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覺得衛國的貴族有種商人的獨特潛質?
這也是為什麼衛國被稱為商業之國的原因,每一個衛人都有成為商人的潛質和商人性格。但同時,因為眼界不夠,有遠見的大商人不多。別以為出一個呂不韋就真的能說明衛人經商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了。
可實際上,衛國的商人規模很大,但頂級商人根本就沒辦法和其他諸侯國的頂級商人比擬,最大的原因就是背後沒有足夠強硬的後台。同時限製衛國商人最大的困擾就是,沒辦法將財富換取更有用的權勢,失去了商人到政客的轉變機會。畢竟,能夠成為端木家族的人可不多,子貢能夠有如此大的成就,不僅僅是因為他商業天賦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天下知名的名士,要不是他身份是衛人,如果是齊人、晉人,他的成就肯定會更高。
商人需要後台。這個後台可能是國家,也可能是頂級的大貴族。
在衛公宣布要保密的同時,他也感受到了老臣子們看他的眼神怪怪的,這讓他心頭有些不滿,看寡人幹什麼?難不成,以前戰事不利,最後認慫,都是寡人的錯不成?
公叔旦糾結了一陣,他發現私下的迷議都快要結束了,可是將領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於是開口道:“君上,此戰將領不知有何打算?”
“這個嘛!”
衛公有點為難,看向了南豐。往日在朝堂上的炫子狂魔大宗伯,此時被姬頹的目光盯住,慌得一逼。他哪裏有什麼作戰經驗?可是作為衛國上將統帥,同時也是衛國抵禦北方強敵趙國的第一人,似乎滿朝文武除了他,真沒有人可以取代。
“君上,往常都是守城。可您也知道,戚邑近水,趙軍幾乎從來不會攻打到戚邑附近,臣弟羞愧,沒有和趙軍對戰的經驗。”南豐說的是事實,按照各國的軍製,分成募兵製和仆從製,前者是國家出錢出來糧,供養士兵和軍官,作為常設軍存在。
而後者就簡單多了,各地的封君都有私兵,士大夫也有仆從,在國家征戰的時候,這些士大夫也好,封君也罷,都將相應國君的命令帶著自己封地的私兵彙合,然後出發作戰。
魏國的武卒就是募兵製,國家給予士兵一切的需求,同時也要求武卒要保持足夠的戰鬥力。這也是募兵製的雛形,作為常設軍隊存在的典範。而南方的楚國是仆從製最典型的國家,國君準備發動戰爭的時候,各地的封君按照封地的人口和大小,組建私軍,跟隨國君出征。
這也是為什麼楚**隊人數龐大,但從來戰鬥力不顯著的原因之一。
軍隊來源於各地,戰鬥力良莠不齊,武器軍備也是五花八門,就連士兵之間說話的口音多變,都有時候會讓自己人懷疑,是否深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尤其在軍械方麵,楚國是一支被人嘲笑的存在。因為遠離北方,造成戰馬采購一直被齊國等國家限製,楚國境內戰馬嚴重不足。
可是楚國的軍隊征召製度是八百戶出一輛車,沒有戰馬的車總不能讓人來拉吧?
最後無奈的楚國封君們隻能用牛車來充數,這也是無奈之舉。隻要軍隊之中戰車大半是牛車的,不用說,肯定是楚人。其實牛車也不差,牛的力氣要比馬大很多。而且楚國出產的水牛個體很大脾氣很不好,破壞力甚至要超過馬車。但牛車和馬車並行的時候就出問題了,牛蹄子甩不開,變成了一個讓楚國貴族們尷尬不已的場麵。
衛國的軍隊采用三軍,是因為衛國曾經是大國。而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是源於周公時期就製定下的製度。
一軍,五師;一師,五旅,每旅500人,一師總人數在2500人左右。
南豐能夠統領衛國北方的一軍,主要還是因為他是戚邑的封君,軍隊大部分的補給都是從他的封地送出去的。加上南氏在戚邑統轄的區域頗大,自然私軍的規模也不小。一旦戰事起來,他能夠指揮超過兩萬人規模的軍隊。
但是南氏作戰有一個誤區,就知道守城。趙軍來了,南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人口,財富,糧食集中到大城之中。然後等待魏國爸爸出兵幫忙。
這也是為什麼南卓不得不要去巴結魏國頂級貴族的原因,甚至不惜在魏國儲君還沒有確定的時候,下重注投靠公子罃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南豐雖然作為一軍主將,但他真沒有和趙軍真正交戰的經驗和膽量。此時此刻,逃是逃不掉了,偷偷撇了一眼公叔旦,這老家夥故意別過臉去不搭理他。南豐頓時有種坐蠟的無奈,硬著頭皮對衛公懇請道:“君上,臣弟無能,恐難當此任。”
衛公也知道結果如此,此戰,南氏恐怕是最不會妥協的一個家族。衛公倒是不擔心南卓臨陣倒戈,投降趙國。因為對南氏來說,投降趙國是一個最糟糕的局麵,就像是與虎謀皮一樣,趙國這等窮鬼,恐怕會將南氏吃的連骨頭渣子都不剩下。這樣的結果恐怕讓南氏無法接受,就算是投降,南氏也肯定會投降魏國。至少還能保住封地和家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