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好心態成就女人的一生
一個人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關鍵取決於她的心態如何。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別在於前者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人生,後者則以消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而隻有積極的心態才是成就人生的法寶。
心態決定你的命運
一個人能否成功,常常取決於他的心態。據一項調查顯示:成功人士始終是那些保持良好心態,具有樂觀精神和積極思考的人。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時刻處於消極、悲觀心態中不能自拔。
心態可以改變人生。縱觀逝去的歲月,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在過去的生活和工作中,你所持的心態與你最終的成就居然有這麼大的關係。如果你被迫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是以做苦差事的奴隸一般的態度去從事你的工作;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抱任何的希望,甚至你在工作中看不到任何希望,那麼你就決不會擁有成功、財富與幸福。
相反,不管你今日如何貧窮,如果你能看到更好的將來;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朝一日會從單調乏味的工作中崛起;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朝一日會從目前的陋室搬進溫馨、舒適、怡人的住宅;如果你方向明確,如果你的眼睛緊盯著你希望達到的目標,並相信你完全有能力達到你的目標,那麼,你必將有所作為。
下麵讓我們看看前美國總統林肯的經曆:
1832年,林肯失業,競選州議員失敗。開始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企業又倒閉。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當他再一次決定競選州議員時,他成功了。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他的未婚妻不幸去世。1838年他再次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又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這次他仍然沒有成功。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的國會議員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但結果是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欠了一筆錢,所以在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時,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又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幾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嚐試了11次可隻成功了2次。要是你處在他這種境地,你會不會早就放棄了呢?
林肯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有想過要放棄嚐試,他不願放棄努力,用強烈的進取心支撐著自己,終於在18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就像你我一樣,林肯也有自由選擇權。他可以畏縮不前,不過他沒有退卻。你我也可以同樣在困難麵前不必退卻逃跑。每當你遭受挫折時便放棄,不再努力了,那麼你就絕不會勝利。你要是失敗的話,就退卻、停止、放棄、逃跑,你將會碌碌無為地走完你的一生。有進取心的人從來不會這樣做,他們在失敗後總會再去嚐試。他們會對自己說:“這是一條難以成功的道路,現在讓我再從另外一條路上去嚐試吧!”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偉人說:“要麼是你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一個人能否成功,心態至關重要。
所以說,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隻要你擁有這種心態,堅持自己的信念,使你的心靈保持創造力,使你的心靈成為一個能吸引你所渴望的事物的磁場,那麼,你的信念、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因此,成功女性一定要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任何時候都不能懷疑自己最終能否在事業方麵取得成功。
一定要把這種良好的心態養成一種習慣,一定要堅定地樹立這種信念,這樣,你很快就會驚異地發現,你極其渴望、期望和你努力為之奮鬥的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起點
卡耐基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對我們每個人都將有啟發: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裏,她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是華氏125度。她麵對的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但他們不會說英語。她太難過了,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這兩行話卻永遠留在她心中,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的,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常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在這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她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
是什麼使這位女士內心有了這麼大的轉變?
其實,她周圍的一切如昔,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是這位女士的心態。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出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良好的心態是一股看不見,但又實實在在的力量,推動我們前進的車輪。
一個人的心態是其思想、信念、理想、感情和信心的產物。你一直在培養你的心態。它不僅決定了你的性格,還對你的外部世界產生影響,這不僅表現在你對他人的直接影響,還表現在能將與你主要的心理狀態和諧一致的事物吸引過來。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裏所想,決定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是他或她現在的樣子,是因為他或她的所思所想。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現在這個樣子。一個人在社會上取得的地位主要是由他的心理態度決定的。
積極心態能帶來財富。“積極”意味著信心、期待、自信、勇氣、主動、樂觀、對美好而不是邪惡事物、對財富而不是貧窮的期待和對自身和法則的信心等等。“消極”意味著害怕、對討厭事物的焦慮期待、對自身和法則缺乏信心。
心態用它的力量把我們轉變成為具有成功的品質之人,從而使我們趨向成功。很多人滿世界地哀歎自身缺乏獲取成功所必需的才能、品質或性情。他們認為他們的思想一旦成型,就再也不可能提高、修補、重塑或擴大。大多數人正是在這兒跌倒的。
懂得運用積極心態支配自己人生的人,能樂觀向上地正確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困難、矛盾和問題。而心態始終消極的人,他們悲觀、消極、頹廢,不敢也不去積極解決人生所麵對的各種問題、矛盾和困難。
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創造。當然,有了積極的心態並不能保證事事成功,但肯定會改善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加上其他積極的因素,如機遇、正確的思考方式等,才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拿破侖·希爾說,從來沒有見過持消極心態的人能夠取得持續的成功。即使碰運氣能取得暫時的成功,那成功也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的。
可以說,積極向上的心態是成功者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成功的起點。
一個人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關鍵取決於他的心態如何。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別在於前者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人生,後者則以消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而隻有積極的心態才是成功者的法寶。
有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富翁,就是因為他具有積極的心態。成功的創富者總是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這個世界,麵對一切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險阻。他們始終用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充實的靈魂和瀟灑的態度支配、控製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斷地克服困難,從而不斷地走向成功。而失敗者則精神空虛,他們受過去曾經經曆過的種種失敗和疑慮的引導和支配,其後果隻能是從失敗走向新的失敗,至多是永駐於過去的失敗之中,不再奮發。
仔細觀察比較一下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心態,尤其是關鍵時候的心態,我們就會發現“心態”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放棄努力,失敗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很呢!”於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發了大財而歸。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的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麵對赤腳的非洲人,由於不同的心態,一個灰心失望,大戰而敗;而另一個則滿懷信心,大獲全勝。
要改變失敗的命運,就要改變消極錯誤的心態。永遠記住一念之差決定成敗。
讓我們不斷地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吧,播出積極的種子,必定會收獲成功的果實。
成功女性的首要標誌就是她的心態。如果一個人的心態是積極的,能夠樂觀地麵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困難,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改變不了現實,就改變心態
“窮則變,變則通”。沒有一個擁有輝煌人生的人,是墨守成規的,他們無時無刻地在變,他們從不因循守舊而是積極地改變自己的心態。因為隻有變化才有出路,才能看到希望。
列夫·托爾斯泰說:“大多數人想改造這個世界,但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
人是擁有豐富表情的高級動物,善於用自己的理智去作出選擇,在恰當的時機去“變”。人的位置取決於人與社會的關係,這種關係又決定於人所處的狀態,即與周圍係統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方式和量。
人有很多狀態,不同的狀態帶來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結果,同時也就決定了你與社會的關係,即確定了你的位置。
當你調整狀態,改變自己時,你與世界交換的物質、能量、信息必然發生變化,你與他人的關係就變了,你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如果你在生活中經常愁眉苦臉,這一定代表了你現在的位置與世界的某種既定關係;如果你開始調整表情,諸事麵帶微笑,那麼,你和周邊的人際關係就發生了變化。
美國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真正以誠待人的態度,引起對方以誠反應的比率高達60%至90%。領導此項研究的博士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話大致是不會錯的。”
相信你還記得《悲慘世界》裏那個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個勤勞、正直、善良的人,但窮困潦倒,度日艱難。為了不讓家人挨餓,迫於無奈,他偷了一個麵包,被當場抓住,判定為“賊”,鋃鐺入獄。
出獄後,本想找個工作安分守己地過日子,可是到處找不到工作,並飽受世俗的冷落與恥笑。從此他真的成了一個賊。
警察一直在追捕他,想方設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證據,把他再次送進監獄。他卻一次又一次逃脫了。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由於饑寒交迫,他昏倒在路上,被一個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帶回教堂,但他卻在神父睡著後,把神父房裏的所有銀器席卷一空。因為他已認定自己是壞人,就應該幹壞事。不想,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個正著,這次可謂人贓俱獲。
當警察押著冉·阿讓到教堂,讓神父認定失竊物品時,冉·阿讓相當地絕望,在心中默念:“這下子完了,一輩子隻能在監獄裏度過了!”
誰知神父卻溫和地對警察說:“這些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走得太急,還有一件更名貴的銀燭台也忘了拿,我這就去取來。”
警察走後,神父對冉·阿讓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新開始吧!”神父的言行使冉·阿讓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從此,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麵,重新做人。後來,他搬到一個新的地方,由於心態的改變努力工作,積極上進,他成功了,畢生都在救濟窮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從冉·阿讓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就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你,一個好的心態能改變對方的心態,使之向好的方向改變。
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你。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夙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裏都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鋤不澆,瓜秧又瘦又弱。
由於兩地距離較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非常氣憤,報告給縣令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