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理財教育——樹立正確的財富觀(3 / 3)

父母都會或多或少地給孩子一點零花錢用。一些父母將零花錢給孩子後,就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自己支配。這是很不恰當的。由於孩子的自製力比較差,他(她)有了不受約束自由支配的零花錢,就很容易去做一些有害自身身心健康的事。讓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

家教案例

杜文收到了2000元壓歲錢。媽媽為他開了一個銀行賬戶,並要求杜文每月在自己的賬戶上存10元。媽媽要求杜文每次花錢不能超過10元,逢年過節必須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些小禮物。

給杜文設立賬戶後,媽媽還給了杜文一本小冊子,告訴杜文如何充分利用賬戶。媽媽認為,讓孩子對自己賬戶的存款負責,他就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買東西時也會精打細算。

杜文每天都會花5元錢,其中2元是車費,2元是餐費,1元是零食費。有一天,杜文對媽媽說:“媽媽,我發現我們學校小賣部的幹脆麵太貴了。你幫我在超市多買幾包,我付你錢。”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替兒子買了5包幹脆麵。每包便宜2毛錢,兒子省下了1元。

一周後,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先出錢給我買一箱吧,這樣更便宜。我每周把錢還給你。”媽媽又同意了,結果每包便宜了3毛。

後來,杜文有了屬於自己的兩個賬戶,其中一個是定期賬戶。用於存放不常用的錢,這樣利息高;另一個是活期賬戶,用於存放日常開支,可以隨用隨取。

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即定期儲蓄。如果想要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你就要把它變得有趣,並且使它成為一種例行事項。

戈弗雷在談到儲蓄原則時指出:孩子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錢放在3個罐子裏。第一個罐子裏的錢用於日常開銷,購買在超級市場和商店裏看到的必需品;第二個罐子裏的錢用於短期儲蓄,為購買芭比孩子等較貴重物品積攢資金;第三個罐子裏的錢則長期存在銀行裏。

為了鼓勵孩子存錢,父母可以為孩子在銀行開一個賬戶,並定期陪孩子到銀行存款。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存款不斷增加時,他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感到自己長大了。父母帶孩子去銀行存錢的另一個好處是,能使孩子充分理解錢並不是隨便就可以從銀行裏領出來的,而是必須先掙來,存到銀行裏去,以後才能再取出來,而且還會得到利息。讓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家教案例

哈理的祖父勒克菲爾是美國勒克菲爾財團的董事長,父親是曼哈頓公司的經理。

雖然家境殷實,但他們不僅自己生活節儉,也不允許子女們鋪張浪費。在他們家族有個家規,即孩子長到18歲以後,經濟上要自理。

哈理在上大學時,還到紐約港曼哈頓碼頭參加勞動,開吊車把集裝箱從貨輪上卸下。哈理說:“我父親年輕時,比我更苦。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為了交付昂貴的學費,每到假期就到密西西比河的貨輪上當水手,幹最髒最累的活。”

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已越來越被許多父母所重視。勤儉節約不僅可以使各種東西充分發揮作用,而且有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現在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情況相當嚴重,其中的大部分錢是可以節省來的。孩子手中的錢最終來源於父母,換言之,孩子的浪費是父母約束不力造成的。

孩子的欲望總是很強烈,總是喜歡買一些新鮮的東西。剛開始時,孩子的這種欲望是無意識的,家長如果一味迎合就會滋長孩子的不良欲望。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父母買各種玩具和食品。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

一位媽媽每次帶女兒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女兒說:“今天,媽媽帶你去商店玩,你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麼才決定買。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媽媽就不帶你去了。”女兒聽完媽媽的條件後,高興地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個小孩子,不過我還得去店裏看看什麼孩子漂亮。”於是,媽媽帶著女兒看各種各樣的孩子,女兒最後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孩子回來。

這位媽媽讓女兒自己決定買的東西,但又限定價格,從而有效地阻止了女兒的鋪張浪費。

父母要幫助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錢。許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就是父母給多少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為了克服孩子的這個毛病,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製訂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例如,父母在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製訂計劃,父母要對孩子的計劃進行監督和檢查,看看孩子能否根據計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在父母的指導和監督下,孩子就會逐漸合理地使用零花錢,養成節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