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能說會道未必就受歡迎(3 / 3)

有一位美國朋友曾說,他很喜歡中國的女孩子。他表示,西方女性把男士們的“紳士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男士們幫女士提重物、搬東西,“理所當然”;男士幫女士開門、拉椅子,“理所當然”;同時在西方的教育下,他們男士也視這些紳士作為“理所當然”。

但有一件事讓他改變了以前的看法。有一次他們公司擴大營運,他們部門從十樓搬到八樓,每個人必須把自己的東西和一桌一椅搬下去,當那位美國朋友搬了那張椅子,發現真的挺重的,他擔心一個女孩子如何搬得動,於是他告訴女同事,椅子交給他們有力氣的男同事搬就好。結果一路上,女同事陪他們聊天,搬好了,還忙著倒開水、泡咖啡給他們喝。

“如果在我們國家,重物‘理所當然’是男孩子的工作,沒有人會陪你聊天,沒有人會感激地倒開水、泡咖啡,也許是中國人沒這個觀念,但是中國女孩體恤別人的作風,可愛得多,我們幫她們,不但樂意,而且開心,這種受人尊重的感覺真好。”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別人對自己的好視為理所當然,朋友喜歡我們,當然不介意被我們“麻煩”,一些小事情,也“幫”得十分樂意。

可是俗話說:“受人點滴,湧泉以報。”即是要我們常懷感謝的心,來看待朋友的好心。誰都不喜歡自己的好心被人當做驢肝肺,一次兩次也許還可以忍受,十次、二十次就會漸漸用光朋友的交情,屆時我們會發現,朋友似乎不再那麼“樂意”助人。

也許有人會說,找朋友幫忙,給幾個錢或是請他吃頓飯、送個東西,好像把友誼賤賣了,把朋友的交情看俗了。

不!適度地表達我們的感激是必要的,也許我們不懂得比較“高尚”的作法,但吃頓飯、送個小禮物,也僅能表達我們感謝的萬分之一,它的作用不在於“禮”的輕重,而在於心意的表示,讓朋友曉得他這個忙幫得多麼具有“值感”,多麼受朋友的重視,也許在他而言是舉手之勞,卻可能是朋友攸關生死的大事。

不管他是否接受我們的感激之法,最重要的是,我們說出來了,他也聽到了,知道我們有多在乎這件事,就像那位美國朋友的女同事,一路陪他聊天,事後還倒開水、泡咖啡的,沒花什麼錢,卻十足表現了她們的感激之情,而那位美國朋友也感受到了,同時還說:“很愉快。”其實朋友在乎的不過是這麼一點點的回饋罷了。

總之,與人相處我們應當牢記一句話:“天底下沒有誰幫誰是理所當然的,今天人家抽空過來都是人情,即使有錢可賺,也應心懷感激。”

交朋友也要“門當戶對”嗎?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為才智、條件是交朋友的重點,交朋友也要講究“門當戶對”,這其實是錯誤的。交朋友是沒有條件限製的,身高不是問題,才智也不是重點,關鍵是要有心,“有心”了,你也能交上許許多多的好朋友。

不群的一群朋友要出去玩,他們邀了不群一道去,當時不群很興奮答應了。不過後來卻有點後悔,對於這次的邀約他真是既高興又緊張,深恐自己一個不小心得罪這些碩士朋友,而他僅隻是一個連大學窄門怎麼也擠不進去的高中畢業生。

他猶豫了半天,終於打電話給主辦人說他不去了。他覺得他隻是一名高中生,和他們碩士是不同生活領域、不同群體的人。

主辦人好說歹說,就是說不動他,結果這件事讓不群的碩士朋友知道了,把他們氣炸了,一行人跑到不群家,把他訓了一頓。

“碩士有什麼了不起,你這樣是把我們看輕了,我們是這種人嗎?還是有人規定碩士隻能和碩士當朋友,都什麼年代了,你怎麼還有這種保守的封建思想?……”

真不愧是讀書人,罵人不帶髒字,直把不群罵得狗血淋頭,然後幫不群收拾行囊,當場把他架走了,也所幸這群“知書達理”的好朋友,否則不群很可能就這樣失去這一群朋友,做了人際場上的逃兵。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比人家聰明,不比人家有才幹,不比人家有錢、有成就,總覺得和別人站在一起矮了一截,和別人相處總覺得有些距離,似乎自己從來也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覺得不管自己講什麼話都是不得體,索性縫起嘴巴不說話了。如此,當隱形人當久了,不僅自己覺得自己隱形,別人也對你視而不見,自然沒有人重視你的存在,而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過去的那種認識呢?首先我們必須認清,交朋友不是考試,不是比賽誰的才智高、誰的口才好,該說什麼,想說什麼,拿出勇氣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說不好,都有機會再修正,不是嗎?

難道說話結巴的,就沒有資格交朋友?到了國外,語言不通,也交不到朋友?那啞巴、聾子豈不更淒慘?不會吧!我的好友當初認識她男朋友時,男的剛到台灣,國語不太好;她的美語也不怎麼靈光,十足的雞同鴨講,人家還不是甜甜蜜蜜、轟轟烈烈地談了一場戀愛!

如果智商180就隻能和智商180的人來往,那麼全世界智商最高的豈不是要孤獨以終了?法律上沒這種不人道的規定,交朋友也沒那麼多的限製,人要是這麼想,隻是更讓自己交友的圈圈縮小了,而且人家會覺得我們故作姿態,這可就得不償失了。

壞習慣小就無所謂嗎?

在社交活動中,人們常常忽視一些小的壞習慣,以為無可厚非。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很多時候,一些被你忽視的小習慣可能損壞你的美好形象,讓人對你退避三舍。因此,你如果有下列這些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戒除。

(一)當眾掏耳和挖鼻。有些手癢的人,隻要他看見什麼可以用,就會隨手取一支來掏耳朵,尤其是在餐廳,大家正在飲茶、吃東西的當兒,掏耳朵的小動作,往往令旁觀者感到惡心,這個小動作實在不雅,而且失禮。即使你想洗耳恭聽,此時此地也不是時候。同樣,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非常失禮的動作。

(二)當眾打嗬欠。當你和朋友在一起談話的時候,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在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時,那時你也許感到疲倦了,你能按捺住性子讓自己不打嗬欠嗎?

打嗬欠在社交場合中給人的印象是,表現出你不耐煩了,而不是你疲倦,在與別人交談時打嗬欠會引起他人的不快,所以,一定要控製住自己。

(三)當眾剔牙。宴會席上,誰也免不了會有剔牙的小動作,既然這小動作不能避免,就得注意剔牙時不要露出牙齒,不要把碎屑亂吐一番,不然則是失禮的事情。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頭略向側偏,吐出碎屑時用手接住。

(四)當眾搔頭皮。有些頭皮屑多的人,在社交的場合也忍耐不住皮屑刺激的搔癢,而搔起頭皮來。搔頭皮必然使頭皮屑隨風紛飛,這不僅難看,而且令旁人大感不快。搔頭皮這種現象在公共場合,尤其在社交場合和亂放臭屁一樣實在失禮。特別是在宴會上,或者較為嚴肅、莊重的場合,這種小動作是很難叫人諒解的。

(五)當眾雙腿抖動。這種小動作多發生在坐著的時候,站立時較為少見。這種小動作,雖然無傷大雅,但由於雙腿顫動不停,令對方視線覺得不舒服,而且也給人有情緒不安定的感覺,這也是失禮的。同樣,讓蹺起的腿兒鍾擺似的打秋千也是相當難看的姿態。

(六)當眾放屁。放屁原屬生理現象,是一種有益於人體的細菌在腸內製造出來的。人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也不能夠不放屁。但是在公共場合,一個響屁足可以破壞整個會場的氣氛。即使放個悶屁也罷,其臭味也叫人惡心。據一個有經驗的人說,在預感到要放屁的瞬間可以來三次呼吸。要不,就悄悄地離開人群一會兒。

(七)留長指甲和有汙垢。留長指甲可能是一種癖好,但也有一些人卻疏於修剪,而且也疏於清理指甲內的汙垢,這就近於失禮了。當和對方握手、取煙、用筷,半月形的指甲汙垢赫然在目,實在不雅之至!

(八)頻頻看手表。假如你不是忙人,而且又無其他重要約會,那當你和朋友攀談時,最好少看自己的手表。這樣的小動作會使你的朋友認為你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會把談話繼續下去;同時,你的小動作可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以為你沒有耐心再談下去。

(九)以“喂”來喊人。打電話時,人們為了接通線路,故有“喂”一聲,待互通聲音以後,照例是“早安”或者是“你好”,然後再說下去。

但是有些人,平時見到朋友也像接電話一樣先來“喂”一聲,這就有失禮貌了,應該以姓和稱呼來招呼對方才對。

我們也常見有些人問路,也是“喂”一聲,雖然對方是路人,但為了禮貌起見,也得來一聲“你好,請問閣下……”

總之,古人那句老話說的很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直言犯諫是冒犯嗎?

生活中每個人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過失。與朋友、同事相交時,不僅要在他們有了過失時批評並幫助他們,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防患於未然。首先要經常開導對方辨明是非,不做違法亂紀的事,勸導對方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不要欺騙他人,不要欺負弱者。還要清楚自己開導對方是為了幫助對方明白事理,要以公正平等的態度去看待和分析有關這些事的害處和後果,讓對方能接受。另外,如果發現對方有可能誤入歧途,走上邪道,要及時提醒教育他,給對方舉例說出誤入歧途和走上邪道的嚴重後果,讓對方迷途知返。當然,語氣心地要誠至,能讓對方更易接受。相信隻要你態度真誠,心懷誠至,每個人都會接受你的勸告和開導的。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指“忠告”或“苦勸”、“勸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天子若有諍臣士人,無道也不失天下……士若有諍友,不離命也;父若有諍子,身不陷於不義。”

可見有人給自己提意見、指過失,是何等重要。但是,有人善諫的同時,被諫者要善納才行。“忠言”如同“苦藥”,商湯周武之所以昌盛,因他善納諫言;夏桀、商紂之所以滅亡,因他隻要臣下唯唯諾諾。隋煬帝采取“遠諫言,誅諍臣”的態度,結果身邊隻剩下“唯諾取容,不敢忤意”的虞世基等獻媚之徒。正是他們的“阿諂順旨”,終將隋煬帝一步步推向覆滅的深淵。

與煬帝相反,唐太宗則以“善納”見長。身邊有善諫的魏征等陪伴,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在《禮記》中記有:“人臣之禮,三諫不聽,逃。”

即作為臣子,應對君主的過失勸諫,但若三次進諫而不聽,則自動離開他。因為事不過三,留在被“忤”的君主身邊,會有性命之憂,故而逃之。這不失明哲保身之道。

《史記》中記載:戰國時代的範睢本是魏國人,後到秦國。因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賞識,被升為宰相。後因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而使他意誌消沉。按秦國法律,隻要被推薦人出了紕漏,推薦者也要受連坐處分。但昭王並沒問罪範,這使他心情更為沉重。

秦昭王為刺激範睢再振作起來,為國效力,對範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可範睢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懼。

恰在此時,蔡澤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

“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與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與冬;冬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與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測,而應讓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話啟發了範睢,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蔡澤就職後,也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明智地舍棄了宰相寶座而做了範睢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節,也表現出大公無私的精神風貌。

古人這種“直言犯諫”的精神,希望現代久居“安樂窩”的人們不妨也學一學。因為,冒犯並不是很可怕的。

怪脾氣真的不可有嗎?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表現自我,而如果官居極品,大權在握,那麼在公在私都會給世人留下怪印象。個性越強,“怪”脾氣越突出。在中國近代史上,以正麵顯“怪”的,曾國藩要算一位。曾國藩酷愛讀書,崇尚儒家倫理道德,克勤克儉,而且對弟弟和子女也動輒用連篇累牘的大道理訓導一番,讓別人看著怪怪的。其實,這種怪既是曾國藩的個性使然,也是他的保護傘。

曾國藩怪脾氣的養成與他父親有關。相傳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曾國藩獨自進京趕考時,他才26歲。在北京住了一年,交遊甚廣,眼界大開,等到放榜發現名落孫山時已經沒有了回家的盤纏。好不容易借了一百兩銀子做路費,經過金陵時,在書肆中看見一套精刻二十三史。他愛不釋手。盤算著除留足船票錢外,連自己的皮袍衣物全送進了當鋪,而把整套書買了回來。到家後,家人發現他所帶衣物均已不見,隻帶回了幾箱書,甚感奇怪,等問明緣由後,他父親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他有出息。

要說傾家蕩產也要買心愛之書是一般文人都具有的怪脾氣的話,那曾國藩身居高位之後的所作所為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為的。

曾國藩有五個女兒,他規定每個女兒出嫁時,奩資不得超過二百金。人們都說他太吝嗇,因而傳為笑談。當他的四女兒出嫁時,他的弟弟曾國荃聽說了這個笑話,他根本不相信有這回事,等到打開箱奩驗看時,才知道這根本不是玩笑,而是事實。在當時,以曾家的顯赫和金銀的價值來衡量,二百金是根本辦不成事的,所以曾國荃感歎之餘,連忙又拿出四百金贈送過去。

這樣做有何意呢?曾國藩拿不出更多的奩資嗎?不可能。這隻不過是曾國藩教育子女要節儉的一種怪方法。

人不怕“怪”,但怪要怪得有個性,不妨害他人,又要給他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一位可以稱得怪人的是辜鴻銘。他的怪也頗具特色。辜鴻銘早年留學蘇格蘭時,頭上蓄著又粗又長的發辮,因一位要好的女朋友說好玩,他就剪下辮子送給了女友。等學成回國後,辛亥革命成功,剪辮子已成時尚,辜鴻鉻卻非把辮子留起來,說此舉是為了捍衛中國傳統文化,抵抗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蝕。但這時的辜鴻銘開始中年謝頂,所以,一條灰灰的、細而短的小辮子一直留到死。

另外,在學問上,辜鴻銘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家,他博通的語言甚多,除漢語和馬來語外,他的英、德、法、意、日語和拉丁、希臘古語均純正流利,俄語也略知一二,堪稱天才。辜鴻銘的傳世之作大多是用英文書寫,他還把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論語》、《中庸》、《大學》和唐、宋詩詞等譯為英文。譯詞不但精確,而且還能準確地傳達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

這樣一位受過高等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內心裏卻非常崇拜中國文化,而且辜鴻銘對當時西方普遍存在的對華歧視現象感到非常氣憤。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誡西方那些自視高人一等的狂妄之徒:“不要以膚色取人,黃皮膚後麵有一個美好的世界”。不要以所謂“生活水平”來衡量一個民族是否文明和是否值得尊重。

辜鴻銘說:“隻要無私和仁慈——不管你是一個猶太人、中國人還是德國人,一個商人、傳教士、士兵、外交官或苦力——你都是一個基督之徒,一個文明人,但如果你自私、不仁,那麼即便你是全世界的皇帝,你也是一個亂臣、一個賊子、一個夷、一個異教徒、一個蠻人、一個殘忍的野獸。”

我們說辜鴻銘的言論不免怪異偏頗,走向了極端。因為經濟發展與文明是相互製約、相輔相成的關係,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但也不可否認,辜鴻銘的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一個民族在追求經濟發達和物質文明的道路上,都不能忽視全民族道德修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否則就算不上一個真正文明的民族。

曾國藩和辜鴻銘兩位怪人的怪脾氣,細細研究起來是同出一轍的,那就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在影響著他們。在所謂的怪脾氣中,我們似乎可以看見汩汩流淌的民族血液,似乎可以看見柔而不折的民族脊梁,更可以看到純樸善良的民族性格。

其實,人生在世,是需要一點這樣的“怪”脾氣的。

同情心是不是越多越好?

同情他人是一種美德,富有同情心者是令人欽敬和讚佩的。但是,在很多時候,同情心卻成了騙子們施展騙術的最佳條件之一。很多騙子就是依靠人類普遍具有的同情心來行騙的。

曾經,在廣州街頭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

前幾年,我的一位家在廣州的好友回老家省親,他走在大街一旁的人行道上時,突然看到前麵不遠處圍著幾個人在那裏爭執不休,你說我嚷,互不相讓。

他走上前去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盤未下完的殘局。

我的那位好友對於擺棋局騙人這樣的騙局已經有所了解,所以極力想避開。

不過,他剛一靠近,他們爭辯的聲音就變得更響了。

其中一位個子弱小的人拉住他說:“小老弟,你別走,先來看看到底誰贏了。非得評出個公道出來才行。”

我的好友拗不過他,更主要的是很同情這位弱小者。於是,他走上前去看了一看,一眼就看出弱小者的棋局屬於劣勢,但並非就一定會輸,仍有挽救的可能。

他就對兩個下棋人說:“輸贏尚無定論,你們再繼續下著看吧!”

弱小者還沒有顯得怎麼樣,而另一位下棋人卻很不服氣,說:“明明是我贏了,你偏說勝負未定。你看看,他(指那位弱小者)根本就沒棋可走了嘛!”

我的好友順手給撥啦了一下棋子,馬上有反敗為勝的趨勢,棋局頓時大為改現。

這一下,弱小者顯得喜不自勝,他的對手也嘖嘖稱讚說:“好厲害!”跟著馬上走了一步棋。

他一走,我的朋友也跟著又走了一步。

結果,一來二去,在棋盤上對弈的人儼然已經變成了我的好朋友與另一位下棋人了,那位弱小者則成了旁觀者。

我的那位好友的棋技應該算是不錯的了,但最後卻還是慘敗。很明顯,棋局的布置肯定有問題。

不過,他並沒有在意,因為在他來說,隻是在替別人走幾步棋而已,輸贏都無所謂。所以,在棋局結束後,他轉身便走。

但正在這時候,和他過招的那個下棋人卻說:“你輸了,趕快給錢。一局棋100元,這是市價。”

我的好友感到很不解,但又不想鬧什麼糾紛,於是,他把頭轉向那位弱小的下棋人,想從他那裏找到解釋。

然而,他卻發現那位弱小的下棋人也在對他詭秘地笑著。見此情景,他的心猛地一沉,暗想大事不好,自己已經不自覺地落入了別人設置的騙局之中了。

可是,無論怎麼說,自己也不願掏這一百元錢,否則的話,簡直是虧大了——明明是在替別人解圍,可是自己卻因此而陷入了別人的包圍之中。

總之,在當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人情淡泊的時代,同情心千萬不要亂使,否則上當受騙的隻有你自己了。

事事爭先就比別人強嗎?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的人在處事和求利的方麵,大多都是奮勇爭先,當仁不讓的,但是,作為一代名臣的曾國藩卻反複告誡自己:“不敢為天下先。”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人才不同,則其缺陷各一。對於一些頗有才幹的人來說,“傲慢”、“目中無人”是最大的缺點。曾國藩認為“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吾因軍事而推之,凡事皆然。”因為才幹超人,本來就引人注目,而又加之狂傲,就會將自己至於眾矢之的的狀態。所以此等之人應該學會深藏不露,不可事事都爭“天下第一”。曾國藩常常引用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就是不敢占居第一等大名氣而自居。

作為曾國藩九弟的曾國荃具有暴烈的性格和急功好利的天性,曾國藩對這個暴弟的性格十分了解,因而常常從自己的經曆和體會方麵來訓誡他,讓他不要事事要做天下先,這是完全從曾國荃的個性缺陷出發而提出的金玉良言。

曾國荃當年進金陵時,曾國藩為了教他少居功惹禍,每次寫信都多有提醒警告的話,身為朝中第一漢臣的他深深知道大名氣不可強求。果然,後來曾國荃攻克了兩個省,功勳雖然不能說不可磨滅,但其事業根基已十分深厚。此時的曾國藩對其弟已不患不能通達,不患不能自立;但患其不能穩固適應,患其不能自甘寂寞而繁榮發達。因而又勸告曾國荃以後安身立命總應該從風平浪靜方麵考慮,千萬不要從掀天揭地,動蕩不安考慮。

與此同時,曾國藩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率湘軍出征以來的經驗教訓,認為自己高傲視人,落落寡合,不能以柔克剛是最大的毛病,事事爭天下先會傷別人之心,奪別人之誌,導致嫉妒和攻擊。所以,當他在鹹豐八年再次出山時,變得十分注意自我克製,特別注意調整自己和清廷之間的關係,尤其借鑒曆史經驗,注意那些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隱患。他將周公旦視為自己的楷模,時常提醒自己從李德裕、霍光等人專橫跋扈而不得善終為戒。

在出任兩江總督兼節製四省軍務以後,對如此高位重權曾國藩顯得喜不勝憂。他認為權重於一時,會樹大招風,虛名之下難以自保,因此,反複自律:

古人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將具奏折,辭謝大權,不敢節製四省,恐蹈覆轍負乘之咎也。

為此,他告誡自己和部屬、親屬一定要注意“富貴常蹈危”這一殘酷的曆史教訓,自古勝敗輪回,有福必有禍,要謹防樂極生悲,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蝕,五行生克,四序遞遷,休旺乘除,天地陰陽,一定之理,況國家乎?況一省乎?況一門乎?”因此,對於大功之名,大任之職,他常常隻有推讓,才能持盈保泰。

“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蓋由此而來。

小氣就是吝嗇嗎?

生活中,許多人怕被別人說自己是“小氣鬼”,而願意別人奉承“你真是個用錢幹脆的人”,甚至為此打腫臉充胖子。而中國人卻認為:節省是致富的捷徑,所以當別人說你吝嗇時,心裏應該感到高興,這表示自己已經在通往“家財萬貫”的路上了。

這是發生在日本神奈州的事,經營買賣的華僑F,對任何捐款,隻要他認為合理,他就會慷慨解囊,但決不浪費一分錢。比如,從家裏或公司到唐人街,這條路上有電車,而且他家裏有進口轎車,但他卻寧願以步代車。

有位熟人問:“走路是為了增進健康嗎?”

他卻毫不掩飾地說:“不,坐車是無所謂的花錢。”

有時,F偶而也坐一次地鐵,於是又有人故意問他:“喜歡坐地鐵是不是因為公共汽車晃的厲害?”

F很認真地回道:“你是知道的,地鐵要便宜好幾塊錢呢!”

這是門很地道的哲學,不擔心別人說自己“小氣”,而且認真徹底地維持著小氣,不會給別人造成困難。他們不會明知自己沒錢卻充大頭,把剛領到的工資花個精光。

對於這一點華商們很看的開,他們認為:“一些了解中國人的人,把我們看成猶太集團。其實我們是為將來存一點資本。”為目的在行事,所以不該花的,決不亂花,即使被外人認為是“小氣鬼”也無所謂。生活要求我們盡量節儉,對於浪費,我們要敬而遠之。

明了數字,可以控製欲望,決不浪費,把一切力量集中起來,發揮最大的作用盡量做到物盡其用。

禮輕就拿不出門嗎?

現在人們愛用禮品的輕重來衡量友誼的淺深,認為禮輕情亦淺,禮重情才深。所以我們再談禮輕情意重時,似乎有點不合時尚。其實隻要仔細分析一下,“禮輕情意重”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當你送給對方很重的禮物時,你心裏會有什麼想法,你或許有事相求,或許希望得到某種更貴重的東西,而對方也不會平白無故地接受你的重禮,他也會猜想,你是否有事求他。在接受你的禮品時他會很慎重,甚至會拒絕你。這樣的重禮有什麼意義呢?禮越重情越淡,其中的商品成份就越多。既然禮重情淡,那就送輕禮吧。如果你有求於對方,你送很輕的禮,對方會認為你瞧不起他,就不願幫助你了。你或許會說對方怎麼那麼世俗。其實俗的不是別人,而是那些用禮品與對方做交換的一些人。隻要以交換為目的送的禮品無論輕重都隻能淡化友誼。

我們所說的禮輕情意重,是說在無求於對方時給對方送禮品,而且也沒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與對方相互了解,加深感情,促進友誼。當對方有喜事時前去恭賀與對方同喜;當對方有困難時給對方送去溫暖,幫助解決;當對方生病時前去安慰表示關心。這種情況下你送的禮品雖然很小,對方也會感到非常高興的。

當然啦,“禮輕”也要看情況而言,看對方與你的親密程度,配合的是否密切等而有所加重。隨著雙方感情越來越深,尤其當對方與你長期合作,與你建立了很深的友誼之後,禮品可以適當地加重一些。但無論你送多重的禮品,都隻是為了表示感激對方與你的密切的合作。不要有其他想法。

另外,在有“禮輕情意重”這種心理準備之後,你送時會變得輕鬆一些,選一些較輕的禮品送給對方,而不會因此感到不安。你送的禮輕又沒有事相求,對方接受你的禮品時也會輕鬆一些。這樣久而久之,對方就接受了你的友誼。你的受益也就從這裏開始了。

送禮品最忌諱的是臨時抱佛腳。尤其當你剛與對方認識就帶了許多禮品給對方,然後就提出你要辦的事,很明顯你是在用這些東西來換取他的幫助。一般情況下他會拒絕你的禮品。就是收下了也不會馬上幫你辦事。好朋友也是一樣,關係好平時多走走,有事時不用送禮對方也會幫你,如果平時不來往,有事了抱著禮品來求情,對方雖不好意思說你,但同樣不會買你的帳。

總之,禮品的輕重與情意的輕重無關,禮輕情意未必也輕。

無事就不登三寶殿嗎?

中國人常愛說這樣一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其意思是隻有有事相求才登門拜訪。其實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個明顯例子。會世處的人常常無事也登“三寶殿”,平日很注意與人保持聯係——哪怕是一個電話也好,這樣可以讓別人知道,他們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顯得太過功利主義,未免惹人反感。例如,一個很久未與你有聯係的昔日同事,突然打電話請你幫他貸筆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僅是為難,還有極大的不快吧?

八小時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強聯係.溝通有無,看來還是必要的,但卻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學問。免得落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第一,預約的拜訪要嚴守時刻,別忘了“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預約的拜訪不能準時赴約,要提前掛電話通知,即使責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第二,主人向自己介紹新朋友時,一定要站起來,以示謝意,同時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紹中記住對方的姓名,免得談話裏不好稱呼。對一些自己不認識的長輩或領導同誌,要主動站起來,先自我介紹,讓對方了解自己。介紹自己要親切有禮,態度要謙虛,不能自我吹噓。

第三,在同事家做客,受歡迎的人絕不大大冽冽地徑直坐到席上,如果主人力邀才能“就座”;等人時,不要左顧右盼;主人奉茶之後,先擱下來,在談話之間啜之最為禮貌。

第四,在進同事家門之前,要先看看鞋上是否帶泥。擦試之後,先行敲門再走進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較自己年長,那麼主人沒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要鎖好,放在不影響通道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鎖被盜,不僅自己受損失,也給主人帶來麻煩。

第五,要知道吸煙屬個人嗜好,有人喜歡有人厭,抽煙時一定要征得主人特別是女主人的同意,因為間接吸煙亦危害人家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煙灰缸,多半是忌煙的。如果掏煙打火,讓主人匆忙替你找煙灰缸,是不尊重人的舉動。

當然,同事應酬中沒有永遠的主人,永遠的客人,做個懂禮之客固然重要,做個能得體待客的主人也要緊得很。事先得知同事將來訪,要提前準備好茶具、煙具。客人進門後,要熱情迎接並請上座。如果客人是從遠道而來,要問問是否用過餐。對一般客人,在飯前隻給煙茶就可以了,茶壺可以放在桌上,對尊敬的客人或領導,長輩、同事,要在另外的屋裏把茶倒好送進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滿,宜於客人飲用。

另外,如果是“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內來不及清理,應向客人致歉。不宜當著客人的麵趕忙掃地,弄得滿屋灰塵。還有,接待時,要問明來意。比方說:“你今天怎麼抽空來了呢?”對方如答:“有事要麻煩您。”可又不一下子直說出來。就不要立即追問,恐怕是因為還有家中其它人在場,難以啟口。那就不妨改變一下接待方式。

可見,在與人的交往中,我們考慮的不應該是登不登“三寶殿”的問題,而應是如何登的問題。無事常登三寶殿也並不是不可以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其中的技巧。

小事就可以看輕嗎?

我們常常評論這個人好,那個人誠實。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盡管可以譽為偉人,卻未必能稱為好人。

那麼,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究竟以什麼為標準呢?答案往往出乎意料。因為人們之所以欽佩,感激某人,常常是出於微不足道的小事。

這種看法當然出於我的主觀。人們之所以深深感動,是因為那些事在當事人的心目中關係重大,故而銘記在心。事情的起因無論多麼微不足道,但它卻與人的品質緊密相聯。

假設一位十分繁忙的世界名人。在一次辦完事後,與一名普通人偶然交談,並開口承諾了一件小事。因事情是在即將分手時順便提到的,所以當事人也不抱什麼希望,隨時光流逝,或許淡忘了。

然而,在一個出乎意料的時刻,那位名人把自己承諾的事情圓滿地辦好了,當事人萬分感激。“那位大忙人,連一件小事都記在心上……。”

“誠”字拆開,為一“言”字和一“成”字,即說以做到,信守諾言。那怕承諾的是一枚郵票,一張火柴商標。其意義並不在於金額的多少,貨物價格的高低。重要的是讓人覺得對方尊重自己,沒忘掉自己。

這樣,無論何時,別人都會感到,自己沒忘記對方,對方也不會忘記自己。

反之,把別人忘掉,這是最傷人的。因為,問題不在於忘記的事情大小,而是它意味著忘掉一個人的存在。因此而刺傷人的心。忘卻會失去對方的信任,也傷自己的心。因此不要承諾毫無希望、沒有把握的事情。

已經約好的事情,應該留心記入筆記本。如筆記本沒有備忘欄,有人留意在完成的事後劃對鉤,在未完成的事後劃紅圈。這種人自然會博得與其交往共事的人們的讚譽。

不過守信者當中也有騙子,人出人頭地利用了人們相信自己的心理。例如借錢,最初他們隻借一小筆錢,並按期連本帶利歸還。

以後,借款數目漸漸增多,但仍然信守歸還日期,在博得債主信任,充分放心後,遂將大筆借款歸為己有,逃之夭夭。因此,我們萬不可疏忽大意。

象這樣的騙子應另當別論。一般來說,凡是連微不諾言也信守的人,可看作是誠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