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秦王掃六合,[一]虎祝何雄哉![二]揮(蕭本作“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三]明斷自天啟(一作“雄圖發英斷”),[四]大略駕群才。[五]收兵鑄金人,[六]函穀正東開。[七]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台。[八]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九]尚采不死藥,[一○]茫然使心(一作“人”)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警鬣蔽青天,何由觀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一一]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一二]
[一]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
[二]《西都賦》:周以龍興,秦以虎視。章懷太子注:龍興虎視,喻盛強也。
[三]《莊子》:天子之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盡西來”者,六國之王皆為所虜,而西入於秦也。
[四]《左傳》: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杜預注:啟,開也。
[五]《漢書》:如武帝之雄材大略。
[六]《史記》: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鐮,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廷中。
[七]《水經注》:潼關曆北出東淆,通謂之函穀關也。遂岸天高,空穀幽深,澗道之峽,車不容軌,號曰天險。“函穀正東開”者,當六國未滅之時,慮其侵伐,以函穀為守禦之要樞,啟閉甚嚴。六國已滅,天下一統,無事守禦,函穀可以常開矣。
[八]《史記》:始皇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又雲: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複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德意。《太平禦覽》:伏滔《地記》曰:琅邪東南十裏有琅邪山,即古琅邪台也。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作琅邪台,台亦孤山也。然高顯出於眾山之上,高五裏,下周二十五裏,山上壘石為台,石形如磚,長八尺,廣四尺,厚八寸。三級而上,級高三丈。上級平敞,二百餘步。刊石立碑,紀秦功德。
[九]《史記》:始皇三十五年,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發北山石木郭。
[一○]又雲:三十一年,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一一]又雲:二十八年,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蛟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者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今上禱嗣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齊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木華《海賦》:魚則橫海之鯨,巨鱗插雲,鬢鬣刺天,顱骨成嶽,流膏為淵。
[一二]《史記》: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諧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棺,官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正義》曰:顏師古曰:三重之泉,言其深也。《韓非子》: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衂,已衂而灰,已灰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