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氏求勝性格(1 / 3)

一、胡氏求勝性格

做生意都圖一個“利”字

不管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意人,如果隻賠不賺,恐怕是絕對承受

不了的。有一個叫阿布比的商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利’字能讓

天下所有商人都銷魂。”的確,一個商人不談利十之八九有些虛假。有

些商人隻是心裏和嘴上想求利,但是一遇到實際競爭,就會丟掉這種

求利的大欲望,或者降低自己的標準,或者貶低自己的能力。這些問

題都與其性格相關。按照成功商人的利潤法則:錢幣是從性格中挖出

來的。

胡雪岩經商的性格。首先應為“求勝”兩字。他在與周圍生意人打

交道的時候,不是給人冷臉麵,而是始終改變自己性格上的劣勢,盡

可能給自己注入一個“強”字.讓自己成為能巧妙布勢、拔地而起的強

者。這是他在性格方麵的成功之道。

(一)借勢性格:

找到自己的一塊跳板

借勢打開自己的實力之門

關於商人的性格,這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課題。這不是說我們沒有 注意到,而是說研究商人的性格是非常困難卻非常實用的一門經商 絕學。

我們關注“紅頂商人”胡雪岩(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 清末安徽績溪人)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商人的成功絕非僅靠自己的 經營術,而是需要從他自身找出許多成功的原因,例如思維能力、性 格、習慣等等。毫無疑問,離開這些,要談經商、成功,是非常滑稽 可笑的事。根據本書主題,我們以性格為要點來分析胡雪岩贏得財富 人生的性格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好了,現在讓我們切人本節主題。

性格是成功的第一財富。很多商人總想一夜暴富,想起一堆堆白 花花的銀子,就高興得站不能站、坐不能坐;但在實際的商場上卻屢 遭挫敗,怨天尤人。其實,任何失敗都是自己造成的,尤其是被某些 性格弱點所耽誤。譬如過於封閉自守的性格,就很難做到借勢打開自 己的實力之門,因此主動開放的性格絕對是大商人的一種優質性格。 在胡雪岩的商業經營活動中,他十分注重借勢經營,與時相逐。在他 的商業活動中,十有八九是圍繞取勢用勢而展開的,他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取勢用勢的機會,從而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地盤,張揚自己的勢力。沒有勢,就沒有利;沒有利,就沒有勢。勢,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積蓄起來的力量為勢,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勢。正如古人所說:“理有所至,勢所必然。”

對此,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經商理念,即:“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現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勢。”可以看出,胡雪岩呈現出主動開放的性格,積極地去借勢經營,把自己擺在主動者的位置上,所以有大的收獲。

對於胡雪岩來說,積極求勢的主動性格主要有四種,他說:“權場的勢力,商場的勢力,江湖的勢力,我都要。這三勢要到了,還不夠,還有洋場的勢力。”綜合胡雪岩經商生涯看,其突出特點就在他的“借勢取勢”理論。權場勢力、商場勢力、洋人勢力和江湖勢力他都要,他知道勢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勢就有利,因為勢之所至,人們才馬首是瞻,這就沒有不獲利的道理。另一方麵,有勢才有利,社會上各種資源散溢著,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樣,假若不予蓄積,沒有成熟,就也無法形成一種力量,一種走向。蓄勢的過程,就是積聚力量,形成規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過程。積聚力量和安排調度,正是一個大商人積極主動性格的主要體現。

在胡雪岩看來,凡事總要超出別人一截,眼光總比別人放得遠,才能步步得勢——權場的勢、商場的勢、江湖的勢、洋場的勢,進而因勢取利,水到渠成。

胡雪岩經商的一大特點是主動發揮權場的作用,並以此來打開成功的商道。對於胡雪岩來說,“某些人”在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把他們組織起來充分利用,就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明明是個九品芝麻官,胡雪岩卻能夠把他利用了,派他購絲、辦貨;明明是個尚無多大權勢的人,胡雪岩能把他鼓動起來,讓他盡己所長,安定地方。權場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卻非要他們前嫌盡棄,溝壑盡平,大家攜手來做生意,求利益。這種作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所以人們稱讚他神,稱讚他奇。這種神奇,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現的,就是與眾不同的性格。

胡雪岩善於借取商場勢力。胡雪岩借商場勢力的典型一例是他壟斷上海灘的絲生意,體現了胡雪岩在商業謀略上的與眾不同。

第一批絲運往上海時,適逢小刀會肇事。胡雪岩通過權場渠道了解到,兩江督撫上書朝廷,因洋人幫助小刀會,建議對洋人實行貿易封鎖,教訓洋人。

隻要官府出麵封鎖,上海的絲就可能搶手,所以這時候隻需按兵不動,待時機成熟再行脫手,自然可以賣上好價錢。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能控製上海絲生意的絕對多數。和龐二的聯手促成了在絲生意上獲得優勢。龐二是南潯絲行世家,控製著上海絲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藥房合夥人之一劉不才專和龐二聯絡感情。起初,龐二有些猶豫。因為他覺得胡雪岩中途暴發,根底未必雄厚。隨後,胡雪岩在幾件事的處理上都顯示出了能急朋友所急的義氣,而且在利益問題上態度很堅決,顯然不是為了幾個小錢而奔波,在絲生意上聯手,主要是為了團結自己人,一致對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分,不能自己互相拆台,好處給了洋人。龐二也是很有擔待的人,認準了你是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權處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絲。胡雪岩贏得了絲業裏百分之七十強的生意,又得龐二的傾力相助,做成了商業上的絕對優勢,加上官場消息靈通,第一場絲繭戰勝了。接下來,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資金已從幾十萬到了幾百萬,開始為左宗棠采辦軍糧、軍火。

就這樣,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場勢力已經完全形成。這種局麵的形成和他在權場的勢力配合甚緊,因為加征蠶捐,禁止洋商自由采購等,都需要官麵上配合。尤其是左宗棠外放兩江總督,胡雪岩更覺如魚得水。江湖勢力方麵,像鬱四等人,本身的勢力都集中在絲蠶生產區,銀錢的調動,收購壟斷的形成,諸事順遂。因為他們不隻行商,而且有龐大的幫會組織做後盾,雖無欺詐行為,但威懾力量隱然存在,不能不服。

在胡雪岩的其他生意方麵,商勢促成了經營這一點也很突出。比如錢莊,從杭州發展到寧波、上海、武漢、北京,在同治光緒年間已經位居江南諸錢業同行之首,與北方的山西幫票號遙相犄角,聲名大振,信譽日上。又借官款為後盾,成為客戶心中不倒的金字招牌。

典當行的發展更為迅速,全國已開設到二十九家。和阜康的錢業、胡慶餘堂的藥業一樣,都成為胡雪岩在商場立足發展的巨大支柱。

胡雪岩敢於借取江湖勢力,這是他經營的第三種重要手段。

胡雪岩借取江湖勢力自有章法。王有齡初到海運局,便遇到了漕糧北運的任務。糧運涉及地方官的聲望,所以督撫黃宗漢催逼甚緊,前一年為此還逼死了藩司椿壽。

按照胡雪岩的主意,這個任務說緊也很緊,說不緊也不緊。辦法是有的,隻需換一換腦筋,不要死盯著漕船催他們運糧,這樣做出力不討好,改換一下辦法,采取“民折官辦”,帶錢直接去上海買糧交差,反正催的是糧,隻要目的達到就可以了。

通過關係,胡雪岩找到了淞江漕幫管事的曹運袁,漕幫勢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運輸安全諸方麵,還非得漕幫幫忙不可。這是一股閑置的、有待利用的勢力。運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順遂,處處受人抬舉;忽視了這股勢力,一不小心就會受阻。

而且各省漕幫互相通氣,有了漕幫裏的關係,對王有齡海運局完成各項差使也不無裨益。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王有齡也不至於受捉弄,損害名聲。

所以和尤五打交道,不但處處留心照顧到鬆江漕幫的利益,而且盡己所能放交情給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說話分寸特別留意,給尤五的印象是,此人值得信任。

有了這個印象,“民折官辦”購糧一事辦得很順利,尤五把他尊為門外兄長,凡事請教。

後來表明,尤五這股江湖勢力給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齡在任時做了多批軍火生意。在負責上海采運局時,又為左宗棠源源不斷地輸送新式槍支彈藥。如果沒有尤五提供的各種方便和保護,就根本無法做成。

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漕幫勢力。和他們共同做生意,給他們提供固定的運送官糧物資的機會,組織船隊等,隻要有利益,就不會忘掉漕幫。胡雪岩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宗旨就是:“花花轎兒人抬人。”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舉我。勢的做成就是這樣。

江湖勢力在晚清漸趨衰落,主要是因為各種社會經濟因素變化引起的。比如洪門和漕幫,當年借重的是連接南北的運輸河道。河道一旦衝淤堵塞,財路一步步衰微,江湖勢力也就一步步減退。又比如鏢局,當年押銀護款,呼嘯南北,哪一個錢莊不需要借重鏢師?後來銀票興起了,劃彙製度也形成了,鏢師就逐漸由有人尊敬到無人借重,勢力就自然江河日下。

不過,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勢力也還一直以各種形式重新組合,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比如國民黨時期上海的青幫,蔣介石還曾投帖門下,借重他們以求在上海灘的立足和發展。

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時代,江湖勢力仍是影響社會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這支力量組織起來,和自己在官場的勢力、在洋場的勢力結合起來,作出了花團錦繡的市麵來。

胡雪岩借取的最後一個“勢”是“洋場勢力”。

我們都知道,胡雪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和清朝政府被迫對外開放,因為這兩者使得當時的中國成了一個亂哄哄的局麵。而在這之中,胡雪岩善於應對,認得準方向,把握得準秩序。他對洋場勢力的借取,也正是得益於他的這種宏觀把握的能力。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絲生意時,就有了與洋人抗衡的準備。按他的話說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齊。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收繭一樣,就是這個價錢,願意就願意,不願意就拉倒,這麼一來,洋鬼子非服帖不可。而且辦法也有了,就是想辦法把洋莊都抓在手裏,聯絡同行,讓他們跟著自己走。至於想脫貨求現的,有兩個辦法:第一,你要賣給洋鬼子,不如賣給我。第二,你如果不肯賣給我,也不要賣給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貨色來抵押,包他將來能賺得比現在多。凡事就是開頭難,有人領頭,大家就跟著來了,具體的做法因時而轉變。

在胡雪岩首次做絲繭生意時,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並且遇見了洋買辦古應春。二人一見如故,相約要用好洋場勢力,作出一番市麵來。

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確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為西北平叛而特設的上海采運局。

上海采運局可管的事體甚多。牽涉和洋人打交道的有,第一是籌借洋款,前後合計在1600萬兩以上;第二是購買輪船機器,用於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購買各色最新的西式槍支彈藥和炮械。

由於左宗棠平叛心堅,對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務方麵無不要胡雪岩出麵接洽。這樣一來,逐漸形成了胡雪岩的買辦壟斷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麵前的紅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幾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結。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形成。

胡雪岩在絲繭生意上和洋人打商戰,時間持續了近二十年。其間,胡雪岩節節勝利,中國人揚眉吐氣。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先進的絲織機已經開始進入中國,洋人也開始在上海等地開設絲織廠。胡雪岩為了中小蠶農的利益,利用手中資金優勢,大量收購繭絲囤積。洋人搬動總稅務司赫德前來遊說,希望胡雪岩與他們合作,利益均分。胡雪岩審時度勢,認為禁止絲繭運到上海,這件事不會太長久的,搞下去兩敗俱傷,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麵也要蕭條。所以,自己在這方麵應該從中轉圜,把彼此不睦的原因拿掉,叫權場相信洋人,洋人相信權場,這樣才能把上海弄熱鬧起來。但是得有條件,首先在價格上需要與中國這方麵的絲業同行商量,經允許方得出售,其次,洋人須答應暫不在華開設機器廠。和中國絲業同行商量,其實就是和胡雪岩他自己商量。因為胡雪岩做勢既成,在商場上就有了絕對發言權。有了發言權,就不難實現他因勢取利的目的。

勢力一旦形成,別人就不易進入。就像自然保護區一樣,在保護區內是受保護的動物的天下,外類不得涉足。想涉入也是不大可能,因為洋人認準了胡雪岩,不大相信不相幹的來頭。江南製造總局曾有一位買辦,滿心歡喜中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筆軍火生意,卻被洋人告之,槍支的底價早已開給了胡雪岩,不管誰來做都需要給胡雪岩留折扣。

由此看來,在胡雪岩經營性格中,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成分,他總是善於動腦筋,找渠道,形成一股強大的商勢,打開了自己的經商人生之門。相反,如果胡雪岩是一個性格內斂、不善用勢的人,這些利益恐怕就屬於別人了。所以積極主動的性格告訴商人們這樣一個好處:可以借勢打開自己的實力之門!

借勢而行是上策

一個人的性格有多種多樣,但是怎樣才能有借勢而行的性格,則關係到能否成大事。有些人的性格過於自斂,不善於讓自己處於開放的狀態中,所以很難借勢而打天下。我們知道,勢是一種力。做事要如中國一句成語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順利利地辦成了,就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商人應當具備借勢而行的性格和能力。

不少商人,希望以一己之力搖旗呐喊,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殊不知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順流而行,乘勢而行。胡雪岩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行借款成功,就是乘勢而行的結果。

胡雪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還沒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借款。例如曾是軍機首領的恭親王就曾擬向洋人借銀1000萬兩用於買船,所獲批示卻是:“其請借銀1000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這種情況甚至讓一向果敢有決斷的左宗棠對向外商借款能否獲朝廷批準也心存猶豫,是胡雪岩一番關於當下時勢以及辦大事要懂得乘勢而行的剖析使他得以堅定。

胡雪岩說:“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順利利地辦成了,就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同樣是向洋人借款,那時要辦斷不會獲準,而這時要辦卻極可能獲準。這是時勢使然,一則那時向洋人借債買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難,朝廷大多數人不以為然,恭親王亦開始打退堂鼓,自然決不會再去借洋債。而此時洋人已經看出朝廷決心鎮壓太平天國,收複東南財富之區,自願借款以助朝廷軍務,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斷然拒絕。二則當時軍務並不十分緊急,向洋人借款買船尚容暫緩,此時軍務重於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鎮壓太平天國,為軍務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會聽從。三則此時領銜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而深得內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宜,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這三個條件形成的大勢,向洋人借款不辦則已,一辦準成。

事實也確實如此。

這裏所說的勢,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具備,即是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幾好合一,好的機會集體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助成“畢其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裏的“時”即時機。所謂“彼一時,此一時”,同樣一件事,彼時去辦,也許無論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辦成,而此時去辦,可能“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裏的“事”是指具體將辦之事。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彼時卻也許不可辦亦不該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裏的人即具體辦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辦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某件事,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由恰當的人選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當然,我們更應清楚,在諸多因素中,對時機的選擇與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說是我們“乘勢”的靈魂,這就猶如我們平常發表對某件事情或對某件事做一個決策的看法一樣。在許多事情的處理與運作過程中,特別是在商場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個地位顯赫、舉足輕重的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見很富有科學理性、意見絕對正確、決策十分果斷準確,如果你想讓你的意見或決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響,你也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乘著“勢”而發。否則,說早了沒用,說遲了徒然自誤;說的場合不佳,效果不大,甚至帶來副作用。這就是“勢”的作用。 、

胡雪岩遊刃商界,與他深得“乘勢”之妙是分不開的。當然這也是他經商性格的反映。

睜大眼睛緊盯商勢變化

商人的性格是不是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呢?顯然是不可能的。聰明的商人總能在關鍵時刻爆發求成的性格,睜大眼睛,緊盯商勢變化,由此為自己奠定成功基礎。

從時局人手,打開人生局麵,是最高明之舉。胡雪岩在清末的個人成功,可以說是“時事造英雄”。但“英雄”也絕不是時勢的被動產物,在胡雪岩的心中,看準時局,維持市麵,是保證其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胡雪岩認定自己做生意都與時局有關,自然是他切於自身的體會,他的生意成也好,敗也好,確實都與時局有關。比如他的錢莊向太平軍逃亡兵將吸納存款,就與太平天國的走向敗局的大勢有關,比如他的生絲銷洋莊,即與太平軍殺向浙江阻斷上海生絲來源有關……正因為如此,胡雪岩也總是把幫助維持市麵的平靜安定,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即使因此自己要付出一些代價,他也在所不惜。

比如杭州戰後的善後賑濟。杭州被官軍收複的消息一傳到上海, 胡雪岩就立即動身趕赴杭州,參加杭州繁忙的戰後賑濟工作。

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將1萬石大米無償捐獻給杭州官軍, 用於軍糧和賑濟災民。之前,杭州被太平軍包圍,曆時數月以至於彈 盡糧絕,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受當時已任浙江撫台的王有 齡委托,冒死出城,到上海籌款購得2萬石大米,又冒死將其中的1 萬石運往杭州。由於杭州城被太平軍圍得鐵桶一般,又沒有足夠兵力 打開一條人城的通道,胡雪岩帶來的運糧船隻能停在杭州城外的錢塘 江望城興歎,絕望之中胡雪岩隻好將米運往當時也是剛剛經過大戰劫 難的寧波。胡雪岩捐獻杭州的就是這批大米。當初胡雪岩將這批大米 運往寧波時,寧波剛剛被官軍攻下,城中難民無數,糧食奇缺,這1 萬石大米正好救急,隻是當時接受這批大米的米行開價付款時胡雪岩 卻分文未要,而提出了一個要求:這批大米算是出借,將來不管什麼 時候,隻要杭州收複,無論如何必須在3天之內以等量大米歸還。用 生意人的眼光看,這等於將一大筆錢“擱煞”在那裏。就當時的情況 看,太平軍在東南地區勢頭正猛,杭州收複似乎是遙遙無期。即便三 五年內杭州可望收複,這麼長時間,利上盤利,一石也可能變得不止 兩三石了。但是胡雪岩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麵,在他的心中, 這1萬石米是杭州軍民百姓的救命米,雖說自己盡了力,但終歸沒能 運進城裏去救活人,他不能拿著等於是杭州軍民百姓性命的大米去賺 錢。另一方麵,他相信不管怎樣,杭州總有被官軍收複的一天。那時, 早一天運去糧食,也就可以多救活一些人,他要留著米在那裏,杭州 一旦收複,他可以隨時啟用,以防萬一,到時如果不湊手,誤了大事, 自己又會留下極大的遺憾。

胡雪岩如此行事,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確實也是出於他盡心鄉梓的誠意而作出的義舉。當初冒死出城采購大米,又冒死將大米運抵杭州城下,就是希望能為賑濟鄉梓饑民盡一份力,這誠意確實不容懷疑。也正是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胡雪岩的為人。不過,客觀說來,從生意人的用心來看,他要用這1萬石大米為自己能重新在杭州站穩腳跟“墊”底,也是確實的。事實上是,他把這1萬石大米捐獻杭州,立即使他在杭州士紳百姓中名聲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倔強敢為而素有“湖南騾子”之稱的左宗棠的賞識,被委以負責杭州善後事宜的重任,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本來是要上奏朝廷以貪汙糧款的罪名嚴懲胡雪岩的。

中國古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警戒生意人的話,叫作“功自誠心,利從義來”。從胡雪岩的為人與他的成功,可以相信這說法絕不是虛妄的,它比所謂“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之類平庸的說法,更符合世道人心,也實在是高明許多。

更為重要的是,胡雪岩捐米杭州的舉措,無論從主觀上看,還是從客觀上看,都有盡快安定杭州市麵、振興杭州市麵的作用。在胡雪岩看來,杭州戰後的當務之急,就是振興市麵。而市麵要賑興,要興旺,關鍵在於安定人心。安定了人心,市麵也就隨之安定了,不用說,民以食為天。杭州戰後糧食缺乏,而且杭州人也經常處於太平軍包圍之中,由於饑餓而至於人吃人。對戰後的杭州來說,首要的是糧食,糧食不起恐慌,人心就容易安定。人心安定,市麵平靜,五行八作又恢複了自己的秩序,人們才能放心大膽地來做生意。作為一個商人,能為安定市麵盡一些力,於公於私,都有好處。所以,對於胡雪岩來說,獻出這1萬石大米,“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

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一般的眼光所在,正因為有這樣不同一般的眼光,胡雪岩總是十分熱心公益,比如他定下的藥店送藥的規矩;比如他把典當當成窮人的錢莊;比如他要求藥店管家劉慶生隻要是能幫助朝廷平息戰亂的事情都要做,其中都有幫助維持市麵平靜的存心。他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維持局勢的安定,以求得市麵的平靜。

當然,局勢是否安定,許多時候並不是生意人可以做主的,也不是光靠生意人就能維持得了的。但是,生意人應該有幫助市麵安定平靜的想法和要求,要能夠想到在可能的時候,特別是自己賺了錢,甚至賺了大錢有能力去做的時候,去做一點幫助維持市麵的事情。

幫助維持一方市麵,既是幫地方,也是幫自己。

胡雪岩常說:“做生意賺了錢,要做好事。”他說要做好事,也就真的常做好事。他對於行善做好事,常常是能做就做,而且從來都是不遺餘力,決不吝嗇。而他盡力去做的,也都是有利於平民百姓的很實在,因而也是很實惠的好事。

比如他定下免費施茶送藥的規矩,比如他出資建碼頭。胡雪岩曾在杭州城裏修建義渡碼頭,這是一個施惠於四方百姓的善舉。當時,杭州錢塘江上本來沒有一座橋梁,與杭州隔江相對的紹興、金華等通稱“上八府”一帶的人要到杭州城裏,必須從西興坐擺渡船,到杭州望江門上岸進城。從西興擺渡過江,不管是“上八府”的人到渡口,還是下船上岸到進城,陸路都要繞道而行,而從西興到望江門碼頭,水路航程長,風浪大,很容易出事。胡雪岩生長在杭州,這些情況當然是知道的,據說他早就有設義渡的想法,但在他開辦自己的事業以前,他自然不會有力量來完成這樁心願。胡慶餘堂開辦之時,他的資產已達數千萬兩白銀。這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義渡。他親自查勘選址,親自監督施工,在杭州三廊廟附近江麵較窄的地方,修起一座義渡碼頭,讓過往的人直接由鼓樓就近人城。而且還出資修造了幾艘大型渡船,既可載人,還可載渡騾馬大車。胡雪岩規定,所有客船過渡,全部免費。四方百姓無不拍手稱好。

事實上,據史料記載,胡雪岩的一生的確做了許多好事,有些事情都變成定規定例,比如時值戰亂年景他設粥場,發米票,天寒地凍之時他施棉衣……直到他麵臨破產的那一年,也沒有中斷。胡雪岩做的這些好事,使他在江浙一帶獲得了一個響當當的“胡大善人”的名聲。

胡雪岩為一個善人的名稱如此的散財施善,似乎有些讓人不好理解。生意人將本求利,一分錢的用度總是有一分利的回報才是正理,連胡雪岩自己都說: “商人圖利,隻要劃得來,連刀口上的血都敢舔。”而且“千來百來,賠本買賣不來”。散財施善,分文不取,用自己從刀口上“舔”來的血僅僅換來一個“善人”的名聲,何苦來呢!如胡雪岩似的賺了錢能去做好事、善事,實際上為許多生意人所不為。

其實,胡雪岩說做生意賺了錢要做好事,正顯示出他的超出於一般人的見識和眼光。他做好事,無疑有他的行善求名、以名得利的功利目的,比如他自己就說過:“好事不會白做,我是要借此揚名。”胡雪岩做好事,也的確並不是與自己的生意一點聯係都沒有。比如他修建義渡,實際上就是與他的藥店生意有關係,胡雪岩的胡慶餘堂藥號建在杭州城裏河坊街大井巷,原來光顧藥店的都是杭嘉湖一帶“下三府”的顧客。義渡碼頭建成之後,從義渡碼頭進到杭州城裏,必須經過河坊街。這義渡碼頭不僅為胡雪岩揚了名,其實也為來來往往的“上八府”的人直接到胡慶餘堂購藥創造了條件,等於是無形之中擴大了胡慶餘堂的市場。不過,胡雪岩做好事還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做生意第一要市麵平靜,平靜才會興旺”,因此,他做好事也是在“求市麵平靜”,也是他做市麵的一種方式。

從做生意的角度看,生意人有了錢想著去做點助窮濟困的好事,其實也是為自己更好地做生意創造條件,比如因為自己的幫窮濟困,使一部分陷入饑寒、落人困頓的人得到某種必要的救助,起碼能起到一定的安定社會、平靜市麵的作用,為自己商務活動的正常開展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外部條件和環境。俗話說“饑寒起盜心”。處於饑寒交迫之中無正常生路可走的人,在一種求生本能的驅使之下,自然要千方百計為自己謀一條生路,這是很正常的。比如曆史上的農民起義。而失了生路又無救助的人一旦起了“盜心”,真正要“吃虧”的還是有錢人。因為窮人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

因此,胡雪岩才十分強調,生意人也要能主動地幫助維持市麵。(二)借牌性格:

理順名氣與經商的關係

樹招牌要訣——越亮越好

很多商人的性格中都有一定要打出招牌的衝動,這也表明經商之成功,換句話說,經商之訣在於要能打出自己的招牌,因為沒有響亮的招牌,就等於沒有實力。招牌虛假,隻能毀壞自己的聲譽。所謂“招牌”,就是指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胡雪岩是一個打招牌的高手,因為生意場上是十分注重樹立形象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形象,也就為自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做招牌、做場麵,也就是樹立自我形象的方式。胡雪岩的性格中總有一種讓自己招牌越亮越好的性格,因為他知道這是成功的重要標誌。像胡雪岩這樣一個精明的生意人,自然懂得生意場上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所以他也十分講究做招牌、做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