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南靳被說服,不過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事實上,在邊子白發現趙軍對小隊騎兵被殲滅之後,毫無反應,就已經覺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趙軍不該表現的如此軟弱,這不符合趙軍的性格。趙軍就算是麵對魏國武卒,就算是明知道打不過,還要和對方廝殺一場的主,怎麼可能怕了衛國?
這顯然出乎任何人的預料。
但是這時候想要著手改變排兵布陣,顯然已經不可能了。就算是明知道處於劣勢之中,也不可能在趙軍沒有徹底暴露戰役目標之前,做出改變。因為這樣自亂陣腳的結果,會更加糟糕。甚至會造成前線衛軍奔潰。
加上衛國國土並不大,沒有戰略縱深的優勢,能夠在兵力布置上做文章的機會太少了。幾乎是螺螄殼裏做道場,就這麼幾個城邑可以駐兵,一旦趙軍不上套,或者上來就忽視衛軍的存在,對於衛國來說,一點辦法都沒有。
臨走,邊子白告訴子南靳:“大司徒,騎兵很快也會上戰場。護送大司徒回到鄴城之後,恐怕要立刻出兵。為今之計還是遷移百姓。在大河以北,除了駐軍的城邑之外,所有的村莊和城邑都要放棄。隻要人在,衛國的國力過幾年就恢複了。一旦被趙國擄掠了太多的人口,衛國就沒有將來。”
對此,子南靳是深有體會的,開口道:“賢侄放心,這事已經在做,而且大部分國人都已經遷移去了戚邑。部分安置在馬邑。如果趙軍的目標是馬邑的話,那麼恐怕馬邑也不放心,幹脆將馬邑的百姓遷去帝丘。至於毀壞房屋,不太現實,但是糧食和牲口都不會給趙軍留下。”
“至於騎兵,不用護送老夫了。平邑雖然是前線,但是去鄴城是很方便的,距離也不遠。趙軍想要追上老夫也不現實。”
邊子白作揖感謝道:“老大人豁達。”
“哈哈哈,隻要能夠讓趙人無功而返,老夫也算是對得起國人和君上,其他的不說了。上將軍保重!”子南靳的車隊剛剛出了城門,就化成一團煙塵,塵土飛揚之下,是馭手不遺餘力的催促戰馬快跑。可見,這位就算是做了一把硬氣的舉動,但內心還是緊張的不行。
邊子白一開始就提出,要對作戰區域徹底的完成堅壁清野,目的也很簡單。趙國的糧草一直是妨礙趙國擴張的大問題。有時候趙軍打仗明顯是戰局占優的情況下,打著打著,就退兵了。就是因為糧草不足。趙國的人口不少,國土也是三晉之中最大的諸侯,但是能夠耕種的土地太少,產糧地就在邯鄲附近。這大概也是趙章力排眾議將國都遷移到邯鄲的原因了。當然,趙章一開始想的是在中牟建造都城。這是衛國的國土上建造趙國的國都。要不是被魏國、齊國阻止了,說不定整個衛國的北方區域都被趙國吞並了下來。
大軍過境,如果讓趙軍能夠在衛地補充給養,對於趙軍來說,絕對是如虎添翼。此消彼漲,趙軍得利,自然會讓衛軍被動。
這絕對不能容忍。
對此,子南靳也是一拍即合。他在大司徒的官位上二十年,對於趙國擄掠的統計看一遍就讓他義憤填膺,可是就衛國的軍力,想要報仇別指望了。求魏國出兵,也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要不然,魏國也不願意耗費巨大的糧草和財力,去一次次的進攻趙國。
除非有一天魏國朝堂上認為魏國吞並趙國的機會來了。
才會發動聲勢浩大的國戰,徹底解決趙國這個麻煩。但是眼下,不成熟。
對邊子白來說,他已經將自己能做都做了,至於結果,他卻無法預料,但是他知道龐爰恐怕不好對付。邊子白從一開始做的是循規蹈矩的布置,不算出彩,但也沒有明顯的失誤。如果龐爰帶著趙軍主力攻擊平邑,那麼對於邊子白來說,他完成了既定戰略。之後的一切就隻能看天意了。
畢竟兩軍交戰,影響結果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恐怕在戰爭之中,他就算是才智超群,也無法左右最終的勝利。畢竟就上軍的實力,想要出城作戰是自尋死路。可麵對數萬趙軍,一旦城牆防禦被破,也是一場潰敗的結局。
從排兵布陣上來看,邊子白自始至終的目的就是利用平邑靠近鄴城,加上加固的城邑和訓練的士卒,在家門口消耗趙軍的銳氣。畢竟在衛國的國土縱深交戰,對於衛國的損失實在是太大了一點。
等到戰爭拖了幾個月之後,趙軍的銳氣不複存在,加上魏軍在中山的麻煩解決之後,才是反攻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