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擺正位置:找準自己的工作定位(2 / 3)

他們之中有的是因為性格使然,天生愛嘮叨,好發牢騷,本來不一定是針對自己的工作,也不一定是針對自己的上司,可能引起他牢騷隻是天氣不好,鄰居打架,物價上漲,工資不夠花之類的事,但客觀上可能給上司造成了壞印象,極易使人誤會他是在數落領導。時間一長,領導心裏就與他產生了隔閡,進而從心裏討厭他,“怎麼這人對什麼都不滿?沒有他看得慣的,說話嘴真損,陰陽怪氣的。”給上司造成了這樣的印象,升級提拔還能輪得到嗎?

也有的是感到升遷無望,一年一年白賣力氣,眼見別人後來居上,心理感到很不平衡,牢騷也就更多了。開始隻對工作發牢騷,如果被想踩著別人肩膀爬的人打上幾次小報告,結果可想而知,於是也就更加破罐子破摔了,最終掉到了牢騷——不晉升——更牢騷的職場黑洞裏去了。

古往今來多少人禍從口出,因言得咎。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牙尖口利之人,往往缺乏真學問和真涵養,且往往自以為是,因此經常得罪人。不容人者必不為他人所容,尖刻到頭的人最終什麼也不會得到,福分極淺。牢騷之人雖不見得惹禍,但卻惹人煩,到處吃不開。不僅不討上級喜歡,連同僚往往也會對他們敬而遠之。他們缺少城府,胸中盛不了大事。

仔細想想,這種人的心態、命運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心比天高”是因:這種人把自己看得太高了,自認為什麼都行,什麼都比別人強;工作中該做的都做了,還比別人做得好,提幹該有我,漲工資該有我,評先進必跑不了我。“命比紙薄”是果:幹部沒提成,工資沒輪到,先進也無緣。因此牢怨叢生,憤恨不絕。

楊某從一所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與她同時進來的同事要麼學曆沒她高,要麼學的專業沒她好,為此她很有優越感。當領導分配她做基礎的工作時,她立即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一次,在結算時,她把一筆投資存款的利息重複計算了兩次,雖然最終沒有給公司造成實際損失,但整個公司的財務計劃卻被打亂了。事後,她卻覺得就像做錯了一道數學題,改正過來,下次注意就是了。她的這種態度反而讓主管很不放心,以後再有什麼重要的活,總找借口把她“晾”在一邊,不再讓她參與了。沒過多久,這位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就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拜拜了。應當說,楊某不是敗給了別人,而是敗給了自己。

當然,究竟是因牢騷滿腹而不得升遷,還是因不得升遷而牢騷滿腹,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問題一樣,誰也說不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二者絕對是相互影響、交叉感染的。一個人隻有排解掉一切揮之不去的陰影,走出怨歎的怪圈,才能走向自己的成功。哀歎命運不公,怨歎自己的生命不好,實際上是在搖首歎息之際,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別人,這樣的人生其實是自己害了自己。雖然有許多外力我們無法把握,但我們最起碼能把握住自己。我們完全可以讓自己的“不幸值”降到最小,而讓自己的“幸運值”達到最大——隻要我們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讓自己為自己負責。

其實,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平衡心理,本是正常現象,大可不必整天為此牢騷滿腹。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不協調不一致造成的。這其中可能有領導、同事的原因,更多的可能還是自己的不是。

這正如一個故事所說的:一個技術高超的老瓦工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板舍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決心已下不為所動。老板隻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建最後一座房子。他答應了,卻隻是心不在焉地應付,因為他心理的確不平衡——勞碌了一輩子,自己落下了啥?在蓋房過程中,大家也都看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不那麼嚴格,做出的活計也全無往日水準。這最後一所房子蓋得既不牢固,也不漂亮,稱得上是“豆腐渣工程”。但老板並沒有說什麼,隻是在房子建好後,把鑰匙交給了老瓦工,說:“我一直想,在你退休時送給你一樣禮物,作為對你辛勞一生的獎勵。現在,這座房子是你的了!”老瓦工愣住了,既愧又悔。他這一生蓋了多少好房子,最後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他不得不住進自己建造的房子,在劣質建築裏度過餘生……

其實,人天天都在為自己蓋房子,又天天住在自己蓋的房子中。不要總是怨天尤人,就像這個老瓦工一樣,今天的任何一個不負責任的後果,會在以後的某個地方等著你。記住,你蓋的是什麼房子,自己就得住什麼房子。這叫自食其果。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多半在於失敗者自己的心態。人一生中遇到的障礙,也大多是自己設置的:蒙昧的時候看不見智慧,邪惡的時候忘記了正義,卑鄙的時候拋棄了善良,愚蠢的時候玷汙了真理。在失敗者心靈花園裏,不僅長滿了草,成了成功者的跑馬場,往往還滋生荊棘和仙人掌。有些事情本屬於正常現象,但由於心態不正,卻總看著不順眼,把不幸強加到自己頭上,總看到自己手裏拿的都是劣等牌,認為自己怎麼奮鬥也看不到希望。看別人活得都比自己瀟灑,成功如意。事實上,有些事情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這些人都是在自己作踐自己。

懂得正確評估自己

某電腦公司要招聘一名編程人員,有兩位才能相差無幾的年輕人前來應聘,就他們倆的能力而言,經理很難決定倆人的取舍。不過,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卻有很大的差異,其中一位看起來不卑不亢,相當有自信;另一位則顯得信心不足,很明顯,最終經理決定聘用那個看起來很自信的年輕人。

一個人不能正確評估自己,就會低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低估自己,別人也會看輕你,尤其重要的是低估自己的人很難得到老板的重用,因為老板喜歡自信感強、能力強的員工。

人們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眼光來評價我們,我們認為自己有多少價值,就不能期望別人把我們看得比這更重。一旦我們踏入社會,人們就會從我們的臉上、從我們的眼神中判斷,我們到底賦予了自己多高的價值。

如果我們都對自己評價不高,又怎麼能奢望別人看得起呢?很多人都相信,一個走上社會的人對自己價值的判斷,應該比別人的判斷要更真實、更準確。

我們總是擔心別人會看輕自己,害怕得不到老板的賞識。其實看輕自己的往往是你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代表你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心,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

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往往會透過其外在行為反映出來,行為是內心想法綻放的花朵,如果你從內心看輕自己,那麼內心所綻放的行為之花就一定是自卑。

有一位熱愛寫作的待業女青年,經常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文章。一次,某出版社正在招人,她家人讓她去麵試看看。

“我不一定行。”這位女青年答道。

“為什麼?”家人問。

“我學曆不高。”女青年回答說。

“或許你發表的作品能打動總編?去試試吧!”家人鼓勵她說。

“有那麼多的大學畢業生去應聘,人家怎麼會看上我呢?”女青年說。

“你見過總編了嗎?”家人問她。

“沒有呀!”女青年回答說。

“那你了解競爭對手嗎?”家人又問。

“不了解。”女青年說。

家人不解地問:“那你究竟怕什麼?”

是啊,這位待業女青年到底害怕什麼?難道擔心自己不是其他應聘者的競爭對手?其實她最大的敵人是她自己。隻有她戰勝了自己,滿懷信心地去應聘,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否則,成功的幾率就等於零。

不能正確評估自己是一種消極對抗的態度,是一種極端的心理自衛行為。因為這樣就可以有很充足的“理由”原諒自己的無能。當麵對比自己卓越、優秀的人時,不是反問自己:為什麼我得不到老板的重用,我究竟哪裏不如人?而是消極地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不去總結原因。

長此以往地低估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就會漸漸地形成一種自卑的性格,根深蒂固之後,便很可能成為一個在其性情中難以拋棄缺陷的人。

一般而言,人們往往是在受到了挫折、困難的打擊後,自信心才開始貶值,以致不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自卑心理,亦即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個人滿懷信心地去找工作,在參加了多次的招聘會,應聘了多家公司後,始終未被一家公司錄用,此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否定自我。在這種狀態下再去應聘,在招聘者麵前,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又怎能祈求招聘者信任你呢?

可見,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在選擇職業過程中會處於劣勢的地位。即便是你現在已經步入了社會,在你的工作崗位上,如果還是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也會使你與重要的位置無緣。因為老板不可能把一項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名不相信自己能力的員工去做。

消極意識是進取的最大敵人。對於一位渴望在職場上有所發展的人來說,低估自己的能力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道無形屏障。因為它對人的進取心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更有甚者它使人喪失進取心,最後自甘平庸。所以,我們大家要消除自卑心理,正確評估自己,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

虛心向他人請教

小柯是一年前被公司作為一名辦事員招聘到辦公室來的。當時,公司分配給他的工作隻是依照領導的安排完成一些瑣碎的日常工作,既不需要太動腦筋,也沒有太多挑戰性的內容。這對剛剛大學畢業,急於想開創自己事業的他來說,簡直是報國無門。可是由於自己資曆淺,沒什麼工作業績很難擺脫目前的狀態,於是小柯一麵虛心學習,一麵開始尋找機會。

每天早上小柯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到達公司,除了打掃自己辦公室的衛生外,他還幫助門衛大爺收發信件,分發報紙。看似簡單的一件工作,卻使小柯成了公司裏的名人。一天,經理的秘書生病請假,經理就親自點名要小柯來代理幾天經理秘書的工作,這對小柯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經理交給小柯的第一個任務是去一家公司聯係印刷業務,作為公司的代表,小柯被廠家視若上賓,考察結束,廠家還送給小柯一個神秘的信封,希望小柯回去後能夠多多美言,促成合作。可小柯卻婉言謝絕了客戶的饋贈,表示廠家的實力和報價公司會很感興趣,他會客觀地向領導傳達廠家的意願。

回到公司後,小柯詳細地向經理彙報了廠家的設備狀況和技術實力,經理對小柯的彙報很滿意,並在公司的辦公會議上公開表揚了小柯。辦公室主任把經理的意思告訴給小柯的同時,眼裏透露出了一絲不滿。主任故意指出了小柯的一些工作上的缺點,希望他以後注意。小柯雖然感覺到了主任對自己的不滿,但對主任給自己提出的意見還是虛心地接受。

當了一周的經理秘書,小柯的青春活力和真誠率直給經理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個月後,他就被調到經理辦公室,並很快就坐上了經理助理的位子。

小柯之所以成功,可以說有四大秘訣:一是虛心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剛剛走出校門的學子最致命的一點是自己估價過高,瞧不起他人。其實,涉世之初,不很了解社會,不很熟悉各行各業的特點,更不了解自己所在單位運行的詳細程序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遇到問題不要不懂裝懂,擅自下結論,匆忙表態,應該多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少發表自己獨斷見解,隻有這樣你才正式邁開了人際關係的第一步,大家才會團結你一道前進。一般來說,隻要你態度誠懇,虛心好學,別人還是樂意幫助你的。而多向他人請教,少匆忙表態,這也正是所謂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二是勇於接受批評,心存感激。在接受上司的勸告時,你能否虛心接受,或在遭遇挫折時是否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甚至是在自己情緒低落時能否保持冷靜,這些都會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麵對主任的刁難,小柯能虛心接受,並待之以誠,就是再苛刻的上司也會在這融融的盛情中改變態度,高抬貴手的。

三是具有合作精神。輕鬆愉快地與他人交談,和諧地與人相處,往往是廣結良緣,或成為團體領導者的先決條件。企業希望他的員工通過與公司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從而建立最佳的企業形象。小柯與客戶的初次接觸就表現出真誠堅定的一麵,不僅讓客戶感受到了他的率直和公正,也為公司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是做一個勤快的人。涉世之初的學子往往是激情滿懷,虎虎生氣,決心幹一番大事業的樣子。但是卻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出了校門未必馬上會做個白領,想幹大事業,要有高起點,這沒錯,但要一步步做起,作為一個單位新人,抱著多做一點,多學一點的心態,多從諸如打水、掃地、分報紙這樣的瑣碎事做起,便於樹立自己的形象,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建立為現實負責任的觀念,少談一些好高騖遠的事情會讓周圍的人覺得孺子可教,有疑惑虛心向他們請教,他們會耐心釋疑。多做小事,少談闊論,這正是所謂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任何公司都希望能夠擁有一批健康、熱情、主動積極、有活力、有衝勁的年輕人。具有這些優點的人即使業績不太好,舉止行為欠理想,別人對他的評價也不會低;相反的,如果缺乏激情,動作緩慢、遲鈍,那麼其他方麵的評價也會跟著受影響。小柯每天早上都會幫助門衛分發報紙,勤快樂觀、積極主動的形象使全公司的職員都對他產生了好感,良好的群眾基礎也為小柯的發展增添了幾筆亮色。

但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反例,有些人能力很強,在單位裏,自視甚高,不買那些老同事的賬,弄得老同事很反感,而這些老同事畢竟根基深厚,方方麵麵都會考慮他們的意見,結果關鍵時候因此受挫,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曆最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也在他的一左一右釣魚。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麵上如飛地走到對麵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

怎麼回事?博士又不好去問,因為自己是博士哪!

過了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非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

博士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不能過。隻聽咚的一聲,博士栽到了水裏。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有許多人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時,總是難於向別人啟齒,或者不希望給別人帶來麻煩,這是不對的。因為一方麵你不向別人求援,別人就不知道你的困難,那麼你就失去了一個解決困難的機會;另外一方麵你不向別人求援,別人就會誤認為你是一個怕麻煩的人,以後別人一旦有事自然就不會和你傾吐衷腸了。

因此大家日後在遇到困難事情時,應該勤於向同事求援,這樣反而能表明你對同事的信賴,從而能進一步融洽與同事的關係,加深與同事之間的感情。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以互相幫助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的。當然,要講究分寸,盡量不要使人家為難。

小王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人很文靜。她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單位裏要寫很多材料,她畢竟剛來,公文寫作還不很熟,於是每次寫好後,她都要給同事老李看,待老李修改完,她再拿去請科長審閱。很快,小王的材料越寫越好,老李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修改的了,可科長仍舊東塗西抹,不留情麵。小王雖有些不悅,但沒說什麼,依然是很謙和地請科長批改。

老李憤憤不平,他認為科長的水平修改不了小王的文章了,他給小王講過這樣的故事,赫魯曉夫參觀抽象畫展,看不懂,就破口大罵,負責展覽的藝術家回敬道,您對藝術根本不懂。赫魯曉夫說出了他的那句名言,當我是一名礦工時,我不懂,當我是黨的低級官員時,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長會議主席、黨的領袖,因此,我現在當然懂。老李道,他現在是科長,他當然能夠修改科員的文章。小王隻是笑,顯得不介意。有時被老李逼緊了,她也隻是說,不就是改個材料嗎,又不是修改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