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自視清高的特征。在社會上打拚的時候抱定了“獨立自主”的做事原則,一味地迷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格言,在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願意尋找別人的幫助,幻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遇到的困難。獨立自主是一個人優秀的品質,值得去肯定。但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對它的理解卻發生了錯誤,獨立自主並不是想象中的孤軍奮戰,萬事不求人,而是在事情麵前既要發揮自己的能量還要懂得借用他人的力量。事實上,能夠借助他人的力量成事並不是一個人依賴心強的表現,而是一個人聰明才智的綜合體現。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懂得利用別人的力量,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

春秋末期,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很好的朋友。後來伍子胥的家人慘遭楚王殺害,伍子胥被迫逃亡,他在逃亡的時候對申包胥說:“將來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對他說:“好吧,如果你能顛覆楚國的話,我也一定能夠讓它複興。”

後來,伍子胥率領吳國的軍隊攻下了楚國都城郢。申包胥帶著年幼的楚昭王逃跑。伍子胥實現了他的諾言,申包胥也要準備為複楚而努力了。但是,他沒有強大的軍隊,也沒有高超的武藝,更沒有巧妙的策略指揮戰爭,以一己之力完成複國大業談何容易?於是申包胥就把楚昭王放在野林裏,隻身一人千裏迢迢來到秦國,尋求幫助。

申包胥見到秦哀公,對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名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裏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靠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被他的誠意感動了,就答應了他出兵的請求,並且作了《無衣》這首詩。

在秦國的幫助下,申包胥終於打敗了吳國,光複了楚國的江山社稷,實現了當初的諾言。

一個人經過長期的努力很可能走向成功,但是在這漫長追求過程中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等到成功到來的時候,或許這個人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體驗它的喜悅了。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懂得利用別人的力量才能夠更加快捷地達到個人的目標。

當自己的力量微弱的時候,沒有必要咬牙堅持,固守一個萬事靠自己的錯誤信念,而是要開動腦筋,從別人的身上尋找出路,通過別人的幫助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荊州,劉琮開城投降,劉備南下逃亡。為了能夠戰勝曹操,就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希望借助孫權的力量,共同抗曹。

東吳以張昭為代表的一幫人卻不願意和曹操兵戎相見,一再苦勸孫權不要意氣用事。為了能夠說服孫權,諸葛亮費了一番腦筋,他對孫權說:“曹操騎兵、步兵、水軍加在一起,恐怕有100多萬!”

孫權覺得他在說謊,說:“這裏有詐吧?”諸葛亮就一筆一筆地給他算賬,最後算到150萬人,諸葛亮說:“我隻談100萬是怕嚇壞了江東的人士啊?”

孫權問:“那我是戰,還是和?”

諸葛亮十分認真地說:“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力量作出決斷,如果以為東吳的人力、物力,能夠和曹操抗衡,那就該及早和他斷絕關係;如果您認為敵不過,不如趕快聽從眾謀士的意見,放下武器,投降曹操。”

孫權不高興了,反駁道:“像您說的這樣,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呢?”

諸葛亮立即回答說:“田橫不過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尚且能堅守氣節,而不屈服受辱,何況劉豫州是皇室後代,才能蓋世,民心敬仰,怎能甘心投降,任人擺布呢?”

孫權的臉上掛不住了,惱怒他說:“劉豫州敗軍還不投降,我堂堂東吳大將,怎麼能拿全部東吳的土地和十萬兵馬去受別人的控製呢?”於是決定:聯劉抗曹!

在向別人尋求幫助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放下一下自己的身段,也需要一種堅持的精神,但是不能卑躬屈膝喪失尊嚴死皮賴臉地去乞求對方,那樣的話就會讓別人輕視你,從而不願意去幫助你。

有句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運”。在“三分時運”中別人的因素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追求事業高峰的時候,別人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了別人的力量,才能為你取勝的籌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