《九域誌》:興州有青泥嶺,山頂常有煙霧霰雪,中岩聞有龍洞,其嶺上入蜀之路。
[六]《爾雅》:巒,山嶞。郭璞注:謂山形長狹者,荊州謂之巒。
[七]捫參曆井者,謂仰視天星,去人不遠,若可以手捫及之,極言其嶺之高也。參井二宿,本相近。參三星,居西方七宿之末,占度十,為蜀之分野。井八星,居南方七宿之首,占度三十三,為秦之分野。青泥嶺,乃白秦入蜀之路,故舉二方分野之星相聯者言之。《漢書》:豪強脅息。顏師古注:脅,斂也,屏氣而息。又《高唐賦》:脅息增欷。李善注:脅息,縮氣也。胡三省《通鑒注》:脅息者,屏氣鼻不敢息,唯兩脅潛動以舒氣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