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自信教育——告訴孩子你能行(2 / 3)

城市裏生活的孩子大多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承受著很多人的期待和關愛,但是出現心理問題的卻不占少數。有的孩子自卑,有的孩子自閉,還有的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孩子出現如此多的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不自信,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準確位置,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疑惑和恐慌。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的,因為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無法發掘自己的內在潛質。

自信心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孩子的智力、交際能力等方麵。

孩子如果有“我是失敗者”的心理陰影,在做事情之前就會存著“這一次我大概又會失敗”的念頭。這種負麵暗示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往往直接導致孩子的失敗。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時就責怪他“你怎麼總是犯這種錯誤”,就等於是在暗示孩子“下次你一定還會做錯”。

很多父母忽略了言語對孩子心理的影響。父母使用“又犯錯了’’和“誰都會犯錯”這兩個不同寓意的句子,會使孩子產生兩種不同的心理。前者會讓孩子更加焦躁不安,後者可以緩解孩子的自卑心理,給孩子注入一定的自信。

曆史上有很多因為缺乏某些能力,而曾經被視為劣等生的大人物。例如,以進化論而聞名於世的達爾文、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以及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等,在學生時代都曾不同程度地被身邊的人歧視過。

孩子多讀此類偉人的傳記的作品,就會積極地尋找自己的優點。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渴望成功的,當他看到這些偉大的人物與自己一樣或某些方麵還不如自己時,就會知道有這種困擾的並不隻是自己一個人。這樣,孩子會大受鼓舞,能激發自己在某一方麵做出突出的成績。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在民主、和諧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都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父母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至關重要。 建立一個具有和諧氛圍的家庭,父母需要具有民主思想。所謂的民主思想就是父母把孩子當成大人來看,要給孩子屬於他的自主權和自由權。如果孩子需要擴大自已的交友圈或選購自己所需的用品,父母應該以旁觀的角度不擅加幹涉;如果孩子在發表自己對某一事情的看法時,不論他的思想或行為在父母看來是多麼幼稚,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看法。父母要善於分析,對正確的建議給予采納,對幼稚的看法給予完善,而對鍇誤的觀念則要加以批評。父母要以平和的方式與孩子交流,這樣孩子也會養成樂於與他人交流的習慣。父母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當孩子受到挫折時,父母要在感情上給予支持。

一個男孩要參加競選優秀班幹部的演講。他心裏一直忐忑不安,一方麵他從來沒在眾多人麵前演講過,另一方麵他缺乏必勝的信心。回到家後,媽媽得知了他的擔憂,便極力地寬慰他說:“結果並不重要。能站在眾多人麵前展示自己就已經是一個成功者了,因為成功者都具備勇氣。,’此外,媽媽還幫他修改演講稿,讓他在媽媽麵前模擬訓練。在一遍又一遍地模擬演講過後,男孩的信心大增。最終,男孩取得了競選的成功。從此,男孩愛上了演講,對自己越來越充滿自信。教育專家對父母的忠告

也許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成功常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每一個小成功都是非常好的開始,孩子會因為這些小成功而變得敢於表現自己,敢於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台上去考量,這對於孩子將來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讓孩子敢為人先家教案例

小傑米已作了幾百幅畫,而且其中幾幅還得過獎。但是,有一次幼兒園老師對他所畫的一幅習作評價很差。這個隨口而出的否定卻在小傑米心中生了根,使他對自己的畫畫能力產生了懷疑,最後放棄了畫畫。

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會在心裏建立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是沒用的”“我很沒信心”等,這種心理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嚐試新事物,越來越沒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忽視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而在孩子表現出自信的時候及時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淡化“我無能”的心理,樹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讚揚要真誠,千萬不要故意誇大其詞,或者言不由衷,否則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假意,不領情父母的讚揚。例如,孩子在畫畫時,父母不要總說:“啊,你畫得真好,真像個大畫家!’’可以針對畫的畫說:“你畫的這棵樹真美,連樹葉也很逼真。,’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鼓勵和讚揚是真誠的。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小時候非常喜歡拆卸家裏的東西。有一次,他三兩下就把家裏一輛有點問題的自行車給拆了。當他想把自行車裝上的時候,卻怎麼也裝不回去了。玻爾非常著急,家裏人也很著急。這時,玻爾的父親對他說:“爸爸知道你能裝回去的。不要著急,想一想你是怎麼拆下來的,然後你就能夠裝回去了。”在父親的鼓勵下,玻爾靜下心來,仔細回想了拆卸的過程,又仔細地把各個零件研究了一番。最後,玻爾把自行車重新裝了回去,而且修好了原有的小毛病。從此以後,不管遇到多麼大的挫折和困難,玻爾都會充滿自信,從不喪失信心。 如果父母給孩子一個空曠的教室,讓孩子自由選擇座位,那麼他會選擇坐在哪裏呢?父母也許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大部分孩子都會盡量地往後走,習慣性地選擇後排最不起眼的座位,整個教室呈現出人數從後往前逐漸減少的狀況。

父母也許會覺得匪夷所思。為什麼孩子不選擇前排座位呢?是因為恐懼?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如果是恐懼,那麼選擇坐在後麵的孩子又在害怕什麼呢?每個人都會有從眾心理,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成為最“紮眼”的人。有些孩子總是希望自己不要太顯眼,不要太被關注,其實就是一種缺乏信心的表現。

在英國一個偏僻的小鎮上,有一個名叫瑪格麗塔的小姑娘。她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對她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要在別人前頭,絕不能落後於人。”父親非常嚴厲地要求她,更不允許她說“我不行”或者“太困難了”之類的話。

這種苛刻的要求,對於一個小姑娘而言是非常嚴厲的,然而正是由於她從小接受了父親這種“殘酷”的教育,才培養出了她積極向上的品質和堅忍不拔的信念。在以後的歲月裏,她謹記父親的教導。在生活中,她總能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遇到艱難的問題時,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力爭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大學時,要求必須學習5年的拉丁文課程,瑪格麗塔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而且成績還是第一名。瑪格麗塔不僅在學業上出類拔萃,還積極參加體育、唱歌、演講及學校的其他活動,並且一直走在前列,在學生中是實屬罕見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