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抱怨越多,結果越糟糕(2 / 3)

世界上也總是有窮人和富人,甚至有可能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這也的確也是一種“不公平”。但是,對於窮人與富人來說,除了機會和運氣以外,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也是不同的。窮人要想變成富人,就不要隻盯著富人的口袋,更要學習富人致富的方法。

就像西方一句俗語說的:“人們隻注意到富翁坐在奔馳車上,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因為操勞而變成禿頂。”因為人們都有一個思維誤區,都喜歡隻注意別人的表麵優勢,喜歡嫉妒別人擁有的光環,卻不留意他們為成功所做的艱辛付出。這,就導致了種種“不公平”想法的產生。

所以,我們不要整天抱怨社會的不公平,更不要把“這個社會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作為借口,而放棄所有和工作有關的努力。因為“不公平”的存在隻是決定了你的起點,卻並不能決定你的終點。

在20世紀90年代,一夜之間,四川省很多國有企業的工人都下了崗。李春花,同自己的丈夫辜強一道,也都成了下崗大軍中的一員。

麵對困境,李春花夫婦起先覺得很不公平,然而,抱怨畢競不能當飯吃,最終他們決定,一定要選擇新的生活,靠自己掙出一片天地。

1999年,李春花同丈夫來到成都,他們想在機場附近租一間隻有6平方米的門麵,賣稀飯和各種日用品。在他們先後投入了1.5萬元後,稀飯店總算開張了,

也許老天爺真的是“不公平”,總是把災難降臨在同一個人的頭上。兩個人雖然是起早貪黑地幹活,但生意並不好。開張僅僅三個月,就虧了3000多元。

李春花沒有時間抱怨,也沒有資本去抱怨,她知道隻能改變現狀,否則就隻有死路一條。怎麼變呢?中國人通常習慣在早上喝稀飯,如果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飯是否也可以呢?丈夫也認為這個想法不錯,於是他們經過認真考慮後決定:把稀飯做成正餐,推出了各種營養可口的“葷稀飯”。

為了創建屬於自己的稀飯品牌,他們首先給自己的稀飯取了一個通俗易記的名字——“李姐稀飯大王”。

第二天,他們就開始分頭行動起來:夫妻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丈夫負責研究稀飯的種類,李春花則研究經營戰略。她在當地做了一係列小廣告,大膽提出“改變稀飯傳統喝法,把稀飯當成正餐,把稀飯當成營養餐”的餐飲新理念。

麵對這一新理念,許多人紛紛趕來嚐鮮。客人們吃完後都讚不絕口,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小店便遠近聞名,來的客人都點名要品嚐那些特色稀飯。丈夫也加緊研究,把稀飯的品種由原來的十幾個發展到二十多個,並且還請教了許多老中醫,成功研製出了清熱解毒稀飯、開胃健脾稀飯、美容養顏稀飯等具有保健價值的稀飯,這樣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

2001年,夫妻倆又開了幾家分店,並對“李姐稀飯大王”的品牌也進行了注冊。

據說,在後來“李姐稀飯店”裏,一到吃飯時間,上千的食客擠滿了大院,男女老少齊刷刷地喝起稀飯,霎時,“呼呼”聲大作,場麵頗為壯觀。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段子:天上的飛機聲,地下的稀飯聲。

就這樣,李春花夫婦正是憑著自己無怨無悔的努力,開創了與飛機“齊名”的“李姐稀飯大王”餐飲事業。

生活不可能絕對公平,我們要學會接受現實,適應現實。要鼓起勇氣,把“不公平”甩在身後,就會創造不一樣的生活,甚至這種“不公平”還會成為我們激勵自己奮鬥的動力。我們知道,古往今來很多偉大事業的起點,常常都是因為“不公平”。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利用自己優先占有的某些社會資源,從而迅速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生活,但這種唾手可得的成功,往往是不長久的。而對於那些因為缺少某些資源,麵臨許多“不公平”的人,他們擅長的卻是把自己的劣勢變成努力奮鬥的動力,他們會尋找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竭盡全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隻有這類“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成功,往往才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所以,正視現實的人,不會陷入自我感傷,也不幻想靠抱怨來獲得所謂的“公平”。

因為他們知道,造物主給一個人某些劣勢的同時,必然賦予他一些優勢。而這些優勢可能深埋在身體潛能的某個地方,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才能去發現。

正如一句名言說的那樣:“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抱怨的人,永遠是打工的命

小陳是個工程師,他所在公司在業界小有名氣,他自己也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有些事情卻讓小陳很不愉快。比如,因為公司還處在發展初期,管理有點混亂,老板經常會,瞄時做決定、改計劃。

最讓小陳受不了的,是老板隻考慮先把客戶“拿下”,先收到錢再說,至於有沒有能力解決客戶的問題,以後再想辦法。

在這種環境下,抱怨就成了小陳的習慣。有同事勸過他,可他就是控製不了。直到有一天正在抱怨時,聽到老板對他說,“你要是覺得公司不好,明天就不要來了。”

其實老板也是說氣話,但小陳受不了這種委屈,就毅然辭職了。辭職後的小陳來到職業谘詢公司,向專家詢問到:“打工太煩人了,不知道我是否適合自己創業呢?”

沒想到,專家卻笑著對他說:“如果改不了抱怨的習慣,你可能真的永遠都不適合自己創業!”

職場上那些愛抱怨的人,最多的抱怨可能集中在老板如何不好、公司如何不好。他們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當上老板,就再也沒有這些煩人的問題了。不過,這樣的人,如果他們真的自己創業,麵對更多的壓力,他們又該向誰去抱怨呢?

不僅如此,實際上,職業谘詢中心的工作人員發現,僅僅因為抱怨而引發的跳槽,幾乎占了跳槽人數的四成左右。

抱怨,其實來自於一種失望和急迫的心情。同時,抱怨使人心態消極,失去工作的動力,平時總是應付工作,結果業績出不來。因為抱怨,很多員工不能承受企業暫時的困境,所以消極對抗上司分配的任務,遇到一些不滿意就跳槽,改弦易轍。

若問一下各個企業的老總們,在他的團隊中最不喜歡聽到的是什麼,可能每個老總都會爽快地回答,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抱怨”。

其實,對企業的老總、經理來說,是他們承擔著更大的市場壓力,也許最該抱怨的正是他們。但現實中,他們卻是最少抱怨的人。反而,他們中有很多人被他的同事、他的下屬抱怨得心力交瘁。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會先辭退這樣的員工。

而喜歡抱怨的員工,不是被企業辭退,就是自己覺得在企業中實在無法忍受下去而主動跳槽。他們覺得憑著自己的年輕力壯和聰明才智,總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每次換了新工作,都用“批評性”的眼光看待工作中的一切,不知道珍惜眼前的機會,最後“蹉跎了歲月”,而自己還在跳來跳去,根本找不到職場目標和機會。

對於習慣於抱怨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道又一道的牆,處處為難自己,鬱悶滿胸膛,人生的道路和格局也總是別別扭扭、處處碰壁。

也許你會說:“難道我要任人欺侮而不吱聲嗎?難道當一個‘任勞任怨’的傻瓜真的會有出息?我不信。”

其實,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在他們早年“寄人籬下”的時期,或是艱辛的創業時期,他們的確從不抱怨。並非他們麻木不仁,或者是個“任勞任怨”的傻瓜。實際上,他們沒有時間抱怨,他們知道,抱怨不僅耗費能量還於事無補,他們要做的,就是把手頭的事情盡可能做好。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戰勝環境、超越環境。喜歡抱怨的人在這個遵循強者法則的世界中,是根本沒有立足之地的。

關於那些成功人士是如何敢於承擔責任,麵對壓力,“該抱怨時也不抱怨”的故事,請看下一節的內容。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最受敬仰的公司之一,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東京帝國大學的畢業生,在索尼公司一直非常受歡迎。有個叫大賀典雄的帝國大學高材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後,年輕氣盛、直言不諱,還曾多次與盛田昭夫爭論。但盛田昭夫喜歡這個敢於獨立思考的年輕人,非常器重他。

可不久,卻出了件出人意料的事,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賀典雄下放到了生產一線,給一位普通工人當學徒。這讓很多員工迷惑不解,他們猜測,他一定某次說話過於直接,得罪了盛田昭夫。還有人為大賀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賀典雄對此隻是淡淡一笑,踏踏實實地當他的學徒。

一年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還是學徒工的大賀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為專業產品總經理,員工們對此更加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員工大會上,盛田昭夫為大家揭開了謎團:“要擔任產品總經理,必須要對產品有絕對清楚的了解,這就是我要把大賀典雄下放到基層的原因。讓我高興的是,大賀典雄在他的崗位上幹得不錯。不過,真正讓我堅定提拔念頭的還是這件事: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髒又卑微的工作環境下,居然沒有任何的牢騷和抱怨,而且兢兢業業,甘之若飴。”

人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由得報以熱烈的掌聲。5年後,也就是在34歲那年,大賀典雄成為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在因循守舊的日本企業,簡直是前所未聞的奇跡。

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大賀典雄整整一年處在髒累而卑微的工作環境中,卻沒有任何抱怨?或者說,像大賀典雄那樣,能麵對挫折而泰然處之的人,他們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