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3)

一飛衝天。誌在衝天。鸞鳳衝霄。衝霄之舉。衝本蟲音。古今人悉用為充音。二字古必通用。不然。則前人既誤。後人不加省察。狃而承之耳。(卷二。五段。)

奎十六星在西方。天之武庫也。一曰天豕。一曰封豕。主以兵禁暴。又主溝瀆。其象與圖書文章等全不相幹。

老子傳。君子得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蓬累者、謂逐隊而趨。若蓬顆然。隨風積聚而東西也。一曰。累平聲。讀謂累累然。累累亦積累之意。說者或以為戴笠而行。亦何紕繆之甚。

廉頗三遺矢。或謂所挾之箭三度遺之。或謂矢、陳也。欲有所陳。三度遺忘。或謂矢即矢溺之矢。一飯之中凡三遺矢。言在坐不能自禁其汙穢狼藉。三說皆謬。廉頗智將。非鬥將。時方閑處。兼同使者餐飯。不應三遺箭也。皋陶矢厥謀。矢雖訓陳。要之史筆貴於辭達。三遺陳已不成語。況以矢轉訓陳乎。惟矢溺之說為最近。然非在坐不能自禁也。隻是比及飯畢。三次登溷耳。誣其老而氣弱、髒腑虛滑雲。

父命子亦得謂公。晁錯更令三十章。諸侯諠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語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錯時為禦史大夫。三公官也。錯父謂錯為公。豈以子貴而呼之歟。抑公亦而汝之類也。

漢元字。前書一見。後書三見。前書則平帝元始五年。詔曰。宗室子。自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其令郡國各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後書則安帝時。耿、宋、閻氏貴盛。翟酺上疏曰。今外戚寵幸。功均造化。漢元以來。未有等比。又桓帝時。郭泰常舉有道不就。同郡宋衝素服其德。以為自漢元以來。未見其匹。常勸其仕。又靈帝時。竇武白太後。欲悉誅宦官。太後曰。漢元以來故事。世有宦官。但當誅其有罪者。豈可盡廢元始也。漢元以來。謂漢始得天下以至於今也。其後書三見。略皆一時語。其前書所見。則予竊有少疑焉。高祖即位年乙未。至元始五年乙醜。總二百一十一年。古今以三十年為世。此纔七世耳。而宗室子至十有餘萬人。支庶蕃衍。一何如是之多耶。豈天家子孫有異於凡人歟。不然。何為六七世之閑。而生息之夥。至十有餘萬也。物窮則變。數極則反。新莽閑起。九服雲擾。卯金之裔。百不一存。蓋亦理勢之極焉耳。

漢書刑法誌。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韋昭曰。鑽、臏刑也。鑿、黥刑也。師古曰。鑽、鑽去其臏骨也。鑽音子端反。予謂鑽鑿二物。皆施之於臏也。韋以鑿為黥刑。誤矣。黥複何事於鑿。又顏讀鑽為平聲亦誤。誌所陳刀鋸鑽鑿等。莫非指器物而言。鑽作平聲讀。則非器也。乃用器耳。鑽去聲讀之為是。

溝洫誌。元光中。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上自臨決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負薪填之。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揵。晉灼曰。淇園、衛之苑也。如淳曰。樹竹塞水決之口。稍稍布插按樹之。水稍弱。補令密。謂之揵。以草塞其裏。乃以土填之。有石。以石為之。師古曰。揵音其偃反。誌又雲。上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其末曰。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師古曰。隤林竹者、即上所說下淇園之竹以為揵也。石菑者謂臿石立之。然後以土就填塞也。菑亦臿耳。音側其反。義與插同。又史記河渠書雲。頹林竹兮楗石菑。如淳曰。河決。楗不能禁。故言菑。韋昭曰。楗、柱也。木立死曰菑。治曰。楗誠如如淳之注。如複雲。有石。以石為之。謂以石為楗也。楗字前漢作揵。史記作楗。古字通用。無所不可。然作楗者為優。按韻書。楗、門建、鍵同音。乃關閉之義。今填塞河決。以竹為楗。正與此意相應。故韋昭以楗為柱也。菑有三說。師古以為臿。韋昭以為木立死。如淳雖無說。而謂河決楗不能禁。故言菑。是作災字讀也。如說亦長。顏、韋俱短。歌所謂林竹者。即上竹楗也。所謂隤者。即竹楗為水所摧倒。竹楗既倒。而石楗亦被災也。來字又與災字協。此說為長。顏意以隤為翦伐。伐得此竹以為楗。且臿石焉。此意雖通。而楗石臿之。辭既不可得而通。兼菑字實不訓臿。韋意亦以為伐竹作楗。楗閑著石。如立椔然。來字音離。椔字亦得為協。此義雖通。而石字則贅矣。故予以為二說俱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