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惜命,在邊子白麵前,誰敢說第一?
這家夥要是都要山戰場拚殺,隻有兩個可能。一個就是趙軍絕不允許邊子白投降,就算是俘虜了,也要被砍頭泄憤的那種,算是對趙國做下了天怒人怨的狠毒之事,絕不容情;第二種就是,這家夥眼看著大勢已去,準備要逃跑。蠱惑一群不明真相的二傻子去替他擋住追兵,而邊子白最多裝裝樣子,就會立刻調轉馬頭逃離戰場。
反正,要說忠君愛國,這等鬼話,南卓是絕對不會相信邊子白有此膽略。至於孫伯靈?
這孩子是屬於被壞人蠱惑,走上了歧路而已。
孫伯靈這才正色道:“老師教導過,軍隊之中,沒有仁義,也不需要仁義。”
“等等,你說軍隊沒有仁義,為什麼夫子說過:仁義之師,能百戰不殆?武王伐紂,是仁義之師替天行道,討伐倒行逆施的紂王,怎麼就不是仁義之戰了?”孫伯靈一開口就讓南卓無法苟同,他真不想和十來歲的孩子去辯論對錯,可是公孫鞅已經誤入歧途了,他可受不了又一個人也誤入歧途。
孫伯靈咳嗽一聲,遇到南卓這麼抬杠的對手,加之談論的還是先賢的武王。可以說不管是春秋戰國,任何一個諸侯國對周王室如何蠻橫無理,甚至想要取而代之。但是沒有一個諸侯和國人會說武王的不是。因為所有人都說到過武王的恩惠。
就算是子氏當國的宋國。也不會對武王有所不滿。他們是比幹的後人,是武王給予了恩典之後,允許子氏祭祀商王宗廟而分封的諸侯。在建國之初,宋國的強大,就算是周王也不敢輕視。雖然處處限製,但周王室還是保留了商朝的廟宇,祭祀和中央國土。至少在明麵上,宋人也不能說武王不好。
但是孫伯靈一開口,就被南卓用武王伐紂的戰爭作為反駁點,著實讓在邊上偷聽的苟變捏了一把汗。
可是孫伯靈卻沒有任何慌亂的跡象,臉上本來就肥嘟嘟的,不笑都帶著三分笑模樣,給人一種淡定的感覺:“南公子,你不否認武王伐紂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引發的戰爭嗎?”
南卓有種勝券在握的篤定道:“難道你還能說出不同的理由來?”
孫伯靈答道:“是實力!”
“實力?何解?”南卓問。
孫伯靈笑道:“如果說南氏家族之中,有一脈的實力大過了嫡係,你會允許他們分家嗎?”
“這是大逆不道。”南卓感覺有點警覺,但是旁係大過嫡係,真的是大逆不道,這是任何家族都不能容忍的,要打壓,甚至要壓迫。
孫伯靈這才解釋道:“當時的周侯和商王的關係也近似如此,作為王朝的商王發現周侯的實力膨脹了起來,甚至有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商王卻並不想發起對西方的戰爭,因為東夷才是商朝最大的敵人。於是就囚禁了西伯侯,連帶著有了很多商王不仁的事。而西伯侯一開始並不敢防抗,主要還是實力和商王的差距很大。他們也需要等待。”
“這就看起來像是商王故意殘害諸侯一樣,可實際上,當時雙方的實力還很懸殊。等到商王最後一次東征東夷失敗之後,商朝損失慘重,武王才有了機會……”
“好吧,這個問題不說了。”
真要扒開來說,恐怕真的很經不起認真。再說了武王是南氏的遠祖,他可不想讓祖先在泉下難安。隻能避而不談,算是輸了一陣。
南卓的眼界很高,公孫鞅一開始不如他的眼。是因為雙方的地位差距實在太大了,但是隨著接觸,他還是發現了公孫鞅博聞廣記,才學驚人。畢竟是天下名士王詡教導出來的高徒,自然不會差到哪裏去。已經被他認可了,成為他為數不多的朋友。至於孫伯靈是他看好的後輩,才智奇高,甚至連一向目中無人的南卓也發現自己恐怕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