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80後的幾種生存狀態(3 / 3)

到底要不要考研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衛生間用兩條係在一起的毛巾將身體懸掛在衛生間水龍頭上,結束了自己30歲的年輕生命。事件發生後,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到底要不要考研,成為了人們爭論的焦點。

年初,全國共有1246萬考生走進考場參加200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據相關人士介紹,今年全國考研人數比去年增加了46萬人,增幅為38%。

除了報考人數的增加,還有個特點不容忽視,那就是除了廣大在校生之外,一些公司白領也紛紛加入考試大軍,希望趁著金融危機、降薪裁員的機會,好好讀讀書,充充電。“考研族“中多了不少成熟的麵孔,如雙雙趕考的“夫妻考生”、大腹便便的“孕婦考生”等。這些大齡考生承認,在金融危機下,他們壓力很大,希望能夠通過考研化解壓力。

某國際著名化妝品企業員工張小姐,原來工資月收入都是萬元以上,如今不足5000元,工作上的壓力讓她覺得不能坐以待斃,還不如趕緊考研充電,將來尋找更好的發展機遇。某外企員工劉女士在春節前已經聽說節後大裁員的消息,所以她就提前做了計劃,準備考上研究生後通過讀研充電,為未來重新求職做好準備。而有一個兩歲半寶寶的王女士婚後一直忙著照顧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充電,在工作中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準備報考MBA來充實自己。已懷孕6個月的秦女士在一家外企上班,考場上的她因為挺著大肚子,很搶眼。秦女士表示,考研對她來說可謂“一石三鳥”。一是可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二是受金融風暴衝擊,公司業務量銳減,懷孕後公司給了她更多休息時間,正好可以用來專心學習,三是一旦考上,可結識不少誌同道合的人,以後工作也會有很多便利條件。

不可否認,考研人數的回升與就業形勢嚴峻有很大的關係,大量社會人士希望通過讀研為重新求職做準備。

毫無疑問,在考研大軍中,80後仍然是主力軍。在80後的人生詞彙中,考研注定是無法回避的一個。伴隨著80後的成長,考研、就業牽動著很多人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考研,越來越多的80後登上了考研的大舞台。

考研的道路很坎坷,成功隻屬於堅定的80後。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備戰,如何才能順利的通過考研大關呢,專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明確目標,平常心態

不管在什麼時候,目標都是一麵旗幟,指引著人們走向自己的夢想。而在考研過程中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人都知道目標和心態的重要性,可真正能在這兩方麵做好卻並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既然選擇了考研,就要風雨兼程。千帆過盡之後,這個過程將是我們人生的一筆財富。

健康身體,優質狀態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考研路上,80後要做到健康先行。如果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做保障,考研複習將會更加的順利,如果沒有強健的身體,改變一下環境,或者經點涼受點熱就吃不消的話,辛勤的複習都可能付之東流。健康是一筆隱形的投資,它會幫助你減少考研的投資成本,高效地達成目標。80後在複習的過程中,基本上要堅持每個星期至少鍛煉一次,可以打打羽毛球或者出去跑步。另外,無論多忙,複習期間的鍛煉和營養也都是不能放鬆的。

合理計劃,掌控自如

沒有計劃的忙碌隻能是瞎忙,沒有計劃的行動隻能是盲動。80後在考研的時候應該怎樣做計劃呢?在準備考研的過程中,可以做詳細的計劃,例如每天幾點到幾點該複習什麼都規定得清清楚楚。也可以做簡單的計劃,可以把半個月要達到的目標定下來。計劃的關鍵是可行性,如果計劃不可行,做不到或堅持不了,再好再具體的計劃都是徒勞。無論對於半個月目標這樣的大計劃,還是臨時的小計劃,“80後”都應該控製好。

適當輔導,資料要精

考研的人都知道,上不上輔導班,或者上哪個輔導班,都需要慎重選擇。輔導班中,老師優質的講解可以為考研的人節省很多時間,同學之間的交流鼓勵,各種信息的交換,也都是最寶貴的資源。而在學習資料的選擇上,把教材吃透,知識點都掌握,書上的題目都做熟,結合輔導班的資料就差不多了。如果在準備考研的過程中買的資料太多太雜,反而會分散精力,可能把握不住重點,事與願違。

注重教材,合理做題

80後在考研複習中一定要以教材為第一。應當重點把教材吃透,把知識點全盤掌握。很多人錯誤地把精力放在各種講義和內部資料上,這樣反而有些本末倒置了。對於數學的複習,把教材上的題和老師上課講的題都吃透,能夠舉一反三,而不是一知半解,就基本上沒有問題了。

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不管對於學生還是上班族來說,考研都是一種精神。既然選擇了做一個考研人,就應該全麵去感受這種精神,做到全力以赴,不屈不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絕對不可取的,也不會取得成功。不管前進的道路上是風和日麗,還是淒風冷雨。成功隻屬於堅定的人,考研的道路並不艱難。

“漂”在路上

對於所有人來說,“北漂”幾乎早就是一個老掉牙的話題了。然而進入2010年,集體奔三的80後們仍在“漂”的狀態下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北漂”“滬漂”“深漂”,不管是在哪個城市,都有許許多多的80後在繼續漂著,繼續迷茫著……

8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衣食無憂,他們成長於一個相對單純的空間,在畢業就意味著失業的現實中,不得不在生存與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尋找發展空間。於是出現了眾多的“漂”一族。 他們離經叛道,但遵守遊戲規則;他們崇尚自由,但不排除合作;他們追逐財富,但講究取之有道。他們北漂,緣於有夢,一個個奮鬥的夢,有夢就有希望。他們離開溫暖的家庭,走出熟悉的環境,背井離鄉,隻身闖蕩,陷入集體無意識的漂流動蕩之中。

漂在北京的80後,每天麵對著每平方米一萬多元甚至更高的房價,麵對著要進行一番殊死搏鬥一樣才能擠上去成為了人肉照片的地鐵和公交車,麵對著孤獨而簡陋的合租房,麵對著最便宜也要十多塊的快餐,麵對著無論怎麼樣都是不夠花的薪水,他們看不到未來的家在哪裏,似乎也找不出幸福在哪裏。

很多北漂根本買不起好衣服,平時隻能在西單商場的櫥窗前徘徊,看著幾百元幾千元的衣服暗自歎息,然後跑到動物園或者夜市的地攤上淘幾件幾十塊錢的廉價服裝。華麗的品牌店似乎離他們都很遠,偶爾奢侈一回,就是趁著商場打折去瘋狂地搶購反季的衣服。

在北京,一頓午飯往往花掉十幾二十元,卻感覺沒吃到什麼好吃的。遇到和同學朋友聚會,即使是AA,也最少要花掉一張50元的綠色鈔票用來吃飯。菜市場的菜並不便宜,但買回去自己做兩個菜還是比吃快餐便宜很多,至少能剩下幾個錢來交房租。

漂在北京的大多數人都是住在隔斷間或者地下室裏,也有很多人住在赫赫有名的“城中村”裏,被人們定義為“蟻族”。很多人的房子裏都沒有窗戶,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還常常是和陌生的人混居,甚至每天早上去洗手間都要排隊。而即使是這樣的房子也並不便宜,最少也要幾百塊。至於工作,大多數人每天要穿越半個北京才能到達辦公地點,因此需要提前一兩個小時出門上班,在洶湧的人群裏被推上公交車或地鐵,愉快的心情和整潔的衣裳在擁擠的車上慢慢毀掉。

80後的北漂在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本科畢業證隻是一張進人家單位大門的通行證。他們的工作與專業不對口,月薪一般都不到1500元,還上不了三險,工作幾年後薪水也不見漲。如果提加薪的要求,很多老板大多會眾口一詞的說:“你不願幹,可以走,有的是人等這個位置。”即使是這樣,京漂們也不敢輕易跳槽,因為好工作確實不好找,走了可能就意味著沒飯吃、沒地方住。

80後的北漂在北京買房的很少。當他們想買房時北京的房價已經漲到每平方米8000—13000元,中低收入的北漂幾年的存款都不夠首付的錢。有些高收入的80後北漂也不敢買房,因為還貸款的時間一般都在20年,壓力非常大,而且他們也不敢保證在還貸期間自己一直都有飯碗,因為工作太不穩定了。沒房子自然就影響結婚,甚至多數80後的北漂男都沒女朋友。

很多北漂在初入京城的時候都很艱難,但他們都硬挺了過來,因為他們知道,放棄就意味著失敗,他們明白大都市的機遇和發展遠遠大於中小城市。“漂”一族大多是活生生的小人物,麵臨生活壓力,不抱怨,不放棄,樂觀向上,默默前行。上班要擠3個小時公交車地鐵,生活成本高,生活壓力空前,睡眠嚴重不足,冬天的小屋沒有暖氣,甚至沒有錢吃飯,而他們中的很多人之前都擁有著優越的沒有任何壓力的小城市生活,還有國企豐厚的待遇。但他們說:“人不應該總是埋怨客觀環境,在大城市,隻要你拚了,就能出成績,這個城市就承認你,越得到承認,你的心態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績,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如今,80後外鄉人紛紛獨闖北京,他們的行為是主動而非被動,這是80後鮮明的特質:張揚個性,崇尚自由,務實求發展,看重結果但不排除追求過程中痛並快樂的喜悅。

北京的早晨

清晨,天還沒完全亮,住在北京回龍觀華龍苑北裏2號樓的小許被手機鬧鈴叫醒,他迷迷糊糊地起床,在洗手間裏胡亂地洗了一把臉,扯過衣服拎過包,鎖上門,“蹬蹬蹬”地跑下樓去趕公交車。

樓下的馬路邊上已有不少和他一樣睡眼惺忪的年輕人等在公交站牌下了。大家的目的地一樣,那就是擠371路到霍營,再轉城鐵13號線到市區的公司上班。小許揉揉眼睛,向自己住的那棟樓看了一眼,那些格子一樣的窗口內幾乎都亮起了昏暗的燈光。回龍觀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睡城”,這裏的住戶幾乎都是上班族,清早去上班,晚上天黑了才能回來。這裏白天人煙稀少,整個小區人氣嚴重不足。到了城鐵站,車很快來了,人潮“嘩”地一下湧進13號線的車廂,瞬間填滿了所有縫隙。車子發動,早晨第一縷陽光從窗戶外射進來。

公交與地鐵

7點半左右,13號線到達西直門站,小許費力地從車廂裏擠出來,又隨著如潮的人流換乘2號地鐵。這個換乘站非常複雜,換乘要走兩段,一段地上,一段地下。地上這段,專門設置的幾道柵欄人為地控製了高峰期的人流。早晚高峰時段,在這兒要多耗費10多分鍾。早上8點45分,小K終於走出擁擠的地鐵,再步行10分鍾,走進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

小雯來自成都,在北京“漂齡”一年。和小許要倒13、2、1號三次地鐵上班不同,小雯坐一趟公交然後再到2號線走三站就能到公司。但即使這樣,阿花也絲毫不敢大意。 每天一大早,“300快”公交車一到站,原本排成長龍的隊伍瞬間變得擁擠不堪。小雯和別人一樣,爭先恐後搶占有利地形向上擠。可這一次,不知是不是因為身體太過瘦弱,她失敗了。車門關上,超負荷的公交車“哼哼”著向下一站駛去。小雯很鬱悶,因為這次失敗就意味著遲到,遲到就意味著當月的獎金被扣除。

又過了十分鍾,小雯終於擠上地鐵。站在靠門的一個座位前麵,她死死地抓住吊環,用後背抵擋著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座位上的那個女孩和小雯的打扮差不多,此刻正抱著臂膀,低著頭小睡,車子晃動或者到站時,她會微微抬起頭,把眼睛撐開一條縫,之後馬上又閉上。在她頭頂的車體牆壁上,一則房地產廣告裏寫著:“不管未來怎樣,先弄套房再說”。車廂裏更多的人則是在看報紙的看報紙,看車體電視的看電視,或者麵無表情地看表。

路上的時間

北京擁有著巨多的人口,每一天,這些流動人口都在檢驗著這個城市的消化係統。每日近1000萬的出行人員,對於隻擁有3萬餘輛運營車輛、800多條公交線路,以及114公裏地鐵的城市公共交通係統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發生天災或者交通事故,城市的某個點上,瞬間就可能癱瘓。

河南女孩莉莉來京前就被北京的朋友告之:每次出門,必須預算出兩個小時,或者更多。雖然之前已經做好思想準備,來到北京之後,莉莉還是差點崩潰:“在老家,每天走著上班才隻半個小時,現在反差這麼強烈,讓我要發瘋。”每天3個多小時的上、下班行程,消耗了這個女孩子太多的精力和激情。

不光是上下班時間,每到周末想找人聚聚,莉莉就得上網查地圖,還常常走錯路。即使決定去,那也意味著早上起床後就開始籌備,之後,和正常下班差不多晚才能回家。到休息日的時候,莉莉也要計劃一下:周六上午睡個懶覺,補充睡眠;下午,整理房間,洗衣服。周日,出去購物,晚上做頓比較豐盛的飯吃。之後早早睡下,第二天能有精神上班。

“在地鐵裏,你已經很難分清哪些是白領,哪些是學生,或者別的什麼身份的人。有些人早上還很光鮮,晚上就委靡得不成樣子。”莉莉說她惟一能感知的就是所有人的內心都很焦躁。她對這個城市裏的人群做出了一個基本的描述:地鐵裏蒼白疲倦的臉、小飯館裏紮堆吃午餐的三五同事,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與人一起合租房子,去折扣店買反季服裝。

關於租房

“在北京,最折磨人的是租房。”4年裏,徐亮換了七八個地方住,王府井邊上,三裏屯附近,傳媒大學那兒,南三環到西三環,他都呆過。幾年間交給搬家公司的錢都有二三千。小徐說,自己很幸運的是情況漸漸有了改善。去年11月份,徐亮終於在蘋果園附近租了一個“小兩居”,為此,他每月要交出工資的一半來支付房租、物業和水電煤氣費。

關於戶口

曉旭2004年底從遼寧錦州來到北京,在外企工作的曉旭不用擔心“地方保護主義”,但她比較在意戶口問題,因為男友剛來北京,還隻是一家圖片社的臨時工,他們至少要有一個人弄到戶口才可以考慮在北京結婚。剛找好工作的時候,聘用單位答應給小麗辦理北京市戶口,但由於種種原因,戶口一直拖來拖去沒能辦成。一開始,曉旭的情緒沒受到影響,因為她很早就拿到了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按規定,持證滿3年、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人才引進手續。但現在,過去3年半了還沒落實,曉旭就著急了。2008年春節後她就一直在跑各相關機關,到現在為止,還不見有著落的跡象。

從2009年2月起,北京警方開始在全市大規模檢查暫住證,要求所有符合條件的外地來京人員必須辦理暫住證。聽到這個消息後,住在唐家嶺的娜娜有點著急了。來京幾年,每次遇到有來查暫住證的,她總是東躲西藏。“說實話,真不願意辦,那個證看著就別扭。但這次,辦也就辦了,為了奧運,查得肯定很嚴。”娜娜無奈地表示,當初來京時定下的弄到戶口、買房、買車的目標,不知不覺遠了。“先把工作穩定住再說吧。別的,養老、結婚、養孩子,都沒敢多想呢。”說到這裏,娜娜一臉的無奈與迷茫。

股市、房市、教育、醫療,甚至利率,每一種被圈定的市場之手都來剝漂在城市的80後的一層皮。他們的生活節奏依然飛快,更多了緊張和壓力,他們對未來已經沒有了從容和預期,慢慢地成為這個城市的高級打工仔。

轉眼之間,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過去,最早的一批80後如今也已進入而立之年。然而隨著大都市生活壓力的凸顯,一些“漂”在這裏的80後精英階層也不得不考慮離開夢開始的地方。“實在撐不住了就回家鄉吧,二、三線城市或許也是天堂。”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