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2 / 3)

青海頗為感慨:“行,元朝,算哥們兒又欠你一回,加上68年你救哥們兒那次,總共兩回,哥們兒永遠刻骨銘心地記著。”

“說什麼呢?”楊元朝笑嘻嘻地說,“不都是自家兄弟嗎,還說這些?你可見外啦。”

青海也樂了,玩笑道:“說是為了記著,你就甭操這份心了,你還真想要哥們兒幫你一把不成?說吧,現在哥們兒就兌現,以後準備幹點兒啥?哥們兒就是把吃奶的勁使出來,也幫你。”

楊守信一直站在一邊不吭氣,像個做了錯事的孩子。

楊元朝不忍,走過去,拍著他的肩膀頭:“兄弟,是不是因為沒有跟我一起去北京,覺著自己失職了,後悔萬分?至於嗎?別這麼無精打采的,俗話說,沒過不去的火焰山,趟不過去的通天河,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沒啥大不了的,你犯哪門子愁啊?放心,我估摸著,如果我撤了,你在警界也幹不了了,還得接茬兒跟著我,一點兒都餓不著。”

楊守信眼含熱淚,但慚愧之情也便同時溢於言表。

“哎,元朝,真的,你以後究竟想幹點兒啥?”氣氛一旦有所轉機,吳小弟便又忍不住搶話說。

楊元朝的表現又讓大家夥吃了一驚,不假思索:“已經想好了,下海經商。”

眾人一聽這話,均不禁來了精神頭,紛紛問他,準備經商幹點兒啥,看來,到底還是銀子吸引人。

楊元朝仰臉兒想了一會:“至於幹什麼嘛,目前還沒想好,但路子早就有了,說白了,就是不發愁第一筆買賣沒銀子啟動。”

聽他這樣說,因其他本地朋友均已或多或少知道了底蘊,並不顯得有多意外,隻有青海除外。

青海關心地問:“哥們兒,你是不是早就腳踏兩隻船了?說說吧,都有啥章程?我又該幫啥忙?”

楊元朝把幾年前結識“國軍子弟”郭家駒的事講了。但青海和原先李小嵐的疑慮差不多少,擔心商人滑頭。

“放心,我還有這點兒判斷力。”楊元朝顯得頗有信心,“現在,大家夥合計合計,看該搞啥買賣適合咱?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動用集體的智慧,誰都可別留一手。”

在場的人見楊元朝如此心中有數,均不禁感到意外之喜,原先掛在臉上的愁雲已去了一大半兒,於是紛紛出主意想辦法,七嘴八舌地熱烈討論開了。

這也就是他楊元朝如此豁達,想得通,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並沒因遭遇意外可能還會因此而丟官喪爵而灰心失望外加泄氣,居然像經曆了一場災難劫後餘生似的重新又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楊元朝見青海一直沒吭聲,問他:“兄弟,你覺著呢,該搞哪樣好?”

青海的心思根本沒在這上麵,還沉浸在政治上,在想什麼辦法能使楊元朝起死回生,變被動為主動,打翻身仗,甚至化腐朽為神奇,把已經死了的棋子重新走活。因此,模棱兩可地順嘴說:“做買賣前,首先必得進行市場調研,從國家允許的政策到目前市場的發展需求,都得先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數才行。起碼,眼界也得放開點兒,不能小打小鬧,要幹就幹大的,否則,還不如落得清閑,瞎忙乎什麼呢。所以,你要真想棄政從商,應該先到全國各地去走一走,見見世麵,至少也得到幾個經濟特區去遛遛,采采風,看人家都在幹什麼。是怎麼幹的。然後,再權衡自己的優勢和能力,決定幹什麼。”

楊元朝聽了青海的話,不禁由衷地讚歎:“這話,就算說到家了,整個慮事周詳、未雨綢繆,不愧是北京來的,整個全才,哥們兒我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得,就照你說的意思辦,先‘踩點’,後行動,反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待盤算好了再下賭注不遲,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事情就這麼初步確定下來。

出於關心哥們兒的切身利益,也是為多少贖自己不該先出手打架,以至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青海一直沒回北京,愣是等了半個月時間,直到處理楊元朝的結果最終下來了,才懷著一顆有愧於哥們兒的心,忐忑不安地走人。

事態的發展,和楊元朝預想的差不多少,事件的性質被定為“尋釁滋事”和“打架鬥毆”,而給楊元朝定的則是“使用武器槍支不當”和“防衛過當”,至於處理結果,則要嚴厲得多,因為楊元朝開槍涉及到一條生命,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連一向得意和栽培他的老廳長都保不了他,隻得按照上級機關的指示嚴肅處理,即鑒於楊元朝屬中組部和公安部直接管轄的高級幹部,依照有關規定和章程,對其做出降職使用的行政處分,但仍不離開公安機關,戴罪立功,以觀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