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祝!”
“臣在。”
“準備祭祀。”
“諾!”
檀香點燃,昭告上天,很快,大殿之內煙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要不是有辣眼睛的青煙掃興的話,或許真的會讓人有這種感覺。衛公姬頹略顯低沉的聲音在大殿裏想起:“衛國詐六百餘年,諸先君明鑒,非寡人之罪,而招大夫羞辱,起兵戈實屬無奈,望祖先庇佑我大衛雄獅痛擊來犯之賊寇,彰我大衛之國威。”
衛國一直不承認趙國的諸侯身份,而沒有獲得諸侯身份的趙氏,不過是晉國的卿大夫家族而已。這也是趙氏對姬頹恨得牙癢癢的原因之一。你丫憑什麼就認定了魏國的諸侯身份,卻不把爺們也當成諸侯?不行,必須要削他!
隨後,姬頹身後的士大夫們開始低聲吟唱起來: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饗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這是三頌之中源於周頌的詩歌——《我將》。這首詩主要的意思就是祭祀的人供奉了祭品,乞求神靈的庇佑。然後通過文字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從頭到尾沒有彰顯國君武功的詩歌,同時多半也應承著衛國上下君臣之間的心虛。
以一己之力,在戰場上戰勝趙軍,這個荒唐的念頭,衛國君臣從來沒有生出過。可見,衛國君臣對於趙軍的心虛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麵對趙軍的咄咄逼人,還要作戰。一多半是打給魏國看的,讓魏國認識到衛人這個盟友還是有點用的,同時也讓魏國對衛人的實力有所高看。隻要做到了這一點,衛國在戰場上就算是失敗了,也是雖敗猶榮。從國君到臣子,都有了台階下,不會因為戰爭失敗而愧對國人。
沒辦法,要是衛公硬氣一點,他絕對不會選擇《我將》作為祭告神靈的禱文,而是直接選擇《烈文》這首詩,因為相比《我將》,《烈文》從頭到尾都在述說文王當年的功績,然後作為子孫,要去追隨文王豐功偉業的遠大誌向。
這也是衛國的無奈,廟堂之上,已經心虛到根本就沒有信心戰勝對手,連逞口舌之利的勇氣都匱乏了。當然,這也是因為魏國不給力的原因。魏國不出兵,衛公真的是一點底氣都沒有。要是在中山的五萬魏軍能夠駐紮在中牟,並表示成為上軍的堅強後盾。衛公肯定要讓人唱《烈文》這首彰顯勇武的詩。
好吧,衛人是慫了一點,但禮不可廢除。甚至在一旁觀禮的魯公和宋公都覺得有點臉紅。好兄弟沒有遠大誌向,這可怎麼辦?
禱告諸天之後,鼓樂響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武》在大殿之外開始舉行。《武》不是詩歌,也沒有歌詞,歌舞鏗鏘有力卻以幹戚為節拍,律動之間無不充斥著戰爭的蕭索味道。這是戰舞,是大型祭祀之中,尤其是關係到戰爭的祭祀過程之中絕對不會缺少的流程。
舞步踩著鼓點,緩慢,卻宛如一下一下,都擊打在人的心頭似的,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但是這種震撼的舞步,卻沒有能夠提振衛國君臣哪怕一絲一毫的自信。
隨著宗廟內的祭祀結束,拜將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壘土封將台,這需要到城外去辦理儀式。而在封將台周圍,一萬貳仟伍佰衛國士卒全副武裝,枕戈達旦,準備出征之前的最後一步。
邊子白站在車上,眯起眼睛,眺望著朝歌的方向。當一麵屬於衛公的國君大纛出現在城門外的那一刻,邊子白對身後的傳令官揮手示意。
後者扯著嗓子大喊:“擂鼓,聚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