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膨脹了(1 / 2)

“大叔,老師說如果我們不冒險,我們一點機會都沒有。”孫伯靈不想說喪氣話,尤其是麵對子南靳的時候。

子南靳木愣愣的站著,想到曾經邊子白和他說過,馬邑平邑兩座城邑,將是此戰的關鍵。如果趙軍進攻平邑,衛國很容獲得主動權。因為補給源源不斷的可以從大後方運送到前線,而且平邑的防禦也很堅固,不是馬邑能偶相提並論的。但如果趙軍的目標是馬邑,對於上軍來說,就會陷入一種困境之中。進攻,前麵是邯鄲,趙軍不僅以逸待勞,而且邯鄲作為趙國的國都,守為嚴密,城高牆厚,進攻難以得逞。反而會被邯鄲絕對優勢的兵力擊潰。這一點,根本就不用懷疑。

邯鄲無憂,自然趙軍就無憂。

可是平邑的衛軍也不能退兵,因為一旦退兵,趙軍可以用極少的兵力拿下平邑,一路獲取中牟和朝歌,原本一路的攻擊,會變成兩路攻擊,行程左右相望的態勢進軍。到時候戚邑、馬邑都難以守住,一旦任何一個城邑有失,那麼另外一個城邑就會徹底暴露在兩股軍隊中間,覆滅不過時間問題。

如果馬邑和戚邑被趙軍攻克,衛國的國都就暴露在了趙軍的麵前,到時候悔之晚矣。而且那時候,衛人恐怕隻有繁陽的駐軍可以動用。但是繁陽是衛國宗廟和曆代國君沉眠之地,駐軍能動嗎?

大司徒子南靳也是束手無策,良久才憂心不已:“可有把握?”

孫伯靈搖頭直言不諱:“盡人事天命而已!”

冒險?

打仗哪裏有不冒險的時候?

都是刀裏來劍裏去,對於底層士卒來說,能保住小命已經不錯了。可是對於士大夫階層來說,打仗是希望,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隻不過,這一套在衛國行不通。行不通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衛國經常性的認慫,自從當年的朝歌被攻破之後,整個衛國士大夫階層連帶著公族就剩下那麼七八百人,說是八百壯士是好聽的,喪家之犬才差不多。

打那以後,衛國的君臣在麵對戰爭的問題上,經常有一個共識。打不過的找盟主,如果盟主也打不過,認慫。

這個辦法很好,好到幾百年時間裏,衛國似乎沒有什麼大損失,不僅沒有大的損失,衛國的財力在中原諸侯之中也算是頂尖的,除了軍隊依舊讓人擔憂之外,整個衛國有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可惜,這一切自從戰國之後,就被破壞了。首先是三家分晉,然後就是田氏代齊,緊接著中原也好,西北也罷,甚至連燕齊,越楚都在發生戰爭。

似乎諸侯之間都憋著一股氣,非要分出個高下來不可。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加上衛國又是在中原腹地,說是華夏中心區域也不為過,可以說是一個四戰之地,還沒有自保的能力,自然有種風雨飄搖中的搖搖欲墜。每一個諸侯都在用盡一切辦法擴張,沒有擴張打算的衛國就被夾在其中,成為其他諸侯的目標。國詐難以為繼下去的惶恐,國力越來越差,卻不敢做出改變,這才是衛國的現狀。

而這在邊子白看來,被逼無奈的冒險,根本就不應該是冒險,而是拚命。

沒錯,他認為衛國如果再不拚命,這個諸侯三十年內必然會消失。

被趙國惦記上。

韓國有想法。

魏國將衛國當成後花園,自留地,這樣的諸侯還能存續下去,才沒天理了。

而苟變正是這次拚命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他需要趙軍在往來前線和後方的道路上,埋下一個不安定的釘子,隨時隨地能讓趙軍流血,還要痛側心扉的那種。

趴在草叢裏,看著遠處大道上往來的信使,戰馬在堅硬的泥地上踐踏出的塔塔聲,傳到了遠處。苟變有點糾結,他已經用完了邊子白給他的錦囊,或者說他已經完成了邊子白交給他的所有任務。這時候,卻不知道該繼續在這條趙軍生命線上耗著,還是另辟蹊徑,或者幹脆回到平邑去。

正是因為這種糾結的心情,讓他很難下決斷,而對於情報,他又兩眼一抹黑,根本就不知道戰況如何?

既不知道馬邑的守軍是否能夠還繼續堅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