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信心滿滿的宋公等人,頓時麵麵相覷。
魯公見狀,有種走上人生巔峰的機會要黃,頓時急著攔著想要繼續和公子梁掰扯的宋公,而是委婉道:“不如這樣,國書上不注明出兵數量,但還請公子回國之後對秦公陳述利害,我等使團跟著公子回秦國。此事不能久等,需不日就能定下。眼下韓人需要大軍控製鄭地,一旦讓韓人對鄭國故土完成了控製,韓能起二十萬大軍,周圍諸侯恐都要受韓人欺淩久矣。”
“可是……”公子梁也不敢把話說滿。
他老爹在秦國,完全隸屬於國君的也就是三萬大軍。這是贏師隰一兵一卒自己訓練出來的,忠臣度自然沒有問題。
可要是起五萬大軍就不一樣了,其他兩萬人馬從哪兒來?
如果是封君之中選拔,他更加傾向於從落魄寒門中選拔,至少不能是控製數萬人口的大封君和大家族。
這樣一來,自然會引起國內封君的不滿。
秦人好戰,這並非是商鞅變法之後的原因,隻不過商鞅變法將秦人的血性徹底激發了出來而已。秦人的好戰基因不是吹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要是換一個諸侯在河西接連遭遇兩次慘敗,早就連膽子都嚇破了。可秦人呢?兩次大戰,從五十萬大軍,然後到二十五萬大軍,從來都沒有要低頭的意思。
不僅如此,別看秦國損失慘重,但是從交戰的經過來看。
秦國越來越窮,但是秦軍的戰鬥力竟然變強了。
五十萬大軍被吳起五萬大軍擊敗,這就不用說了,過於盲目自信,而簡公當年也希望通過這場大勝來奠定自己不太名正言順的國君位子。可惜,一場慘敗讓他失去了所有的威信。
可後麵一次,二十五萬秦軍,對陣魏國十五萬武卒。從戰爭的結果來看,魏國不願意繼續這種規模的戰爭。一旦失敗,魏國就要承擔雪崩的代價。不同於秦人隻有魏國一個敵人,但魏國還有不聽話的趙國要收拾,還有崛起的齊國要對付,另外蠢蠢欲動的楚國也需要魏國去壓製。
一旦魏國武卒在關中損失慘重,趙國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齊國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甚至連楚國都可能來乘火打劫。
這是一個萬劫不複的局麵。
但秦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雖然失敗了,但是秦國周圍其他的勢力他們還能去夠欺負一把,找一波自信。然後等待糧食大豐收之後,接著和魏國幹。恐怕魏擊對此也是頭痛不已。才想著扶持了贏師隰為秦國國君,想的就是消除來自關中的敵意。
但效果,似乎並不怎麼樣。
秦軍眼下對戰魏國武卒,似乎找不到什麼信心。但對付韓國……這可是手拿把攥的穩當。
不管是秦國國人,還是封君們,都認為這是老戰功的好機會。
有了戰功,就該有封地,有了封地,就有了家族立足之本。
公子梁甚至看到在櫟陽破敗的城主府,如今算是秦公贏師隰的行宮,一群秦國士大夫們爭奪這兩萬的出兵機會,吵到頭破血流,大打出手。但是這個擔憂他不能說,說了,會讓衛國等諸侯更加自卑的。於是他忍著心頭的竊喜,答應了魯公姬奮的提議:“讓各國的使臣帶著國書一起去秦國,然後商量出一個確切的出兵數量。至於答應的資助,一並起運。”
話都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公子梁也不能再表現出推推搡搡的態度,痛快的答應道:“三日後,小子讓我大哥公子虔回國,並帶回使團。”
帶著這麼一個豐厚的條件,公子梁回去的路上,簡直就是胯下生風,簡直就要飛起。
回去的路上,他還搭到了邊子白回家的便車,眉宇間的喜色難以言表。
邊子白見狀,也算是鬆了一口氣,讓秦軍出關,對他來說沒壞處,至於說好處,還說不清楚。他不久之後將要對麵趙國的軍隊,將中原這潭水徹底攪渾實在是無奈之舉。
要是魏國的軍隊不受困在中山,根本就不需要秦人出馬。
要不是鄭國不被韓國滅國,魯國和宋國也不會驚慌失措。本來他們周圍有一個齊國,一個楚國,外帶一個趙國就已經夠糟心了,現在韓國也跳出來要搞事,則會還能忍?不行,一定要將韓人的囂張氣焰給打壓下去,要不然登上幾年,等韓國徹底擺平了鄭人的反抗情緒,對於周圍的幾個諸侯來說,苦日子就要開始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博一次,就是不給韓國崛起的機會。
邊子白悠哉道:“都談妥了?”
“先生一點都不驚訝?”公子梁還有種在雲裏霧裏的感覺,不太相信這都是真的。
邊子白沒好氣道:“各取所需而已,有什麼可驚訝的。謝天謝地,你們終於要走了,我算是清淨了。”
公子梁愕然,感情邊子白並不是慶賀自己的,而是將自己當成一個累贅,這讓他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