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奧巴馬——風光隻在登基時(1 / 3)

第9章奧巴馬——風光隻在登基時

據說,奧巴馬就職儀式的整個開銷預計將遠遠超過其前任一布什總統的就職儀式。

麵對眾人的質疑。美國智囊人士回應說:美國總統就職應具有世界意義。而奧巴馬就職典

禮委員會發言人琳迭·道格拉斯坦言:“我們知道這個國家的人們正在傷心,他們正經曆經

濟困難時期,我們期望典禮活動能給人們帶來希望,讓他們可以有足夠的信心迎接挑戰。”

不管美國人是故弄玄虛。還是他們內心裏還不甘願麵對現實。有一點是全世界都能看

得明白的:即使被寄予了眾人希望,奧巴馬能否成功實施所謂的“新政”,包括美國人在內,

其實都沒有多大的把握。國際上甚至已有輿論認為:奧巴馬的無限風光也許隻在他的登基

之時……

一、危機中的白宮新班底

美國最新一次經濟危機發生之年,恰逢美國新一屆總統選舉之年。於

是,“經濟”這一要素,自然成為美國2008年新一屆總統選舉過程中的決定

性話題了。而算命大師說,奧巴馬更有“總統相”,趕上百年不遇的金融風暴,

是麥凱恩運氣不好。所以,當奧巴馬最終勝出時,人們都明白了,共和黨必須

為自己糟糕的執政表現負責了。因為華爾街引發的經濟危機,讓美國這次曆

史性的大選提前結束了懸念。

不過,悲觀先生卻說:奧巴馬的政策最終可能會傷害到“美國夢”。

1.誰能代言美國新夢

早在此次危機潛伏階段,美國新一屆總統大選也在民主、共和兩黨間展

開了。當華爾街引發的次貸危機全麵爆發時,美總統大選也進入了倒計時。

按照美國總統選舉相關製度,第一階段一般在總統選舉年的6月,各政

黨由各州選派代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在會議上提名總統候選人。在全部州

都提出候選人之後,就由大會代表通過個別投票方式選舉本黨的總統候選人。

第二階段是由獲得政黨提名的候選人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競選。這種全

國性的競選是總統選舉過程中關鍵性的環節,一般在總統選舉年的9至11

月進行。競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向選民介紹本黨的政治主張及候選人自己

的施政綱領,向選民作出各種各樣的承諾,盡可能爭取最多的選民支持。

第三階段是由各州選舉他們的總統選舉人。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是由選

民選派的選舉人選舉。每個州的選舉人數同該州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員總數

相等。聯邦政府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在國會中沒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憲法

修正案給予該特區3個選舉人名額,所以,目前美全國50州的總統選舉人

總數為538人,一旦一名總統候選人獲得的選舉人票達到270票,即超過全

國選舉人數目的一半,即可宣布當選。因此,各州選舉其總統選舉人的日子

也叫總統選舉日。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由總統選舉人在總統候選人之間投票正式選出總

統。當各州選出其總統選舉人之後,這些人便組成選舉團,在各州首府所在

地分別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而當選總統和副總統的就職時間是第二年

的1月20日中午。根據美國憲法,總統的任期是四年,隻能連任一屆。

美國此次總統選舉,是在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英文全

稱“Barack HusseIN Obama”)和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之間展開的。

奧巴馬有著非洲黑人血統,有人說他是新時代的肯尼迪,也有人說他是

新時代美國夢的代言人;更有人折服於他的演講魅力,將他與林肯和馬丁·

路德·金相提並論。其實,奧巴馬在成長過程中曾遭遇兩種認同危機,一個是

種族認同,一個是信仰認同。

奧巴馬1961年8月4日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出生。他的父親是來自肯

尼亞的留學生,母親是堪薩斯州白人,兩人在就讀夏威夷大學期間相識。由

於父親此後前往哈佛大學求學,奧巴馬從小便由母親撫養。在奧巴馬兩歲多

的時候,父母婚姻最終破裂。

6歲時,奧巴馬隨母親和繼父前往印度尼西亞生活了4年。l0歲那年,

奧巴馬從印尼回到美國,進入了一所較好的學校求學。當時,學校裏白人孩

子占了絕大多數,隻有3個黑人小孩,奧巴馬就是其中之一。正是由於自己

的膚色與學校裏的大多數同學不一樣,奧巴馬那個時候竟產生過嚴重的身

份認同危機。

在《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奧巴馬即提到:有一天,外祖母很生氣地回

到家,抱怨說當她在等車時,一個人向她討錢,那個人很過分,給了一美元,

還不斷地要,如果公交沒來,外祖母認為那個惱羞成怒的人將會動手打她。

外祖父說,其實外祖母以前也被這種人打擾過,但她這次很生氣的真正原因

是那個向她討錢的家夥是個黑人。

外祖父的話深深地傷害了奧巴馬的心靈,也激起了他心中最原始的恐

懼。也許是這種膚色自卑在日後導致了奧巴馬強烈的成就欲望,他也最終能

夠從博士、教授、州議員、國會議員一路走來,並最終鎖定了人生中最高的奮

鬥目標: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

其實,大學畢業後,奧巴馬也與著名的華爾街結過緣,曾有兩年時間就

職於高薪的華爾街谘詢公司,成為那時一個標準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英。不

過,他迅速放棄了這條人生道路,敲定了以公職為誌向的生涯規劃。1985年,

芝加哥一家民權組織雇用奧巴馬為社區組織者,年薪隻有1.3萬美元,他在

這個職位上一呆就是3年。而正是這種經曆成為了他後來競選的主要號召

力,也是選民信任這位47歲年輕人的依據之一。

2004年,奧巴馬當選美國聯邦參議員。在擔任聯邦參議員期間,他即參

與起草了有關控製常規武器的議案,推動加強公眾對聯邦基金使用的監督,

並支持有關院外遊說、選舉欺詐、氣候變化和核恐怖主義等問題的一係列議案。

也就是在2004年,奧巴馬就打算參加2008年總統競選。他暗中召集自

己的競選班子,第一個敲定的人選就是擔任其首席政治和媒體顧問的阿克

塞爾羅德。此後,不管奧巴馬在哪裏參加公共活動,阿克塞爾羅德都會安排

手下的人拎著攝像機進行跟蹤拍攝。

2007年2月。奧巴馬正式宣布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一年之後的

2008年11月4日,他成就自己人生的輝煌,問鼎白宮,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

黑人總統。

2.奧巴馬:我們相信變革

“我們相信變革!”這是奧巴馬在競選期間的一句名言,也是後來一部關

於他自己的圖書書名。

後來這部書在出版時,奧巴馬本人還為其作序。這篇序頗能代表奧巴馬

就任美利堅總統的一番心聲了。

奧巴馬認為,當前美國麵臨的形勢非常嚴峻,且仍會惡化下去,他和他

的團隊將不得不接受重大挑戰。但是,奧巴馬又同時表示,美國當前充滿重

大挑戰的時刻同時也存在著更大的機遇。

奧巴馬解釋了他上述看法的理由。

他說,當他在全國各地旅行時,發現對華盛頓的失望不單單局限於一個

政黨或團體。各行各業的民主黨人、獨立派人士,甚至包括共和黨內部全都

厭倦了黨派紛爭和褊狹的政治觀念年複一年地妨礙美國人應對挑戰。不過,

他也認為美國人更懂得:在這一曆史時刻,再也不能對目前的所作所為聽之

任之了。他們準備摒棄分歧,共同為美國選擇更加美好新明天。

奧巴馬也不失時機地向所有的美國人闡明了自己心目中的美國。

他認為,自己心目中的美國是:“植根於使我們國家成為地球上一塊樂

土的價值理念——我最近十八個月以來在前廊、家庭農場、教堂地下室和市

民大會上所了解到的那些價值理念。我所接觸的人民懂得:政府不可能為我

們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並不期望政府大包大攬。他們相信個人責任、艱苦奮

鬥和自力更生,而不希望看到自己繳納的稅款付之東流。”

奧巴馬同時強調,美國公民相信彼此間的公平、機遇和責任心。“他們相

信在美國,好工作是給願意付出的人準備的,體麵的生活則是對努力工作的

回報;我們都承認一個基本事實,即當商業街三餐不繼時,華爾街就不可能

一枝獨秀——健全的經濟體係需要企業繁榮和家庭興旺。”

在奧巴馬寫就的序言中,也提到了全球化。他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裏,

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要打造人們理想中的未來實屬不

易。因為,“它需要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合作精神。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工

作,學習更多的知識,教導我們的孩子用書籍和家庭作業來取代遙控器和電

子遊戲。”

至於自己未來四年的可能選擇,奧巴馬如此寫道:

“在接下來的四年裏,我們可以選擇麵對失業和工廠倒閉而無動於衰。

抑或決定製定經濟政策,鼓勵美國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可以製訂

政策,取消那些將工作機會轉向海外的企業所享受的減稅待遇,轉向扶持在

美國本土創造就業機會的企業。我們可以通過投資開發可再生能源。如風

能、太陽能和新一代生物燃料,增設五百萬個待遇優厚但不會被外包的綠色

工作。我們可以通過投資修茸業已破舊不堪的基礎設施,新建學校、道路和

橋梁,再增設二百萬個就業機會。這是我們的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任憑朝不保夕(不能確定下一筆薪水是否能支付下個月

的賬單)的家庭獨自掙紮,抑或做出決定:凡在美國工作者,一律免受貧困的

煎熬。我們可以向無力支付汽油費的消費者提供能源補貼。我們提供減稅待

遇的對象將是中產家庭而非福布斯500強企業的CEO。我們可降低醫療保

險投保人需繳納的保險額度,讓沒有醫保的人員也能支付得起保險費用。我

們可以向工作家庭提供養老儲蓄金,以供他們頤養天年。這是我們可以選擇

的未來。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同樣陷入業已耗費華府幾十年光陰的教育問題大

討論的泥淖,抑或達成共識:教育的進步既需要更多資源,又需要更多改革。

這需要對兒童早期教育進行投資,招聘待遇相對優厚、表現更為出色的合格

的教師隊伍,並通過為國家或社區服務可享受免費教育的計劃,確保人人讀

得起大學。”

談完這些,奧巴馬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父母需要盡早且經常性地參與兒

童教育。他認為,如果真心想幫助自己的子女與北京和班加羅爾的孩子競爭

將來就業機會的話,就需要共同努力,確保美國的每一位孩子從呱呱墜地到

大學畢業一直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奧巴馬當然不會忘了美國的軍事力量。他說,美國可以繼續以每月數十

億美元的代價無限期地駐軍伊拉克,抑或對軍事力量進行重組,負責任地重

新部署美國軍事人員,結束針對塔利班“基地”組織的阿富汗戰爭,與美利堅

的盟友重修舊好,以應對21世紀的威脅。

談完未來幾年所麵臨的選擇,奧巴馬提到了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方向。他

認為,美國可以選擇繼續在多年來走過的失敗之途上踟躕而行,抑或效仿前

輩。同心協力,打造未來,在美國的核心理念上重續承諾—每一個努力工

作的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說到這裏,奧巴馬性情中的一麵也表現了出來。他說,正是上麵的承諾

使得自己的外祖父依照《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在二戰結束回國後有機會念大

學,也使得外祖父有機會依靠聯邦住宅管理局的貸款買下自己第一套住宅。

奧巴馬隨後也提到了本書上文中講述的相關內容。他寫道:

“這一承諾指引我的父親——一個肯尼亞的放羊娃——有機會漂洋過

海,遠赴美國留學。這一承諾使得母親——一個經濟拮據單親媽媽——將我

和妹妹撫養成人,並靠獎學金送我和妹妹到美國幾所最好的大學讀書。

“也正是這一承諾指引我多年前來到芝加哥。大學畢業後,我的許多朋

友選擇直接就讀法學院或在華爾街工作,我一開始也做過同樣的工作。但是

後來我停下來,思考我所擁有的機會——許多人還不曾擁有——我決定為

改變現狀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因此,我接受了一份由芝加哥市南區一個教會

團體提供的工作,幫助因鋼廠倒閉而變得凋敝不堪的社區。”

奧巴馬回憶說,當時他們也麵臨著艱難時日,但同時也學到了一點——

無論麵臨的挑戰如何巨大,處境如何艱難,隻要願意為之工作,為之奮鬥,尤

為重要的是。相信它,機會總是有的。

所以,奧巴馬親筆在關於自己的暢銷書序言中最後寫道:

“正如若幹年前我在芝加哥的街頭所學到的那樣,要真正實現我們所尋

求的未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們願意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齊心協力,合

舟共濟。這是我們在未來歲月中的任務。我期待著與大家協力同心,共同實

現這一目標。”

隻是,奧巴馬能實現他所希望的目標嗎?

其實有更多的人也在期待著!

3.危機中出爐變革團隊

就在本書即將完稿之時,除了少數團隊成員尚未確定外,奧巴馬基本上

完成了自己執政團隊的組建任務。從目前來看,奧巴馬組團側重“經濟班

底”,選才主要以“實戰+聲望”為主。同時,國外不少媒體也用上“該領導班子

中充斥著較多‘親華派”’來概括新執政團隊的整體特點。

其中,已經獲得提名,以及過渡班子透露的內閣人選包括:

伊利諾伊州國會眾議員拉姆·伊曼紐爾出任白宮辦公廳主任

前司法部副部長埃裏克·霍爾德擔任司法部部長:

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湯姆·達施勒為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

亞利桑那州州長珍妮特·納波利塔諾擔任國土安全部部長;

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德森出任商務部部長;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莫西·蓋特納出任財政部部長;

現任國防部部長羅伯特·蓋茨將留任;

現任國會預算局局長彼得·歐爾薩格出任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

希拉裏·克林頓為新任國務卿。

至此,新一屆美國政府內閣成員中,包括副總統拜登在內,已有10人就位。

鑒於本書的核心話題,這裏還是將主要篇幅用在奧巴馬團隊的經濟成

員組成上。

不可否認,奧巴馬的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不會一直如其所願。奧巴

馬自己也明白,由於他的團隊受命於危難之時,其使命重點不在於確立新經

濟理念,而是強化政府執行力。因此,他的新團隊必須是高效、務實的。

所以,在奧巴馬已確定的經濟團隊成員中,絕大多數都是擁有博士頭銜

的經濟學家。奧巴馬挑選這些經濟學家,不僅關注到其在經濟理念上對政府

幹預經濟政策的認同,更關注到其經濟理念上的溫和主義立場。溫和的經濟

學理念有利於這支專家團隊製定的政策淡化黨派和經濟派係因素,最大限

度贏得共和黨人支持。民主黨紐約州參議員舒默評價該團隊稱,這些人均非

空頭理論家,而是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高手,這正是當前對經濟前景忐忑不

安的市場所樂於看到的人選。

不妨來看看其中的幾個重量級人物。

即將擔任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的是薩默斯。這位28歲就擔任哈佛

大學終身教授的經濟學家,在公共財政、勞動力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和宏觀

經濟學等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上世紀90年代,薩默斯就協助處理了

墨西哥比索貶值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金融風暴等重大國際金融事件。

與之相配的,也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學院派人物——伯克利大學教授羅

默。這位女同僚對經濟大蕭條、美國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領域都有著深入

地研究。

另一位名叫奧斯澤格,此人即將出任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曾是

重要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漢密爾頓計劃”的第一負責人,主要研究財政約束

和實用經濟政策。

再來看看候任的財政部長蓋特納。

蓋特納現年47歲,先後就讀於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和約翰斯·霍普金斯

大學,並學習過中文和日語,早年曾在中國、日本、泰國、印度和津巴布韋生

活過。他1988年進入美國財政部工作。從1995年到2001年,曆任財政部助

理部長幫辦、助理部長高級幫辦、助理部長和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此後,

蓋特納曾在美國外交學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從2003年起,他擔任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參與了美國許多重要金融問題的決策,並與美

國現任財長保爾森密切合作,在2008年美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

揮了重要作用。

顯然,蓋特納雖不是專業經濟學家,但他深刻理解美國的貨幣和財政政

策,具有應對金融危機的實戰經驗和良好聲譽。

奧巴馬的經濟事務顧問之一是前財長羅伯特魯賓。國際輿論認為,他曾

因奉行“親華”政策而廣為人知,與現任美國財長保爾森以及大部分華爾街

高層一樣,對中國較為友善。

也正因為此,上述班底成員一經公布,眾多的輿論都指出:這一現象表

明,中美兩國之間的戰略合作步伐必將加快。

二、奧氏“新政”如何救“美”

還記得我們在本書第一篇中提到的那個花旗交易員嗎?

這位交易員曾麵對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過對此次危機的看法:“政府應

該出大手筆,不能一點一點救,否則救了一個之後,又跳出來一個新的危

機”。“如果奧巴馬上台後,推出一個類似中國的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

案,市場應該馬上就可以穩定下來,這才是大勢所趨。”

目前,布什政府肯定是無法滿足這位交易員的期望了。那麼,白宮的新

主人——奧巴馬呢?

1.“新政”就從大選開始

還是從奧巴馬的一次公開宣誓開始吧。

在本書脫稿前的半個月,奧巴馬麵對國際媒體表示,希望2009年1月

20日上任後,就立刻開始推行他籌劃已久的經濟改革計劃。此前他提早宣布

具有豐富金融危機應對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經濟班子人選,也具有向公眾顯

示盡早開展工作、堅決化解金融危機態度的意義。

事實上,早在奧巴馬決定正式參選美總統開始,“改變”一詞就是他迎合

美國民眾的一大利器,而“改變未來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奧巴馬最終能夠當

選的關鍵因素。

這種狀況的改變主要來自於美國當前整個社會環境的現狀。

其中,布什政府“先發製人”海外戰略深陷戰爭泥潭,華爾街金融風暴引

發全球性經濟衰退,美國長期負債運行導致自身經濟、政治實力下降,則是

推動美國民眾期待一位新領袖來做出調整,改變經濟狀況,穩定並提高生活

水平,重塑美國國際形象的核心需求。

而研究分析奧巴馬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其稅收、公共支出和產業政策、

貿易政策,不僅是把握美國經濟未來走勢,而且對於把握未來中國經濟以及

中美經貿關係走向,都有著重要的戰略參考。

這其間先得交代一個人物,即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年輕的芝加

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奧斯坦·古爾斯比。古爾斯比屬於“新社會主義經濟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