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肯負責,這比抱怨更“實惠“別讓自己在抱怨老板弱點時,也失去了工作的效率。——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責任心,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我們的工作中,隻有真正負(2 / 3)

所以,不要抱怨自己沒有機會,而應該捫心自問:“假如有一天機會真的來臨,以我現在的能力,是否能抓住它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抓緊時間提高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從各項工作中得到曆練。

不論對誰,我們麵臨的最緊迫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加速提升自我。所以,我們沒有時間再抱怨了!命運獎賞有責任心的人在商業化的現代社會中,人們都欣賞樂於負責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給人一種信賴感,人們願意與他交往;因為這樣的人有一種開拓精神,能夠在各個領域創造出效益。不管哪種行業,哪種場合,負責任的人總是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並獲得更多的機遇。

社會學家戴維斯說:“自己放棄了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生存的機會。”人生的因果法則首先排除了不勞而獲,因此,我們必須要為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負責。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爾森博士曾對世界各個領域的100名傑出人士做過一項調查。讓他感到吃驚的是,大約有61%的人坦言,他們現在所從事的職業並非是他們喜歡的,或者說並非他們最理想的。

為什麼一個人在自己不太理想的工作中,也能取得那樣優秀的成績呢?艾爾森博士走訪了多位商界精英,最後終於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蘇珊出生於中國台北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她也非常喜歡音樂,期望自己有一天能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裏,但她卻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門專業,但還是認真學習,每學期各科成績都很優異,畢業時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當時對很多學生來說都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後來成績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

盡管如此,現在已是美國證券界風雲人物的她還是不無遺憾地說:“至今我仍說不上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

艾爾森博士問:“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為什麼學得那麼棒?而眼下的工作又幹得這樣優秀?”

“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裏有我應盡的責任。”蘇珊堅定地說,“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隻要你選擇了它,都是需要麵對的,那就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這種負責的態度和精神,能使一個人更成熟,更堅定。負責的人,他們能把握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自己的主宰。同時,他們對自己將要從事的事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會不畏艱險,堅持不懈,頑強地麵對各種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曾有一位記者去采訪一位局級國有企業的領導時,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經過會客室時,這位領導發現裏麵沒有人,但燈亮著,就推門進去,把燈關掉。其實,為單位節省的電費也到不了他自己的口袋裏,但他舉手投足,自自然然,隻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記者後來說:“一個關燈的動作,卻透出了他長期養成的責任心和敬業的做事態度,一種良好的職業習慣。”

如果一個人,無論是在卑微的崗位上,還是在重要的職位上,都能秉承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並表現出完美的執行能力,這樣的人,必定是具有強大心理能量的人,也必定是具有遠大前途的人。

在責任心的驅使下,一個人的能力和效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個人下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境況和人生境遇時,他首先要從增強責任意識來人手。

如果我們培養自己具有認真負責的品質,我們不僅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也等於為將來的成功埋下一粒飽滿的種子。一旦機會出現,這粒種子就會在我們人生的土壤中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可以怨裁判,不能怨教練有許多員工經常愛抱怨老板喜歡刁難自己。比如,他們會說:“他為什麼總是看我不順眼?”

“他為什麼總是派給我加班都完不成的任務?”

“他為什麼一會兒讓我幹這個,一會兒又讓我幹那個?”

的確,老板和員工的矛盾,是職業中勞資雙方“永恒”的矛盾。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老板和員工之間更多是一種合作關係,老板希望通過員工來獲得更大的收益,員工也希望通過老板提供的平台來實現自己的追求,但合作中的矛盾也是難免的,是經常存在的。

比如在薪酬待遇上,老板永遠主張先有業績,後有回報;而員工則覺得,給多少錢,我才幹多少活。老板更關注結果,因為市場不會關注過程;而員工則認為,自己隻要在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就應該得到肯定。老板常常覺得,節約一元錢的成本比創造一元錢的收益更現實;而員工則認為,多投入一元錢,獲得的收益可不止一元;老板希望員工虛心接受批評,積極主動,而員工總是滿肚子的苦水、滿嘴的牢騷和抱怨。

因此,很多員工都想自己創業,自己當老板,他們的內心是受這樣的情緒支配著:“老板很壞,我不能受老板欺負,所以我要自己當老板!”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也不一定切合實際的情緒。

因為並不是人人都能當老板的。如果將職場比做一個競技場的話,能自主創業的人,必定都是職場上的贏家,也都付出過我們想像不到的努力,更積累了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如果我們也希望像自己的老板那樣,在職場這個“競技場”上勝出。我們首先要清楚,我們這些“運動員”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

公司,可以比作我們的訓練場;市場,則可以比做我們的裁判員。那麼,你的老板實際上相當於你的教練員。

就像很多運動明星都曾回憶,原先覺得,自己的教練是何等殘酷,何等不近人情,而在自己出了成績之後,不由得衷心感謝教練當年的“殘酷”。在職場上也是一樣,有些時候,我們可以責怪市場的瞬息萬變,可以責怪客戶的胃口總是不確定,也可以責怪金融危機來的猝不及防。但是,我們沒有資格責怪教練的嚴格要求!

我們甚至可以在沒人的地方悄悄流淚,因為“教練”又一次不近人情地傷害了我們。但是假如我們想當個合格的運動員,擦掉眼睛之後,仍然要完成教練布置下“規定動作”!

實際上,老板和員工之間,是一場既有合作也有衝突的博弈遊戲。如果你作為一個員工,采用消極、陰暗的態度來抵觸工作,隻會讓你越來越偏離企業與個人共同發展的奮鬥目標,而陷入與老板之間相互怨恨、抵製的不均衡對抗之中。在這種對抗中,作為員工是絕對的弱勢一方。所以,不如明智地放棄對抗,把艱苦的工作作為成長必不可少的磨煉!

還有很多員工愛抱怨老板的“瞎折騰”——他們總是變來變去,喜歡“折騰人”。工作任務也變來變去,經常臨時加任務、改任務,讓自己一時無所適從。有時,甚至已經辛辛苦苦做了一半的工作都要推倒重來,讓員工在心理上一時接受不了!

但說句實在話,沒有一個老板是真正“愛折騰”的。但他之所以老折騰,是因為商場沒有先知,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環境在變化、市場在變化,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就必須主動地去適應這種變化,變化是唯一的永恒。

我們不妨把這樣的老板想像成一個愛折騰的教練,而我們自己是個快樂而頑強的運動員。就像一位著名管理谘詢專家所說的那樣,“骨幹是折騰出來的”,折騰才能讓員工成長。要想成長,就要經受得住來自公司、社會以及環境反複不斷的磨煉和“折騰”。這樣,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和各種艱難困苦的挑戰,最終成就大業。就如同一塊好鋼,一定需要千錘百煉,才會有更好的成色,派上更好的用途。

所以,我們不要害怕工作中的困難與不確定性,我們要在困難中證明自己的實力!而把我們推向“困難境地”的可惡老板,實際上是我們職業生涯中的貴人,當你功成名就,攀上職場高峰時,你一定會感謝那些曾經“折磨”過你的人。無論如何,我們不用再抱怨任何人了,不如接受這現實的一切,然後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成長。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