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香頌
夜晚的咖啡屋,音箱裏流出來的法國香頌,好像是被時光撫摸過的.充滿著絲縷憂傷的柔情。
香頌(chanson),像蒙娜麗莎的微笑、巴黎聖母院的鍾聲、楓丹白露的藝術盛會一樣古典優雅,也像夏奈爾香水、路易威登手袋、杜拉斯小說一樣時尚浪漫。“香頌”在法文的原意是“歌曲”,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樂曲的特色是由敘事部分的樂段與樂曲的反複部分架構而成,其形式之確立,大約是在1900年前後,也就是一般人認為的“法國美好時代”。後來經過時間的變遷,再加上外來流行音樂要素的融入,終於成為法語綿柔到沉靡的糖衣、世界上最莢的歌曲。
“枯葉、“玫瑰人生”、“海”或“巴黎的天空下”、“愛情餘燼”、“櫻桃的時間”,法國香頌就是這般講究歌詞意境。熱戀的狂野、相思的甜蜜或是失戀的傷痛,濃濃的法國情調將聽者深深纏繞。浪漫、感性、雅致和恬靜是法國“香頌”的特色,也是法國文化的特色。而法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更在“香頌”音樂裏得到了全麵的體現,搖滾、電子、古典、民謠、說唱,甚至是巴黎地鐵通道裏那些不知名的即興小品,都能在“香頌”裏找到自己的位置。音樂不再是學院派的專利,音樂成為融化在骨子裏的一種血液,這也許正足為什麼法國人都有一身濃鬱文藝腔的重要原因。
在“香頌”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法國人有容乃大的藝術海量。這幾年隨著法國香頌傳播的日益廣泛,有許多法國以外的歌手都拿來為己所用,並成就了事業高峰,如小野麗莎。而法國人卻從來沒有為了版權的問題和國外歌手斤斤計較過,因為在他們眼裏,香頌早已是法國人和法國浪漫文化的胎記,他們惟一要做的隻是繼續把這種香味熏下去而已。
在抒情的香頌歌聲裏,在~幀幀黑白的巴黎街景畫麵中,淡淡的懷舊,左岸風情的浪漫,就這樣不由分說地一一湧來,儼然成為法國樂風的代表。1930年前後,是法國香頌發展最具關鍵性的時期,法國創設了最具權威的ACc唱片大獎。接著由羅西妮·鮑華耶所唱的香頌名曲“對我細訴愛語”,在1931年5月的第一屆Acc唱片大獎上奪魁,這首歌曲除了促進了法國唱片T業的蓬勃發展,也因為詞曲優美,而被改編成14種語言風靡全球,正式揭開了法國香頌迷人的風華史。1946年,由已故男歌星兼影星尤維·蒙頓所主演並演唱的電影《夜之門》主題曲“秋葉”,一夜之間家喻戶曉。1952年,法國唱片協會所設立的唱片大獎也開始運作,第一屆的得主是擁有“香頌王”美譽的伊迪絲·比雅芙。
六七十年代法國的歌手曲風不盡相同,但皆為創作型歌手,作品注重人文氣息的歌詞以及優美的旋律,讓人悵懷不已。上世紀80年代之後,世界音樂尤其是非洲音樂隨著移民文化在法國樂壇又掀起熱潮,使得法國香頌又經曆了一次革命,甚至黑人的說唱音樂也悄悄融人法國香頌之中。法國香頌並沒有喪失它獨特、雅致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