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每天進步一點點(2 / 3)

億萬富翁亨利·福特說:“思考是世上最艱苦的工作,所以很少人願意從事它。”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在《思考致富》一書中說,如果你想變富,你需要思考,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他人。富人最大的一項資產就是他們的思考方式與別人不同。

曾經有一家環境清理企業的經理,在企業經營慘淡,舉步維艱時,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苦苦思考了3天,想出一條救活企業的妙計:他送給全國70家最大的化學企業的總經理每人一張模模糊糊的照片,照片上有一個人身穿白淨帶頭兜的防護服,正小心翼翼地用長夾子從一個冒著蒸汽與泡沫的汙物池中往外拉什麼東西。經過仔細察看,發現他所處理的正是這些總經理在最近一次年會上向股東報告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照片下麵有一個短注:“照片上所發生的事可以避免,請撥打所附電話號碼。”結果,兩天內,70位經理中有24人給他打了電話,決定采納他的服務。

“你的頭腦就是你最有用的資產。”成功女性從不墨守成規,而是積極思考,千方百計來對方法和措施予以創造性地改進。如果你一味地隻做別人做的事,你最終隻會擁有別人擁有的東西。最努力工作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學會思考吧,每一天1440分鍾,哪怕你用1%的時間來思考、研究、規劃,也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

思考本身也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思考的步驟,即:

準備階段:現在你要調查一下發展這個處在萌芽狀態的觀念的所有可能的方法。盡可能多地收集有關方麵的資料,閱讀有關書籍,記筆記,和別人交談,提出問題。要善於接受新東西。這些都是開動我們想象力的跳板。

醞釀階段:這一階段應該讓你的潛意識活動起來。散散步,睡個午覺,洗個澡,做做其他的工作或消遣消遣,把問題留到以後再解決。

開竅階段:這是創造過程的最高階段。腦子一下子明亮起來,一切東西都突然變得豁然開朗。開竅是創造過程中最令人興奮和愉快的階段。

核實階段:不管你的見識多麼廣博,但開竅時得到的啟示可能是根本靠不住的。這時便要發揮理智和判斷的作用。你的預感或靈感都要經過邏輯推理加以肯定或否定。你要盡可能客觀地看待你的設想。你征求別人的意見,對這出色的設想加以修正,使之趨於完善。而且經過核實,你往往會得出更新更好的見解。

要產生新思想,首先你必須激發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一個強烈的願望。最好的主意往往出自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另外,要想成功你還必須為自己創造一種緊迫感,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拖延的惰性,給你自己規定一個期限以提出新的思想。期限規定要合理,但也要有鞭策性,以造成必要的壓力,日期規定後要堅決貫徹執行。富於創造力的人一般都表現出一種善於使理智放鬆的氣質——不要太緊張,不要太小心翼翼。

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於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會越大。一個不善於思考難題的人,會遇到許多取舍不定的問題;相反,正確的思考能發生巨大作用,可以決定一個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拯救自己的人都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讓問題成為人生的攔路虎。

自我超越一點,距離成功就會近一點

查德威爾是第一個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但她仍不滿足於此,她決定超越自我,打算從卡塔林那島遊到加利福尼亞。旅程十分的艱苦,刺骨的海水凍得查德威爾嘴唇發紫,連續16小時的遊泳使她的四肢像千斤一樣的沉重。查德威爾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如今連海岸都看不到。越想越累,她感到自己一絲勁兒也使不上,於是對陪伴她的艇上的人說道:“我放棄了,快拉我上去吧。”

“不要這樣,隻有1公裏就到了,堅持!”

“我不信,如果隻有1公裏,我怎麼看不到海岸線,快拉我上去。”

最終,查德威爾還是沒有堅持到最後,上了小艇。小艇飛快地向前開去,不到1分鍾,加利福亞的海岸出現在眼前——因為大霧,它在半公裏範圍內才被人看見。查德威爾後悔莫及,恨自己不相信別人的話,再堅持一下。

俗話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是人們對“堅持到底”的最原始的認識。下麵我們用組數字使大家理解得更透徹一些。

如果每天用5分鍾,每天進步0.5%,每周隻需5天,一年後,與一開始相比,你就會取得300%的進步。如果你能持之以恒,就有望在兩年內提高1000%,在3年內提高3000%,而在4年內,你將會提高10000%,也就是100倍,這是多麼令人震驚啊!其實,這個堅持力的觀念,每個人都知道。

我們總認為5分鍾對於一天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認為5分鍾之內做不了多少事情。其實隻要假以時日,每天5分鍾對於你想學和想獲得的東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它可以幫你在自己的弱勢項目中獲得成功,可以改善你的健康狀況,可以使你在人際交往中魅力四射,可以使你的工作出現新的轉機。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很窮的聰明人去給一個很愚蠢的富人打工。富人問這個聰明人每個月多少工錢,聰明人說第一天隻要一分錢,第二天兩分錢,第三天4分錢,第四天8分錢,依此類推,一個月結一次賬。

富人一聽高興壞了:這家夥真是一個笨蛋,一個月才要這麼一點點錢,於是馬上就答應了……

這個故事其實是源於一個古代外國的故事:一個發明了一種玩具棋的大臣向國王索要獎勵,最後國王沒有辦法給這個大臣如此多的錢……

同樣,這位愚蠢的富人也是沒有辦法給這聰明人如此多的錢的:如果這個月是28天,就是130萬元;如果這個月是31天,就是1040萬元。

——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我們感興趣的不是這個近乎無聊的故事,而是最後三天居然能夠產生出如此多的錢。也就是說,當一個事物到了成幾何級數增長的時候,越是到最後,其威力越是令人瞠目結舌。

事實上,隻要我們能確定最重要的事情,然後運用“堅持到底”這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就必然能創造出輕鬆、幸福的生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失敗,我們的體內天生沒有失敗的血液。我們不是任人鞭打的羔羊,我們是猛獅,拒絕與羊群為伍。我們不想聽失意者的哭訴,抱怨者的牢騷,這是弱者的瘟疫,我們不能被它傳染。失敗者的屠宰場不是我們命運的歸宿。

生命的收獲不在起點,而是在征程的終點。也許成功就藏在下一個拐彎後麵,隻有繞過這個彎,我們才可能知道,成功離我們有多近。再前進一步,如果沒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實上,每天的奮鬥就像是對參天大樹的一次砍擊。頭幾刀可能了無痕跡,每一擊看似微不足道,然而,不斷地砍擊下去,巨樹終將倒下。

就像雨滴可以衝垮高山、螞蟻可以吞噬猛虎、星辰可以照亮大地、奴隸可以建起金字塔。水滴石穿,隻要持之以恒,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

美國玫琳·凱化妝品公司的董事長,在創業之初,她曆經失敗,她承受了痛苦,走了不少彎路。然而,她從來不灰心,不泄氣,最後終於成為一名大器晚成的化妝品行業的“皇後”。

20世紀60年代初期,玫琳·凱已經退休回家。可是過分寂寞的退休生活使她突然決定冒一冒險。經過一番思考,她把一輩子積蓄下來的5000美元作為全部資本,決定創辦了玫琳·凱化妝品公司。

為了支持母親實現“狂熱”的理想,兩個兒子也“跳往助之”,一個辭去一家月薪480美元的人壽保險公司代理商,另一個也辭去了休斯頓月薪750美元的職務,加入到母親創辦的公司中來,寧願隻拿250美元的月薪。玫琳·凱知道,這是背水一戰,是在進行一次人生中的大冒險,弄不好,不僅自己一輩子辛辛苦苦的積蓄將血本無歸,而且還可能葬送兩個兒子的美好前程。

在創建公司後的第一次展銷會上,她隆重推出了一係列功效奇特的護膚品,按照原來的想法,這次活動會引起轟動,一舉成功。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整個展銷會下來,她的公司隻賣出去1.5美元的護膚品。

意想不到的結局使她控製不住失聲痛哭……

回到家後,玫琳·凱對著鏡子反問自己:“玫琳·凱,你究竟失敗在哪裏?”

她經過認真的分析,終於悟出了一點:在展銷會上,她的公司從來沒有主動請別人來訂貨,也沒有向外發訂單,而是希望女人們自己上門來買東西……

商場就是戰場,從來不相信眼淚,哭是不會哭出成功來的。

玫琳·凱擦幹眼淚,從第一次失敗中站了起來,在抓生產管理的同時,加強了銷售隊伍的建設……

經過20年的苦心經營,玫琳·凱化妝品公司由初創時的9人發展到現在的5000多人;由一個家庭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公司,擁有一支20萬人的推銷隊伍,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

玫琳·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一位退休的女性,何以創造出如此的奇跡,不就是有一種“失敗了也要幹”的精神嗎?

任何人都可能失敗:很多人失敗就“偃旗息鼓”,被嚇破了膽子,這是真正的失敗;可是有的人失敗了,卻還是不斷地幹下去,最後成功了。

滴水可以穿石,鋸繩可以斷木。如果三心二意,哪怕是天才,終有疲憊厭倦之時;隻有仰仗恒心,積累點滴,才能看到成功之日。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後,而耐跑的馬才會脫穎而出。

在向成功之巔攀登的途中,我們必須記住:梯子上的每一級橫梁放在那兒是讓你擱腳的,是讓你向更高處前進的,而不是用來讓你休息的。

許多人做事情,起初都能夠付諸行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度的增加以及氣力的耗費,大多數人便從思想上開始產生鬆懈和畏難情緒,接著便停滯不前以至退避三舍,最後放棄了努力。

人之所以常常會淺嚐輒止、半途而廢,主要原因是人天生就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惰性。當他(她)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障礙和挫折時,便會灰心喪氣和畏縮不前。

這也就像走路一樣,人總是願意走下坡路而不喜歡走上坡路。走下坡路省力,於是人總是不由自主地選擇下坡路。這就是人之所以常常見了困難就繞著走的深層原因。

朝最省力的方向想,或者喜歡走下坡路,對於走路並不要緊,然而對於幹一件重大的事業來說,卻成為一種致命的缺陷,因為這樣一來,遠大的目標就不能達到了。

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收獲,主要原因就是在最需要下大力氣、花大工夫、毫不懈怠地堅持下去時,他(她)卻停止了努力。省力倒是省力,成功卻從此與他(她)無緣了。

堅持就是勝利,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失敗者的悲劇,就在於被前進道路上的迷霧遮住了眼睛,他們不懂得忍耐一下,不懂得再跨進一步就會豁然開朗,結果在勝利的曙光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自己打敗了自己,因而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榮譽。

思維突破一點,財富才會漲一點

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審美標準,但是美也要經得起曆史檢驗,隻有經得起檢驗的美,才是永久的美,否則就是一種陋習了。

在古老的中國有一種陋習,這就是女性纏足。在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中,“三寸金蓮”是女性美的標誌。不知道有多少女性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到辛亥革命之後,這種陋習才被取締。

可是,正當中國人在解放婦女的腳的時候,以自由著稱的美國人卻在要求婦女束胸!

在上個世紀初,美國美女的標準之一就是胸部像男人那樣平坦。特別是少女,如果擁有一個高高聳起的胸部,就會被認為沒有教養,是下等人,在社會上要受到輕視。可是要想成為平胸的少女,就必須像中國婦女纏足一樣,從小就把胸部緊緊地包紮起來。

為了平胸的美,給無數女性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為美國女性解除這種痛苦的不是像辛亥革命那樣的血淋淋戰爭,也不是美國人自己,而是一個俄國女性,她的名字叫做依黛。

她出生在俄國的明斯克,兩歲的時候到了美國,20歲與逃到美國的俄國同鄉羅辛薩爾結為夫妻。不久,依黛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後波肯經營服裝生意。她沒有進過服裝學校學習,她從事服裝業,完全是出於對服裝業的興趣和愛好。

由於依黛的勤奮努力,再加上丈夫的支持,依黛的服裝生意發展迅速。不久他們就來到了美國服裝業的中心紐約。在這裏,依黛和鄧肯太太開了一家很小的服裝店。

有一天,鄧肯太太對依黛說:“我的小女兒的胸部特別豐滿,要替她弄得像男人那樣平坦很不容易,她感到痛得很厲害。您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把她的衣服給改一下,使她少受一點罪!”

曆史已經證明,其實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都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胸罩的發明就是這樣。

依黛對服裝有著特殊的敏感,對不少傳統的服裝都有自己的見解。好朋友的要求,立即引發了她的創作衝動。當然,她認為,如果成功,這無疑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心理學研究證明,女性具有特別的創作敏感,依黛就是其中之一,她決心抓住這個機會。

她所麵臨的困難不是技術上的,而是傳統的觀念。如果一下子就把傳統的觀念拋開,可能就會招致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