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楷獲勝後,第一件事是向香港電訊所有員工大派定心丸。
李澤楷說:“除了管道、電訊基建、長途電話及手提電話業務,其實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對香港電訊最有興趣的是裏麵的Tatent,是裏麵的員工;我們覺得香港電訊的員工、經理、工程師,除可運作一個好的完善的香港電話網絡外,亦是一個最好的平台,可以助我們發展亞洲。”
當有記者問他收購之後會不會裁員時,他說:“我們在現階段,連想也沒有想到要裁員。”
他還在各報刊登一整版由他親自以中英文簽名的廣告,保證:“我與盈科數碼動力所有員工都殷切期望,能和你們(香港電訊員工)共同努力,展開工作,實踐我們的夢想,共創未來。”
成立不足1年的盈動,居然鯨吞具有100多年曆史的“巨無霸”香港電訊,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是大東在政治層麵作出了清晰的判斷,經營方針轉向互聯網領域發展,在“嫁女”時,寧棄腰纏萬貫的“老人”(星電信),而選擇“年青但有前途的讀書郎”(指盈動);
其次是大東的一些獨立董事認為,星電信的建議存在政治風險,得不到香港商界和公眾的支持;
而最主要的是,中國政府“樂觀其成”。從表麵上看,中國政府並沒有出麵幹預,也沒有直接插手,但是,以盈動、大東和星電信三方麵的反應來看,“中國”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
盈動的收購條件雖然較新加坡電信為低,但因獲彙豐、中銀和中國電信的支持,終能打動大東董事會。彙豐和中銀牽頭為盈動籌組了100億美元的貸款,而中國電信所持一成一的港訊股權,加上香港外彙基金投資公司持有近兩成的港訊股權,對收購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加坡電信總裁李顯揚更直言不諱地聲稱,他不是敗給李澤楷,而是輸給政府,因為李澤楷能夠成功收購,全仗北京和香港政府的支持。
雖然這場世紀收購已經塵埃落定,但全部工作要在2000年8月才能完成,除了合並工作需要時間外,原來別有內情。
因為在1993年7月,當時還是街視副主席的李澤楷,與傳媒大亨梅鐸談判出售衛視時,曾訂下“七年之約”,禁止李澤楷七年之內經營與衛星電視同類型業務,故盈科計劃到2000年7月,即“七年之約”屆滿後,才能正式完成香港電訊的收購。
雖然香港電訊現時並無經營衛星電視業務,但香港電訊旗下的互動電視等業務曾與衛視合組聯營企業,並向港府申請收費電視牌照。若盈動在2000年7月前就完成收購香港電訊,可能會抵觸與新聞集團的“七年之約”,讓新聞集團的大股東梅鐸反咬一口。
或許跟梅鐸公開支持新加坡電信收購香港電訊有關,在盈科擊敗對手,成功入主香港電訊之後,香港電汛和梅鐸旗下的衛視的合作計劃,不久之後告吹,雙方正式拆夥。
港訊和衛視的合作計劃始於1999年11月,雙方宣布合組公司,經營收費電視及互聯網業務。但自2000年2月盈動提出與電訊合並後,不斷有消息指電訊與衛視的合營項目可能告吹,因盈動本身計劃發展寬頻服務。2000年5月底,有消息指出,若6月底前聯營公司未獲當局發出收費電視牌照,則任何一方均有權終止參與有關業務。
5月29日,衛視發表聲明,指“雙方仍努力尋求一個可接受的發展方案。衛視對經營收費電視依然充滿信心,但對聯營公司有關互聯網的業務前景越發感到擔憂”。
衛視在這宗合作計劃中,其實隻看好收費電視部分,對於仍處於虧蝕狀態的網上行及互動電視一直不感興趣,更不願把後者撥入合營項目內拖累合營公司未來盈利。就此問題,雙方經過幾個月的洽商,始終無法達成共識,電訊對此也甚感不滿。
到了6月2日,雙方發表聲明,正式拆夥。雙方均強調這次是和平分手,無人因此而負上責任,至於已經投入的資金,則由雙方按股權比例攤分。李澤楷也對此表示,今天合作不成,並不影響盈動、港訊和梅鐸旗下公司往後的合作。
盈動收購香港電訊,不少證券業內人士都有興趣知道它每股的實值,這也是大東電報局需要與之“清算”的。根據《亞洲華爾街日報》指出,美資證券行雷曼兄弟公司最看好盈動,預言其股價在12個月內可升至35港元的高水平。以盈動現已發行共120億股來計算,一年後盈動的市值將會漲至3 570億港元。雷曼的亞洲網股分析部主管解釋,盈動之所以能有數以千億計的實值,是因為還要把“內在價值”包括在內。所謂的“內在價值”,就是盈動的靈魂——主席李澤楷。他指出,自從盈動與美國CMGI達成換股協議後,事實已證明了一點,李澤楷的確具備促成增值策略交易的非凡能力。而這種超人的投資能力,正是令盈動升價的因由。
李澤楷對自己的夢想,從來不掩不避,這也許是他多次夢想成真的內在原因。在盈動成功收購香港電訊的第二天,他更在主要的報章刊登廣告,題為《讓夢想繼續——與我們共創未來》文章開首說:“我們兩間公司共同努力,將建立一家強勢互聯網企業,為客戶。員工及股東開創一個令人鼓舞的未來。”廣告又列出PCCW—HKT在未來的五點目標包括創建全球最大的寬頻互聯網絡係統。他稱讚香港電訊員工在科技界已取得多項全球第一的佳績,結合彼此的人才和創意,更可推動香港寬頻業務發展,以確立在該領域上成為國際樞紐的地位。
香港電訊收購戰引發的經濟聯想
香港電訊收購戰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宗的收購案,它的意義將超出香港範圍,對整個亞洲都會產生影響。這次合並對於盈動這類沒有實質業務的公司來講,可以說是如虎添翼,而對於香港電訊,則可以拓展發展的空間,增強在資本市場中的想像力。證券界人士分析,這次盈動鯨吞香港電訊,是以“虛擬”合並“實體”。金融界人士認為,在網絡經濟熱潮下,香港最大的科技及互聯網公司盈動,上市不足一年,便成功收購了一個“百年名牌”,可與美國在線公司(AOL)與時代華納集團的合並壯舉相提並論。
世紀合並
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娛樂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和世界最大的網絡商——美國在線公司同時宣布兩大公司將進行合並,以建立一個強大的、綜合互聯網和傳媒優勢的“航空母艦型企業集團”。新公司將被命名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
這一“巨人公司合並案”涉及金額3 500億美元,美國在線當天宣布以1 660億美元購並時代華納公司。預計新公司今後的年銷售額將在300億美元以上。新公司成立後,每股時代華納公司的股票可換取15股新公司股票,而每股美國在線的股票則隻能換取等量的新公司股票。屆時,原美國在線公司的股東們將持有新公司55%的股份,而原時代華納公司的股東們將擁有新公司45%的股份。整個合並過程將在2000年年底完成。新公司將擁有美國在線2000萬網絡用戶和時代華納的1300萬有線電視用戶,成為全球範圍利用電腦多媒體平台和網絡通訊手段提供信息娛樂內容的媒體巨人。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美國在線公司的創始人,該公司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凱斯將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長;而時代華納公司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拉爾德·萊文將出任新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當天,兩家公司的股票如火箭一樣,時代華納公司股價從30美元漲至95美元,美國在線從13美元狂漲至85875美元。兩家公司在聯合發布的新聞簡報中說,這項合並意味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結合。
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並,揭示了互聯網企業發展的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集互聯網技術、內容、傳媒(時代華納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有線電視CNN)、影音、電視、電子商務於一體的大集團。與論普遍認為,兩家公司的合並將進一步推動網絡業和傳統媒體業的發展。美國在線主席史蒂夫·凱斯說:“我們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獲取信息與他人聯係。購買商品和娛樂的方式。合並後,美國在線將有效地彌補它的缺陷。這是第一次一個重要的網絡公司和一個重要的媒介公司的合作。”
因為這艘超級航空母艦的誕生,美國在線成為首個躋身《財富》500強的網絡公司,排在第337位。
從實物經濟來看,時代華納明顯勝美國在線一籌。時代華納的經營額是美國在線的45倍,總資產是美國在線的745倍,盈利能力比美國在線高56%,商譽更是美國在線的366倍。但是,在資本市場上,一切都發生了反轉。在消息公布之前,美國在線的市值高達1 634億美元,而時代華納隻有833億美元,美國在線的市值是時代華納的兩倍。雖然合並是以交換股票的形式,但是明眼人能夠看出,這回,被合並的是時代華納!美國在線一口吞下時代華納這個巨無霸,反映出新興網上公司擁有利用自身市值優勢去控製老字號企業的無比力量。
萊文在合並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承認:“互聯網的價值創造是真實的。”這話本身就是在表明,網絡產業意味著未來,而傳統企業代表的是過去。合並是互聯網的一次勝利,更是一場革命性的商業行為——代表著在線和不在線之間走向彙合趨勢的開始。時代連同它的品牌、內容和傳輸渠道,全麵搭上美國在線的列車,全麵融入到數字化的夢想之中。
互聯網的優勢在於它整體發展快,很受資本市場的青睞,並且其利潤超過同一行業的傳統企業,因此其整合能力也很強。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資源要素重新洗牌的時代,資源要素的整合涉及到眾多的行業和不同的運作模式,當“新經濟”在走一條全然不同於“舊經濟”的道路時,不能不考慮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實現與傳統產業的接軌?
在注意力和資本市場決定的網絡經濟模式中,對股市的認識凱斯較別人要深刻得多,因此也較別人更能把握合並傳統企業的重要性。美國在線總要向投資者有所交待,否則投資者難有耐性在美國在線現有盈利水平上長期持有美國在線的股票,所以,合並是大勢所趨,也是為勢所趨。為了在股市保持新的刺激,合並時代華納成了最好的方法。這一點,與盈動收購香港電訊如出一轍。盈利讓美國在線和盈科都共同瞄準了傳統企業
從結果來看,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麵,是雙方的互相融合。一邊是盈利平穩。運作經驗豐富的傳統企業,一邊是占有充分資本資源,有未來門戶技術優勢和無限前景的朝陽產業。傳統企業借助電子網絡擴張到虛擬空間,而虛擬空間的公司借助實體經濟而具體化。
網絡概念公司的弱點,正是物質資本的強項;而網絡公司的長處,卻是傳統企業的弱點。兩者通過結合,達到優勢互補。李澤楷用網絡概念的公司收購香港電訊,就在自己那個非常時髦而漂亮的皮裏裹進了實實在在好吃的餡,使新做出來的包子賣出了原來的皮和餡分別賣都賣不出的好價錢。
全球經濟融合的熱潮加上網絡企業開放的經營模式,使網絡合並風高浪急,雅虎收購CeocitieScorn和broadcasecorn、Healthcon與WebMD合並。AtHome收購Excite組成ExCiteAtHome,增強自身的實力是這些網絡公司互相合並的最主要動機。
網絡時代是催生企業巨無霸的年代,恐龍企業將成為網絡經濟的主流,這同其強大的包容性是息息相關的。“共通共享共同精彩”的互聯網精神,也將隨著網絡公司的壯大而對未來的企業運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有人預期,未來亞洲將會繼續出現類似的合並行動。例如,華僑投資研究指出,新加坡電信雖被擊退,卻不意味著被打敗。宣布有意購入新加坡電信4%股權的澳洲新聞集團表示,有關注資的細節仍在商談中,並未因盈動的成功收購而告吹。而李顯揚也強調:“我們將繼續開拓增長機會,包括與亞洲及其他地方的合作夥伴建立策略聯盟,以及組建合資公司等。”而根據美國《紐約人》雜誌的報道,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在2000年初多次會晤新聞集團的第二號人物徹寧。兩人就兩家公司的結盟展開了深入的磋商。討論的內容包括新聞集團將可通過它的全球衛星係統上雅虎網站,而雅虎可使用新聞集團的新聞和娛樂產品,例如,福克斯(FOX)新聞頻道;電影及印刷產品,例如,英國《泰晤士報》等,作為其內容的“主要來源”。
不過新聞集團和雅虎均表示雖然會合作,但兩家公司依然是兩個分開的個體,隻是在對方擁有相當的股份而已。新聞集團打算將旗下的亞洲衛視和擁有40%股份的英國衛視(BSB)組成一個新公司,雅虎將占有價值達350至400億美元的10%股份。雅虎總裁楊致遠告訴《紐約人》,雅虎希望跟一家老字號傳媒公司合夥,但無意合並。他說:“我們要確保我們有向前看的合夥人,合夥方式也許是商業交易,也許是戰略關係,也許是在可行時收購別人的公司。”楊致遠的這番言論,暗示了雅虎和新聞集團未來的發展軌跡。如果這兩個一新一舊的傳媒公司真的能夠成功結盟,這將對互聯網帶來不可估量的衝擊和挑戰,世界也會為此變色。另據估計,新加坡電信可能與新聞集團、雅虎等另組大型互聯網及電訊集團與盈動競爭龐大的亞洲互聯網市場。
經過盈動收購香港電訊一役,以及在此不久後與之聯手的新加坡電信、新聞集團和雅虎三家公司彼此間的結盟,互聯網公司與電信公司的廣泛聯姻,整個亞太區互聯網及電訊業務將逐漸形成了南北對壘的局麵。北方有盈動結合日本光通訊、香港電訊的聯盟,穩占了東北亞的龐大市場,南方則有新加坡電信聯合雅虎和新聞集團。相對來說,北方的市場更大,經濟實力更強而稍占優勢,特別是能夠率先進入龐大的中國內地市場,更為投資者所看好。
不論發展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盈科神話一直在繼續著,而且已經走出香港,成為亞洲的神話。時至今日,香港如李澤楷當初預言那樣,已經成為了亞洲互聯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