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任總統林肯為了提高說話能力,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是怎樣論辯的,是怎樣做手勢的,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著。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他曾對著牆、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說話能力。日本前任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曾被困難所嚇倒。他為了克服自己的口吃,練就會說話的能力,他常常朗誦、慢慢地朗讀課文,為了能夠準確地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自己的嘴和舌根的部位,對自己要求相當嚴格、一絲不苟。
當乾隆稱帝的時候,全國聞名的大才子紀曉嵐,深受皇上的賞識。
有一天,乾隆宴請大臣。大臣們吃得十分開心,飲得也非常暢快。這時,這位愛賣弄學問的乾隆又詩興大發了,他出了上聯:“玉帝行兵,風刀雨箭雲旗雷鼓天為陣。”
乾隆皇帝要求百官對下聯,結果對不上來。乾隆皇帝這下更來興致了,竟然沒人能對得上。他想顯示自己的才華,於是,便點名要紀曉嵐答對,想讓這位大才子在眾多大臣麵前出醜。
然而,使乾隆皇帝出乎意料的是紀曉嵐卻把下聯對上來了:“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當盤。”
話音未落,群臣們都已相繼發出讚歎不已的聲音,似乎是紀曉嵐為他們解了圍、出了氣似的。
乾隆皇帝聽後,卻不怎麼高興了。他麵有怒色,半日沉吟不語,大家頗為納悶。
鑒此,紀曉嵐知道是自己得罪了皇上,便緊接著又說:“聖上為天子,所以風、雨、雲、雷都歸你調遣,威震天下;小臣們都是酒囊飯袋,因此希望連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見,聖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隻不過是好大肚皮而已。”
乾隆一聽,便立即露出了笑臉,連忙表揚紀曉嵐,並說:“盡管飯量甚好,但若無胸藏萬卷之書,又哪有這麼大的肚皮。”
由於對聯對得相當的好。乾隆出的上聯顯示出了一代帝王的豪邁氣慨,不料紀曉嵐下聯一出,十分工整,顯示不出乾隆上聯的才氣。乾隆一聽,自然感到有些不愉快。幸好,紀曉嵐能夠及時地發現並及時地為自己開脫,有意識地抬高乾隆,貶低自己。自然,君臣一唱一和,大家都高興。人有會說話的能力是好,但是話要說到正處,說到關鍵點上,就像紀曉嵐一樣,當乾隆不高興時,又說了一句解決尷尬的話,這才能顯示出一個人是否真正地會說話。
有一天,乾隆皇帝對劉羅鍋說:“如果你能猜到我在想什麼,我就會賞賜給你一個玉瓶。”盡管劉宰相並不在意這個價值連城的“玉瓶”,但為了捉弄一下皇上,便隨口答道:“皇上不想把玉瓶賞給為臣。”聽了這句話之後,乾隆皇帝不得不把“玉瓶”賞給了劉宰相。
在我國曆史上,確有很多口若懸河、能言善辯之士,憑著一張劍舌,活躍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他們有的勸阻戰爭,化幹戈為玉帛;有的怒斥奸佞,以正氣壓倒歪風;有的巧設比喻,以柔克剛,爭取盟友;有的反唇相譏,綿裏裹針,瓦解敵陣。諸葛亮“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就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故事。《三國演義》還在第九十回描寫了諸葛亮“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鼓三寸舌,‘罵’死老奸臣”的故事。蜀魏兩軍對陣之時,魏臣王朗到陣前來勸降,也就是這個舌戰群儒的諸葛亮,把王朗說得一錢不值,王朗氣盛,當時羞愧不已,一頭撞死在馬下。孔明的“三寸不爛之舌,當真抵住了成千上萬的敵軍!”這個故事也成為千古佳話。
1963年8月28日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了一次25萬人的集會和遊行示威,呼籲反對種族歧視,要求民族平等等。當遊行隊伍到達林肯紀念堂前時,他發表了著名的《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他首先熱情洋溢地讚揚了100多年前林肯簽署的《解放宣言》。然後,話鋒一轉,指出100多年後的今日,黑人仍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號召黑人奮起鬥爭,並且以誠摯熱情的語調,描述了黑人夢寐以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黑人兒童將能夠與白人兒童如兄弟姐妹一般攜起手來”,“上帝的靈光大放光彩,芸芸眾生共睹光華!”這篇演講可以說是內容充實,感情熾熱,氣勢磅礴,產生了極強的感染力。這篇反抗種族歧視,爭取民族平等的戰鬥檄文,大大推進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進行。
正是因為演講與政治活動聯係如此密切,具有極大的組織、鼓動、激勵、批判和推動的作用,所以,人們不僅利用演講來為特定的政治服務,還同時廣泛關心各國政界、軍界和知名人士的演講,並且從中了解和研究其演講所透露的信息,預測今後的發展趨勢,從而製定相應的對策。
這些名人為我們訓練會說話的能力樹立了光榮的榜樣。
三會說話的人才是最受歡迎的人
說話的藝術
會說話的人必定知道怎樣才能走進他人的心靈。如果我們的話語裏透著像玫瑰花一樣的馨香,那麼,這馨香無疑就能幫我們叩開他人的心房;如果我們的話語裏回蕩著像圓舞曲一樣美妙的旋律,那麼,在這美妙的旋律中他人就會向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如果我們的話語裏充滿著像陽光一樣的關愛和溫暖,那麼,這種關愛和溫暖的種子就有可能在他人的心靈裏開出理解和感激的花朵……
世界現代舞的創始人之一鄧肯,在她的自傳裏曾滿懷深情地寫了她的一個愛情故事:
鄧南遮是一個身材矮小的男人,根本就算不上漂亮,可是,他卻用自己的語言,贏得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伊莎多拉·鄧肯的歡心。一次,他同鄧肯到一片幽靜的樹林裏散步,在樹林的深處,春末的陽光在綠葉上閃耀,四周靜的出奇,鄧南遮停住了腳步,深情地望著鄧肯歎息地說:“啊,伊莎多拉,隻有與你一起在大自然中倘佯,才能享受到這大自然的景色。任何別的女人都隻會把景色敗壞無遺,你就是這迷人的大自然的一部分,你就是這些樹林,你就是這天空的一部分;噢,不!在我的心中,你就是這主宰著大自然的女神啊!”聽了這樣的語言,鄧肯不由得也從心裏歎道:“任何一個女人哪裏能抵擋住這樣的景仰崇奉呢?哪個女人在這樣的讚美中靈魂能不溶化呢?”鄧肯在她的自傳裏還寫道:任何一個鍾情的男人,如果掌握了像鄧南遮這樣讚美的藝術,能用語言讓他喜歡的女人都覺得自己是某一領域中的女神,那麼,他所愛戀的女人大都會在默然中悄悄地愛上他!語言,充滿詩意的語言,是多麼地讓人感動啊!
是啊,當你的語言中充滿著對對方真誠的欣賞和讚美之辭的時候,你的語言便已經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滲入到了他人的心靈深處,對方在悄然地感動中也會慢慢地接納你。俗話話:你發掘了清泉,泉水也會反過來滋潤你幹涸的心田。
在白色恐怖年代,共產黨員若飛因敵人告密而被抓入牢獄之後,敵人為了殺殺若飛的“威風,”竟然把一個江洋大盜與若飛關押在一個牢房裏。此人,曾在舊軍隊裏當過排長,自高自大,從來沒有害怕生與死,在監獄裏是位蠻橫霸道的人,自稱為“張排長”。
這天,張排長一進門,便把手一拱傲慢地對若飛:“聽看牢房的人說你非常厲害,說要兄弟俺來給你作個伴。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你說我們倆到底該怎樣相處?”
若飛看了一眼凶神惡煞般的張排長,並沒有因此而發威,而是微微一笑,充滿自謙地說道:“哪裏,哪裏,坐牢之人怎敢稱老虎呢?要比頂多也隻不過是一頭笨牛而已。”
張排長聽到若飛說自己頂多是一頭笨牛。心裏頓時放鬆了許多,口氣也軟了下來,說:“你過謙了,過謙了,你不是隻虎,他們能那麼害怕你?”
“不,不”,若飛搖著頭說,“你是老虎,還是讓我做頭牛吧!”
張排長疑惑地說:“你們共產黨人都是好樣的,聽朋友說打仗衝鋒陷陣,個個都像是一隻剛從山上下來的猛虎一樣,怎麼會是一頭‘笨牛’呢?”
若飛解釋說:“對於敵人來說我們的確是猛虎,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對於人民來說,我們就是一頭被馴服的老實勤懇、做事從不講價錢的牛!”
張排長說:“你說得在理啊!兄弟不才也是照你們的道理辦事。可他們卻說俺是打家劫舍,其實,俺是殺富濟貧啊!這和你們打土豪、分田地是一個道理。”
若飛說道:“你這樣說,說明你對我們共產黨人了解還不夠清楚。我們可不是為了幾戶、幾十戶的窮人,而是要把這個欺壓人的社會整個連根拔掉,解放所有的窮苦百姓,讓他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我們並不是隻為了眼前的一兩頓飽飯,而是為了子孫萬代的幸福著想。”
聽過若飛的話之後,張排長恍然大悟,起身拱著手充滿敬佩地說:“盡管俺是個粗人,但俺服你的這個理。如果你們將來有用得著的地方,願為你效勞。你若不嫌棄,願和你交個朋友,你看怎麼樣?”
就這樣,蠻橫的草莽英雄變成了一個甘願為若飛效力的朋友。張排長來前所了解的若飛的厲害和見麵時若飛的自謙,肯定讓張排長的心靈有點震動,若飛隨後又講出了自己之所以“自謙”為牛的深層次的原因,從而更進一步地打動了張排長的心。由此,便可以看到會說話所起到的作用。
其實,隻要是人,他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比較願意接近比自己弱的人,而下意識地排斥比自己強的人。如果一開始,若飛就拿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冒出這個江洋大盜的架式,那麼,最終結果就不是這樣了。自謙,也不失為一塊叩響他人心靈之門的好“石頭。”
收場語的重要性
盡管說,會說話的人是比較受歡迎的一類人,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在說話結束之後,要做的收場語。
有些人天生反應就有些遲緩,一坐下來就忘記了時間觀念,以至於打擾太久,使主人寶貴時間都浪費掉了。這時有些人會下逐客令;有些人臉皮比較薄,有些人則是修養甚佳,不好意思有所表示。不過,心裏的焦急,總會在表情上或行動上表現出來,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動作就是主人偷偷地看表,這點也是最容易讓人忽略的一點。
如果你在與人初識的時候,談話中發現對方瞄了一下鍾表,就應該立即作好結束話題的準備,起身告辭,隻有這樣才會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不然沒完沒了地說下去,對方會由不耐煩轉為厭惡,那就得不償失了。
有些人頻頻看表之後,發現對方依舊沒有告辭之意,這時就會直接問對方:“現在幾點了?”如果對方仍然沒受到任何影響,可能會說:“啊!已經十點了!”如果這樣說對方還不知道,那就是個麻木不仁的家夥,可以毫不客氣地對他下逐客令!
如果在見麵之初就說好打擾到幾點,免得耽誤別人的事,這樣做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
到別人家裏去做客,說話的時候隨然十分愉快,可是告辭出來時,才剛剛跨出大門一步,就聽到身後的門被“砰”的一聲給關上了,相信無論是誰遇到這種情形,本來愉快的心情都會涼半截。也許對方是無意的,可是對於客人來說,心中總會有些猜疑,原來暢談甚歡的會麵,就會因此而一筆勾銷。
分手時的印象可以左右整個會麵的結果,是成是敗,最後一刻的表現顯得相當重要。
有個人曾經與一位女明星會麵,那個人現在仍然對那個女明星念念不忘。這位女明星聰慧可人固然是令人喜愛的原因,但是真正令這個人無法忘懷的,還是當他們分手時她對這個人說的話。當這個人起身告辭時,她誠懇地對那個人說:“今天聽到你的一席話,感到受益匪淺,這些意見或許在以後的工作中會有較大的幫助!”
女明星所說的這番話使那個人如沐春風、永生難忘。後來盡管沒有和她有第二次見麵的機會,可這個人非常關心她的情況,就是由於她對這個人說了那番話的緣由。
這位女明星在麵談的過程中,就一直給那個人相當好的印象。如果她的表現隻是到此為止,那麼這個人可能會在半年或一年之後就忘掉了那個女明星,但是由於她在最後的一刻,使用了加強印象的心理戰術,恰當地運用語言的力量,給那個人留下了怎麼也忘不掉的深刻印象。這種做法並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企圖,但是讓對方對自己更有好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在分手前一刻說出你對當天會麵的感想,可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措詞要恰當,如果說得不好,反而會抹煞原來的效果。你可以使用“絕對”、“非常”等一類有強調意義的句子,來表達你的感受,能夠使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在談話過程中,如果不斷地誇獎對方,那麼這樣會被誤認為太阿諛,但是有時由於最後分手時的幾句讚美的話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際交往中,不管我們遇到的是親人,還是朋友;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也不管是同事,還是領導,等等,隻有在自己走進了他人的心靈裏,才能收到自己渴望達到的效果;辦事或相處,也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是否能掌握讓自己走進他人心靈裏的說話藝術,可以說是身在職場中必修的一課。有時,一項事業的成敗,一個人是成為敵人或友人,通常都是取決於自己說話的藝術!
一個演講藝術家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有的語言說出口後就像落葉一樣飄逝了,可有的語言,說出口後卻像鮮花一樣讓人能感受到她詩意的美麗,並且這美麗的語言之花還將在人們的心靈裏孕育出溫馨的果實。”說得多麼好啊!
說話要分場合和對象
不管一個人是多麼地會說話,還必須注意說話場合,一個人會分場合說話的人是非常受歡迎的人。一位畢業於某高等院校中文係、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誌一並舉行了一個歡送會。與會同誌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誌的讚譽則比較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誌致答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作了深情的感謝。
一時間,會場裏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溫馨氣氛。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裏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並未就此停止,卻使大家對另一位“先進”的讚揚中引起了感觸,並作了頗為欠缺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十分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話猶未竟,坐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未曾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感到十分難堪的“刺”,冷不防地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傷的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