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圖國(1 / 3)

苟變是第一個被子蒙房裏趕出來的,而孫伯靈是第二個。

“師兄,阿翁是在和先生談論你我的事嗎?”

孫伯靈仰起頭,眼神萌萌的看著苟變。這問題,苟變真回答不了啊!說什麼好呢?自己資質太差,竟然到了沒人要的地步,還讓老師在臨死的時候拉下臉來求人?

這會兒功夫,他心頭五內如焚,恨不得一頭撞死在廊柱下算了。苟變心頭煩躁不已,暗道:“小屁孩,真多事。”

之前,他帶著子蒙的禮物,還有書信拜訪了王詡。好奇於王詡老頭子竟然越長越耐看之餘,就冷不丁地給王詡出的一道題目給難住了。王詡是個有原則的人,他也不見得會因為老相識而破戒。再說了,他和子思有點交情,但絕對算不上莫逆。

子思和王詡的交往,更多的像是子思去巴結王詡。而不是王詡故意要高攀權貴。要說權勢,王詡留在楚國可要比子思有前途有權勢的多,他可是楚國地卿大夫。就算子思是衛國的國相,也沒有可比性。就算是隱退下來,回到了衛國,他一身的積累也不是子思能夠比擬的。兩人的差距太大,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王詡和子蒙的關係就更單薄了,隻不過是年少時的舊識而已。

讓他破戒,顯然不可能。

而王詡拷問苟變的問題竟然是數算。這可要了老命,他想不透王詡會出這樣的一道題目。他原本想著從邊子白哪裏聽到地一些隻言片語,比如說‘為將’之類的,然後揉吧揉吧就當糊弄一下王詡。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王詡這老頭子根本就不按套路出牌啊!

數算,他是來學兵法的,這玩意有用嗎?

按理說,苟變家裏可是商賈,算賬都不行,還能傳承家業嗎?可苟變對於算賬之類的根本就不擅長,看著就腦仁疼。似乎在家裏,苟變的任務根本就不是繼承什麼家業,而是負責花錢,光大門楣的所在。涵加上性格豪爽,根本就不會計算得失,更無心去學習數算,這能怪誰去?

王詡當然不會給他解答,隻能讓他自己去體會。當然,王詡的理由也很充足,他就是不說而已。決定第二批弟子授兵法的那一刻起,他認定了數算才是兵法之前的必修課,對他來說,數算沒天分,學兵法也是白瞎。為什麼第二批弟子是授兵法呢?

一來,他對兵法也有研究。雖然帶病打仗肯定不如吳起強,但要是教徒弟,說不準誰強誰弱。再說了,他和吳起搭檔了十來年,耳濡目染之下,對於兵法也頗有研究,至少不會比吳起差太多。至於授予政務,他已經放棄了,公孫鞅在他看來太失敗了。王詡的另外一門絕學就是縱橫術了,隻不過還在整理過程之中,沒辦法收徒。

既然決定讓弟子學習兵法,就有必要有學習的天賦。王詡固執的認為,數算是兵法學習的基礎。

說來也簡單,為將者,需要在戰場上時刻知道自己的軍隊數量,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一個經驗豐富的將領,能夠通過站在高處觀察軍陣的交戰而得出想要的結果。比如損失多少,敵兵的消耗情況。這是為將在征戰中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前麵的運籌帷幄,都是為了最後戰場上見分曉。這或許對一個老將來說,並不困難,多年的經驗可以不用計算就能得到最確切的答案。

可對於初出茅廬的將領來說,這絕對是保命的無上秘訣。數算表麵上看,似乎和為將毫無關礙。但戰場上,旗幟分明,可以通過旗幟就能得出軍隊的戰況。這是第一層好處,其他也有很多。比如通過糧草來判斷敵人的數量,後勤的壓力等等。

當將軍的,一場仗把自己給拚殺沒了,還混個屁?王詡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花上十年功夫培養的弟子,第一次上戰場就把自己笨死了。

王詡不說,但他就是按照這個理念去做的。

苟變一臉懵逼的回來,讓他更難受的是他的老師子蒙還沒有怪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