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多麼風趣、和諧、自然的工作環境,這與這位管理者善於放下“架子”,忘記“架子”分不開的,下屬與他交往時才會感到親切、自然,才會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打開,他才能充分了解下屬,體察其心靈深處,掌握其不同特點,稱讚起下屬來才會得心應手,對“症”下藥。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位管理者正是掌握了開啟各位下屬內心之鎖的鑰匙,他對下屬的稱讚才能真正使下屬感覺到領導鼓勵的力量,而且也不會認為他故弄玄虛。
為什麼有的管理者愛擺架子呢?這是由於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濃厚的等級觀念,將人分為上中下幾等,覺得官當得越大,似乎就越是高人一等。他們如果當了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顯示出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樣子來。
從管理者的威信方麵來說,那些借助本人的真才實學、高超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與眾人建立密切的感情關係的領導,威信越大。而那些借管理者的資曆、官職的大小、常擺出一副官樣的管理者,其威信越小,容易成為孤家寡人。
過分突出自我,藐視他人的存在,嚴重脫離群眾基礎,這不是現代管理者的做派。作為一名現代管理者,還是少擺架子為好。
不要隻唱“獨角戲”
管理者不是“工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狹隘思維隻會使組織的整體智商越來越低。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種普遍的似是而非的觀念正在阻礙著管理者運用下屬的工作能力。他們總是害怕把下屬培養起來後,會取代他們的領導地位。
事實上,管理者培養自己的下屬並不是“水落石出”,而是“水漲船高”。下屬的能力越強,管理者的成績就越大,更會為你創造更多的價值。
在漢末三國時代的群雄中,求才欲望最為強烈的應當屬曹操。曹操最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三國演義》第33回寫到曹操平定冀州後,親自前往袁紹的墓地祭奠,曹操向眾將述說了他本人與袁紹共同起兵討伐董卓的一段談話。袁紹說:“如果討伐董卓不能成功,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曹操答:“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這裏的“智”是指謀臣,“力”是指武將。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根本。正因為對人才的重要性有著最為深刻的理解,因而曹操的求才欲望也是最強烈的。
官渡之戰之初,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袁曹兩軍對峙,處於膠著狀態。曹操不僅兵力少於袁紹,而且糧草也接濟不上。曹操甚至萌生了退軍的念頭。許攸年少時曾與曹操有交情,此時卻在袁紹那裏做謀士。在袁紹那裏不僅得不到重用,反而遭人誣陷,被袁紹斥罵,百般無奈,隻好棄袁投曹。許攸溜出袁紹的營寨徑直奔曹營,被曹操的軍卒拿住。許攸說:“我是曹丞相故友,快與我通報,說南陽許攸來見。”“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許攸慌忙扶起曹操說:“公乃漢相,吾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曹操說:“公乃操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許攸說:“某不能擇主,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今特棄之來見故人,願賜收錄。”曹操說:“子遠(許攸字)肯來,吾事濟矣!願即教我以破紹(袁紹)之計。”
一個人才前來投奔,身居丞相位的曹操,竟然大喜到了來不及穿鞋,光著腳出迎的地步,而且還“撫掌大笑”,“先拜於地”,這段精彩的描述,活畫出了曹操的求才之渴的程度。
除上述對待投奔的許攸表現出的得意忘形外,演義對曹操的求賢若渴還有許多具體的描述。曹操聯絡袁紹等人起兵討伐董卓之時,便招募了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以及曹仁、曹洪等一班武將。討伐董卓失敗後回到山東,更是大力招賢納士。先是荀彧、荀攸叔侄應招而來,二荀又推薦了程昱,程昱推薦郭嘉,郭嘉推薦劉曄,劉曄推薦滿寵和呂度,滿、呂二人又推薦毛蚧。曹操的態度是不厭其多,來者不拒,一經推薦,馬上委以重任。於禁、典韋兩員大將也被他網羅而來。自此曹操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震山東。可是曹操並不滿足,他的胃口大得很,對於他用得著的人才,見一個愛一個,想方設法弄到手,稱他為“人才迷”,一點也不過分。許褚、張遼、徐晃、張、龐德等勇將,都是被他運用各種手段網羅到自己隊伍裏來的。對於劉備新得的謀士徐庶,曹操用拘其母、假造書信的方式弄到自己手裏。長阪坡陷入曹軍重圍的趙雲,曹操因見其武藝不凡,竟下令軍兵不得放箭,隻要捉活的,致使趙雲殺出重圍而去。曹操對由於誤中敵方離間之計,或因激怒而錯殺有用的人才,往往是懊悔不已。得力人才戰死或病亡,曹操的悲痛程度比對自己親人的亡故有過之而無不及,武將如典韋、文臣如郭嘉都是如此。為了不損害自己求賢若渴的形象,使更多的有用之人投奔自己,狂士禰衡裸衣擊鼓辱罵曹操,曹操也不肯殺他,讓他去劉表那裏,借以借刀殺人。劉備一向有不居人下之誌,曹操心裏非常明白,手下多有勸曹操殺之以絕後患的,曹操怕落得個“害賢”之名而不肯下手。曹操為了使關羽投降,答應其提出的苛刻條件,為了留住關羽他費盡了心血。這些都表現了曹操異常強烈的求才欲望。
如果說三國時代的軍事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的話,那麼現代社會的競爭,無論是技術競爭、市場競爭、信息競爭、資源競爭,說到底也都是人才的競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圖發展,廣泛地擁有各方麵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人才問題不僅關係到一個企業、一個部門的生存發展,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盛衰存亡。
斯大林曾經說過:“人才、幹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經濟領域流行這樣一個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資源,人才就是資本。”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深感知識、人才的重要,除在本國加速人才培養外,還大量地從國外引進科技人才。這些人才對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終使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
管理者隻有集思廣益,多納良言,聽取各個層麵的不同意見,才能在製訂組織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不至於產生太大偏差。
企業用人,經常會考慮太多,既擔心如果給人才發展的機會,等他羽翼豐滿後,又跳槽他就,白白為別人培養了人才,又擔心不給他們發展的機會,企業又得不到充分的發展。作為管理者,要像曹操那樣,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想使企業得到迅猛發展,必須使人才得到各盡所能的發揮,這樣你的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處理好與員工之間的矛盾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偶爾也會為某件事發生摩擦,甚至爭得麵紅耳赤。一般地,事情過後,大多能夠握手言和。美國迪卡爾財政公司經理狄克遜,在管理方法上曾提出“有摩擦才有發展”的觀點。
一次,狄克遜無意中說了一句話,刺痛了對方,雙方在理智失去控製的情況下,開始了激烈爭辯,並把長期鬱積在內心的話傾瀉了出來。然而,這次爭吵卻使雙方真正交換了思想,反倒覺得雙方的距離縮短了。以後雙方坦誠相處,關係有了新的發展。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中,時常出現“敬而遠之”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彼此的思想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因為越是“敬而遠之”,就越無法增加交換意見的機會和可能。這樣,偏見和誤解就會逐步加深。倘若能在合適的時機,通過一兩次摩擦和衝突,使多年的問題得到解決,作為管理者應該敢於麵對這樣的衝突,而不能一味遷就。通過衝突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使全體員工襟懷坦白、精誠合作。管理者如果沒有麵對衝突的勇氣,沒有解決衝突的能力,就難以改變惡化的人際關係,從而也就難以正確對待組織內部的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是企業內部公共關係的重點之一。因此,每個管理者都應從全局著想,認真對待這個問題,要善於處理麵對麵的衝突。
做一名管理者,需要很多技巧和藝術,尤其是在處理員工與你的關係時,更應當設法讓他們佩服你,從而認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你與員工之間也有矛盾衝突的時候。矛盾衝突主要是你們對工作有不同的期望和標準。你希望工作盡快完成,而他們卻認為不可能;你對他們的表現很失望,他們也因沒有順利完成工作而很灰心;員工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條件,你卻不能滿足;還有的員工態度粗魯或者總是不恰當地奉承……這些情況都會對你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影響你在員工中的威信。因此,要樹立在員工中的威信就必須學會化解與員工的衝突,讓他們佩服你。
在你設法化解與員工的矛盾時,你可以問以下幾個問題:“我和員工的衝突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衝突?”“為解決這個衝突,我要克服哪些障礙?”“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一衝突?”當你找到了解決衝突的方法時,還要檢測這是否是有效的方法。另外,你還應當預見到如果按這種方法去做會出現什麼結果,以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到時不知所措。當然,如果你感到問題很複雜時,可以找個專家谘詢一下,或找個朋友談一談情況,請他們為你出出點子。
你的一名下屬鬧情緒,工作不積極。你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問上麵提到的那些問題,你會發現,衝突在於你們對何種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因為他向你抱怨工作間噪音太大,而你卻不加注意,也沒請人進行改進,原因在於他認為領導應當重視噪音,而你不願采取措施。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他對你的不信任和確實存在的噪音。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與他談話時注意技巧,共同設法解決。結果可能是他改變了對你的態度,噪音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也可能是他仍舊不合作,你不得不辭退他或為他調動工作。
一位管理者既要學習管理技巧,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領導素質,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讓員工自願與你積極合作,共謀大事。對於有些稍有缺陷的管理者更應當注意如何增強自身的素質,避免一切可能出現的與員工的矛盾,以達到最佳的合作狀態。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作為管理者,要主動承擔責任。
管理者與下屬對待某一問題出現意見分歧,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時作為領導,你需要克服自己這樣一種心理:“我說了算,你們都應該以我說的為準。”其實,“眾人拾柴火焰高”,把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進行比較、綜合,你會找出更有效的方案。下屬提出高招,你不能嫉妒他,更不能因為他高明就排斥他,拒絕他的高見。這樣,你嫉妒他超過了你,他埋怨懷才不遇、遭受壓製,雙方的矛盾就會變得尖銳。你有權,他有才,積怨過深,發生爭鬥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
作為管理者,要能夠發現下屬的優勢,挖掘下屬身上的潛能,戰勝自己的剛愎自用,對有能力的下屬予以任用、提拔,肯定其成績和價值,才會化解矛盾。
解決矛盾時,如果是你的責任,就要勇於承擔責任。誰都會失誤,一些事情的決策本身就具有風險性。工作中出現問題時,領導和下屬都在考慮責任問題,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推給他人,自己清靜,豈不更好?但作為領導,無論如何都會有責任。決策失誤,自然是領導的責任;執行不力,是因為製度不嚴或領導用人失察;因外界原因造成失誤時,有分析不足的責任等等。
把責任推給下屬,出了問題隻知道責備下屬,不從自身找原因,就會與下屬發生矛盾,也會冤屈了下屬。這些都會使你失去威信,丟了民心。
即使是下屬的過失,做領導的站出來承擔一些責任,比如指導不當等等,這更顯你的高風亮節,也不至於在出了問題以後上下關係都緊張。出現矛盾時站出來主動承擔責任就會把很多矛盾消弭於無形。
做到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的謀略,仔細分析起來應該包含兩方麵的內容:第一是真的知人而不疑;第二是以不疑的態度或表現去對待下屬。事實上,許多用人者,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都不能夠做到真正的不疑,他們始終都還是在觀察手下的人才,時刻抱一份警惕之心,一旦發現下屬有不軌行為或動向,便立即采取果斷措施,先發製人,將其扼殺在搖籃裏。
所以,我們所言的“用人不疑”,並不是要求用人者完全放心、完全坦然,對任何人都以誠相待、投之以一片真心,而是要求用人者在謹慎的前提下,能夠看準人,然後再大膽使用;在用人的過程中,不聽信讒言,不亂生懷疑;別人沒有過錯,沒有異己之心,就應該對別人懷有信任,在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之前,千萬不可亂懷疑別人而倉促采取行動,否則後悔莫及。
管理者在用人的過程中,千萬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人的信任。尤其是當有人故意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時候,讒言聽得多了,假的也會變成真的。做到用人不疑確實很不容易。
春秋時期,魏國太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魏王派龐恭陪同太子一起去。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人跑來對您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虎,您相信嗎?”魏王說:“簡直胡說,街市上哪來的老虎。”龐恭又問:“假如又有人來報告,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虎,您信不信呢?”魏王遲疑一下說:“不相信。”龐恭再問:“假如又有第三人來報告,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說:“大家都這麼說,大概就真的有虎吧?”龐恭說:“街市上本來不可能有老虎,這是誰都知道的,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邯鄲離魏國比離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人遠遠不止三個,願大王詳察。”魏王讓龐恭放心前去,寬慰他不會相信讒言,但是後來還是有不少人說龐恭的壞話,魏王聽得多了,受了影響,龐恭從邯鄲回來,魏王竟然見也不見。信任能讓下屬對領導更忠誠,能促使他們死心塌地為你努力工作,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才能。但是,能做到用人不疑是非常困難的。當管理者交代部屬做事時,心中總會存在著許多疑問,比如說:“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一個人處理,能負擔得起嗎?”或者想:“像這種敏感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會不會泄露出去呢?”所以,用人者常會有這種微妙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