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淵母。宋始安公主。繼母。吳郡公主。又尚巴西公主。王儉母。武康公主。又尚陽羨公主。齊高帝既受禪於宋。淵、儉以佐命功。進爵增戶。處士何點謂人曰。我作齊書已竟。讚雲。淵既世族。儉亦國華。不賴舅氏。遑恤國家。詳點大意。遑恤國家。當作遑恤婦家。然後上下意完。直雲國家。不惟意斷。語亦太露。必後人傳寫之誤。
宋武大明六年。策秀才於中堂。揚州秀才顧法對策曰。源清則流潔。神聖則形全。神聖當作神勝。
王弼既注易。又作略例上下二篇。唐四門博士邢為之序。有雲。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按禮記內則雲。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禦。鄭玄雲。成童十五以上。又雲。擊鼓警眾。乃發篋出所治經業。又後漢楊震傳。鸛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鱣、音善。然則自謂年十五始入學也。
魯直喜見八叔父詩雲。稍詢耆舊閑。大半歸山邱。小兒攜婦子。繈褓皆裹頭。東坡詩有雲。當時繈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康強。蘇、黃所狀皆一類。而黃不若蘇之簡而詣理也。
俗語作不露樸。此出馬援傳。曰。援三兄況、餘、員。並有才能。王莽時皆為二千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誌。諸兄奇之。嚐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不示人以樸。謂不令他人見其短長也。況此語。謂援齒雖少而才器遠大。不能窺其際。今雖不好學而欲就田牧。然將來或不可測。以故從所請。
孟子。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釋文。行如字。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則音下孟反。二字旨意果同音否。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王之遺文。能行已上諸事。即在身之行(去聲。)也。治以為論、孟此三字。皆當從下孟反。
靜言庸違。靜言、安靜有理之言也。靜則對亂言之。庸、用也。書中庸字。皆為用義。言則甚美。及用之。則常自違之。
東坡赤壁賦。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一本作共樂。當以食為正。賦本韻語。此賦自以月、色、竭、食、籍、白為協。若作樂字。則是取下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為協。不特文勢萎薾。而又段絡叢雜。東坡大筆。必不應爾。所謂食者。乃自己之真味。受用之正地。非他人之所與知者也。今蘇子有得乎此。則其閑至樂。蓋不可以容聲矣。又何必言樂而後始為樂哉。素問雲。精食氣。形食味。啟玄子為之說曰。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又雲。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啟玄子為之說曰。氣生壯火。故雲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雲氣食少火。東坡賦意。正與此同。
後漢光武紀論曰。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於縣舍。有赤光照室中。欽異焉。南頓君名欽。雖見於光武紀。而此論初無有也。此論方敘南頓君事。而據以稱欽。則欽謂誰乎。止雲君異焉。可也。
葛稚川西京雜記。或問揚子雲欲為賦何如。子雲曰。讀賦千首。乃能之。以予思之。亦不待如是之多也。果擇其古今健筆。可以為法則者。得百。能熟誦之。足矣。故今之學者。每相與語曰。賦百詩千。若謂讀賦千首乃能為之。則學者當雲賦千詩萬。文章雖難事。那有此理。
歐陽棐、永叔第三子也。永叔嚐書以教之曰。藏精於晦則明。養神以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物。善蓄則不竭。善應則無窮。雖學則可至。然性近則得之易也。宣仁後崩。哲宗親政。蘇子瞻知定州。朝辭上書曰。古之聖人將以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陛下欲有為也。惟憂太蚤。不患稍遲。近世趙禮部秉文周臣作平定湧雲樓記。全用歐、蘇語意曰。古之君子。內淵靜而外昭曠。昭曠則悔吝不生。淵靜則不蔽於物。其於居室也亦然。窔奧之處。淵如也。高明之居。曠如也。淵靜所以存神。昭曠所以知政。靜以養恬。動以應物。萬變之來。了然吾胸中而不惑。茲曠也。祇其所以為達也歟。趙禮部語雖出於歐、蘇。然歐、蘇大旨。一本於易。易之明夷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係辭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