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變化,在變化裏找機遇(1 / 1)

我們處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裏,世界每天都發生著一些讓人想不到的變化。有時候,這些變化會讓我們感到不適應,手忙腳亂之際感到愁苦不堪,從而喪失了進取的動力、取勝的信心。我們應該知道,環境和社會所起到的隻是一個客觀的作用,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一個人的內心,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隻要你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進取,那麼一切的限製和困擾就會變成你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和墊腳石。

達爾文曾經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這個“適者”並不是想象中的被動適應,而是主動地去迎合變化的客觀世界,在變化之中尋找機遇,從而讓自己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強者。

43歲那年,她的丈夫下崗了,她的兒子還在外地上大學,家中所有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她的身上。然而,禍不單行,第二年,她也成為了下崗工人。麵對沉重的打擊,她選擇了咽下眼淚和痛苦,重新站起來,支撐這個家。

她開始了擺小攤賣早餐的生活。每天早晨5點之前,天蒙蒙亮,整個大地還處於沉睡之中的時候,她就早早地從床上爬起來,收拾東西開始忙碌。以前在單位的時候,她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領導問話的時候,她就會心跳加速,麵紅耳赤,說話結結巴巴。如今,為了生活,她不得不扯起嗓子站在大街上對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大喊:“油條,新出鍋的油條啦!”“八寶粥,又衛生又營養的八寶粥啦!”為了招攬顧客,她還要編些新詞,引起行人的注意。由於她的努力,在第一個月的時候就賺到了2300多元錢,比下崗前的工資還多了1000多元。這讓她感到非常興奮和高興。

她的生意慢慢好了起來,一個人經常忙得團團轉,於是她就說服丈夫和他一塊出攤賣飯。夫妻兩個同心協力開始了新的生活旅程。他們先從賣油條和粥開始,後來又租了一個門麵房賣餃子和小吃,最後又開了麵食食品加工廠。她從一個下崗職工到擁有800多萬資產的民營企業家,隻用了短短八年的時間。在這八年裏,她遭遇了不少的困難,吃了不少的苦,最終獲得了成功,被當地市政府評為“再就業明星”和“市三八紅旗手。”

她的名字叫——蔣桂芝。提到她的名字,人們都豎起大拇指。蔣桂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前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辦不成,能在單位有口飯吃就不錯了,但是下崗之後,不得不進行多種嚐試,也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不是下崗的話,恐怕我現在會在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呢。”

人生無常,不斷變化的現實好像藏在我們身邊一樣,總是在不經意地抬頭與低頭間經常碰麵,在不期而遇的時候,躲避和懊惱是毫無意義的。麵對變化了的現實,如果憤恨交加,一頭撞在南牆上,必定會給自己帶來滿身的傷痛。在現實麵前,我們不能喪失心智,停留在抱怨和後悔當中,而是應該積極地麵對現實,開動腦筋,仔細觀察,尋找和抓住新的機遇。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賣鞋的兄弟同時來到了非洲,準備在這裏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但是,非洲人是不穿鞋的,哥哥看到之後感到這裏沒有任何商機,就打道回府了。而弟弟則留了下來,他在非洲呆了幾個星期之後發現這是一次發財的好機會。他拍電報給哥哥說:“這裏的人雖然不穿鞋,但是都有腳疾,需要鞋子。不過我們賣的鞋子都太瘦,對他們來說不適合,我們需要生產一些肥大的鞋來供應他們。”哥哥看到電報之後,想也沒想就把電報給撕了。弟弟無奈,隻好回來自己監督生產,之後再帶著大量的產品拿到非洲去賣。最後,弟弟成為了百萬富翁,而哥哥依然是一個鞋子零售商。

可以說,麵對同樣的事實,不同的人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不僅僅是經商的訣竅,更是一條重要的人生哲理。其實一件事情並無好壞之分,關鍵取決於人們如何去認識它,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它。

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有思考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不斷變化著的現實麵前多動一下腦子,轉換一下思路,不斷地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夠發現和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從而讓自己走向成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