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正在慢慢成長為公務員隊伍中的主力軍,相信在不久後的將來,他們不僅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社會公認,更能為一個地方的發展注入一股更為強勁的新鮮活力,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上續寫屬於80後公務員的精彩篇章。
“80後”教師的喜與悲
2010年,80後集體奔三,越來越多的80後年輕人開始走上講台,成為了教師隊伍中的主力。80後教師可以用這些話來形容:他們是中國獨生子女的第一代,玩著洋娃娃和玩具槍長大,他們在快速的社會變遷和開放中逐漸成熟,他們年輕銳氣,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教學方式。
80後教師是一個迅速增長的隊伍,當80後教師紛紛拿起教鞭,開始擔當起教書育人重任的時候,他們所麵對的,是一個更加特殊的群體——90後學生。同時,因為趕上高考擴招與師範院校青黃不接的年代,80後教師的整體素質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80後教師有屬於自己這個群體的優勢,並且很容易被廣大90後學生所接納。
打入90後內部
陳晨生於1984年,是個標準的80後教師,現在已經教學一年,每天坐在台下聽課的是30多個 90後學生。陳晨從小就立誌當好一名教師,80後的他剛剛經曆了一次嬗變。
在一年以前,陳晨由於剛剛走上講台,不懂學生的心理,一度遭遇四麵楚歌。學生們經常對這位陳老師進行“挑釁”。首先是在一次上課的時候,兩個學生輪番對老師展開轟炸,問的都是腦筋急轉彎,陳晨答不出來,課堂裏亂得像一鍋粥。後來有幾個學生因為拒交作業挨了批評,在上交的作業中夾了4隻蟑螂,集體向陳老師進行報複。陳晨對這些好惡搞的90後很氣憤,甚至想到了辭職。這時一個同為80後的同事勸住了他,說:“對這些學生你要學點兵法,曲線救國才能勝利。
“先讓學生喜歡你,然後再喜歡上你的課”。陳晨終於堅持了下來,並在以後半年多的教學生涯裏總結出了這麼一句話。為了更好地接觸這些孩子們,陳晨潛心鑽研“火星文”,挑燈夜戰看他們喜歡的電影電視劇,專門抽出時間來看“超級女生”,凡是90後喜歡的東西,陳晨都耐心地研究了一番。半年之後,陳晨終於打入這些90後孩子們的內部,各個擊破,成功混跡於90後學生中間。
和90後同成長
小徐2009年畢業之後直接去了一所中學當政治老師,本以為對付一群90後的孩子們自己根本沒問題,結果卻迎上了很嚴峻的挑戰。
小徐表示,對今天的孩子來說,“不許”、“不準”這些詞已經沒有用了,“哄一哄”“嚇一嚇”“詐一詐”更是成了前輩們的老皇曆,因為90後學生根本不吃這一套,你必須清楚地告訴他們:為什麼。
剛教學不到半個月,小徐就麵臨了最嚴峻的時刻,一個男生在課堂上公然用帶“挑釁”的口吻問她:“老師,你覺得你這樣每天給我們上課,吃粉筆灰,有前途嗎?”三十幾度的大熱天,小徐站在講台上身子一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小徐回想著自己上學時候的情景,覺得如果是一名老教師,一定會把這個學生趕出教室。但思索了幾秒鍾之後,他告訴自己:“無論如何必須回答好這個問題,否則,下麵的幾十雙眼睛會鄙視你,你教師的形象和地位會蕩然無存。”
思考過後,小徐開始巧妙反擊:“我不知道你說的前途是指什麼?是我的職業還是我所教的這門課?如果是說這門課,那我充分理解你,因為你沒有聽過我講課,你眼中的政治,隻是枯燥的理論,但我所理解的政治,是活生生的智慧。”台下立刻鴉雀無聲,提問的男生也低下了頭,開始深深思考起來。
小徐深知,要想和學生打成一片,功夫還在課外。現在每天放學後,他都不忘約一些學生好好談一談。“有什麼困惑就來找我。”這是小徐對自己的90後學生說得最多的話,現在,她的手機儼然成了班上學生的“青春熱線”,常常會被打到沒電或者欠費。
通過半年多和90後學生鬥智鬥勇的經曆,小徐說,和90後學生PK有時候很殘酷,但她更願意把此當作一種挑戰,因為這是一次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
征服學生就要和學生打成一片
由於80後教師和90後學生年齡差距小,很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生於84年的文文剛剛任教一年,現在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班主任。她教學中總是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在她兼任的社會實踐課上,要求學生穿舊衣服,挖紅土和泥巴,而不是使用從超市購買來的幹淨、便捷的橡皮泥,結果學生的熱情高漲,很快和文文打成了一片。
80後教師要想教育好90後,不僅僅是轉變溝通方式這麼簡單,它至少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心理調適,先過心理關;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三是盡快提升教學能力,以好成績征服家長。
一提起80後,人們總是把他們與自我、叛逆、特立獨行等字眼聯係起來,而當這群人走上講台、成為了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時,60後、70後的家長會信任他們嗎?孩子對他們信服嗎?80後教師雖然都很努力,也帶給90後孩子們豐富的知識和廣泛的視野。但因為年齡小,看上去不穩重等原因,很多家長並不買賬,80後老師們似乎正在麵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一位剛剛踏入工作崗位不久的80後中學教師在博客裏這樣寫道:第一次開家長會前,我做了精心準備,甚至連麵部表情和著裝都不敢馬虎。滿以為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當我正要進入教室時,卻聽見裏麵傳來這樣的對話:“這個班主任看上去像個學生,怎麼這麼年輕呀,肯定一點經驗也沒有。”另一個聲音說:“是啊是啊,這麼年輕的老師怎麼可能帶得好班級呢,咱們還是給孩子轉班吧。”頓時,傷心、委屈、失落都湧上心頭,一個多月早出晚歸的工作,換來的竟是家長們的不信任,眼淚也不爭氣地落了下來,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是不是個錯誤。
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接受力強,這些特點都使80後老師更容易獲得學生的青睞,但很多家長還是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群80後的老師們,沒經驗、沒耐心、缺乏責任感,成了家長眼中80後老師的“三宗罪”。
很多家長因為了解到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是80後教師,覺得他們就像沒長大的孩子一樣,肯定不如老教師有經驗,都會把孩子轉到別的班級,這種情況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遇到過。另外也有家長表示,80後老師就愛標榜自己的親和力,但光靠跟學生一起打打鬧鬧、做做遊戲,就能帶好班級嗎?他們還認為不少80後老師都是獨生子女,自己做事都是三分鍾熱度,很難教出有恒心的學生。另外,不少老教師也對80後老師的一些做法頗有意見。
對此,80後教師們則表示,他們和學生年齡差距不大,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的共同話題也很多,所以很容易與學生拉近距離。他們表示,年輕就是自己的資本。
教育部門的專家表示,麵對80後教師遭遇的信任危機,家長應該客觀地看待80後教師。現在的學生好奇心強、知識麵廣,跟有些年齡較大的老師之間可能產生代溝,而80後教師與學生年齡差距不大,能聽懂學生們說的網絡語言,會與學生在QQ上聊天,這些都使雙方的行為和思想方式比較接近。因此,80後教師容易贏得學生的認同,家長應當認可。當然,家長對80後教師的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建議雙方加強溝通。80後教師不妨多采取電話、短信及家訪的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增強理解和信任。在學校方麵,可以采用新老教師結對的方式,讓80後教師向老教師取經,同時,80後教師在教學中的很多新嚐試也值得老教師們借鑒。
隨著80後教師逐漸成為了校園裏的“主力軍”,90後的學生們也都會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可喜變化。
創業道路並不平坦
現今社會,很多80後大學畢業生麵臨工作難找的尷尬局麵,於是在還未畢業時就早早地打起了創業的主意。一些工作環境好、待遇頗豐的畢業生們也選擇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改走創業之路,年輕人不再青睞於朝九晚五的鐵飯碗,而是更傾向於自己做老板。
對於自己創業的80後,國家出台的針對自主創業大學生給予的相關優惠政策給了他們很大支持和幫助:
高校畢業生(含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研究生)從事個體經營的,自批準經營日起,1年內免交個體戶登記注冊費、個體戶治理費、經濟合同示範文本工本費等。此外,假如成立非正規企業,隻需到所在區縣街道進行登記,即可免稅3年。
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向銀行申請開業貸款擔保額度最高可為7萬元,並享受貸款貼息。
(1)大學畢業生做個體戶一年免5項收費。
(2)大學生自主創業免費存檔2年。
(3)隻需憑借身份證及大學學生證即可創辦企業。
(4)免費風險評估、免費政策培訓、無償貸款擔保以及部分稅費減免。
(5)低息貸款。
80後創業人群創業中也有很多失誤和弊端,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名大於實
很多80後創業者和創業項目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創始人沒有踏踏實實、計劃做一輩子事業的心態。
不夠專注
絕大部分倒下的創業者幾乎都犯過戰略搖擺的錯誤。由於新經濟的興起,互聯網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而頭腦靈活的80後創業者在饑不擇食的情況,很容易陷入跟風的誤區。Web20興起了,他們掛上20的標簽;SNS興起了,他們套上交友的概念;博客興盛了,他們立馬殺進去;視頻崛起了,他們毅然蠢蠢欲動。因為搖擺,就很容易倒下,因此80後要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
賭徒心態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一種新的急功近利的賭徒心態開始在80後創業者心中蔓延。不少人以賭徒的心態,把能夠忽悠到投資者的銀子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在此種心態下,企業基本不可能做好。
戰略失當
很多80後創業者對“下海”的困難估計不足,未能做好充分的準備,便進入了不該進入的市場,結果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考慮進入市場時,80後一般應該注意三點:第一,市場的空間容量和商業價值應該足夠大;第二,能夠形成先發優勢和壁壘,以維持行業前三的地位;第三,警惕強大的巨頭在虎視眈眈等待市場培育者,以便其實行後來居上的追趕戰略。
沒有文化
我們會看到一些大公司總是年複一年的做一些外人看起來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說經常喊口號或者搞一些很奇怪的集體活動。而文化的最終形成,有賴於企業核心的價值觀作為凝聚力和紐帶。現在多數的80後創業者並沒有提煉出真正的價值觀,更談不上培育出合適的文化了。沒有核心價值觀和文化的公司,最終不過一盤散沙而已,很難做大做強。
商業模式
企業能夠長久存在的首要前提是有利潤的產生,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現在多數創業者走的是一條燒錢的路,一直沒搞清楚賺錢的方向在哪裏。一個能夠運轉起來的商業模式,對於企業來說很重要。多數80後創業者與投資者鬧翻,甚至最終倒下,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為一個錢字,而錢的背後則是商業模式的迷茫。其實,哪怕是一塊錢的贏利,都應該被企業列為最優先實現的目標。有贏利,才能堅持,才會有希望。
老師問同學們的理想是什麼,有人說自己的誌向是當警察,有人說想當教師,還有的要做醫生或者科學家,而李想的回答是“做總經理”。他說:“因為當經理很了不起,可以帶著一幫人幹一件大事。”那時候,李想才上小學。如今,1981年出生的泡泡網總裁李想無疑已經成為了80後的偶像和榜樣。對於年輕人應該如何創業,如何發展,李想拿出他積累的創業和發展的7個要點與大家分享,那就是方向、目標、意願、方法、毅力、成果和自我觀察。
方向
方向是創業和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你要為什麼而奮鬥。方向不是目標,目標有終點,而方向永遠沒有終點。對於年輕人和創業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隻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方向,一直堅持,也會取得不錯的成果。有了方向,目標就會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標。
目標
當我們有了方向以後,最重要的不是先掌握方法,而是先明確目標。我發現大學畢業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上學就有明確目標的,這些人在上學的4年中,除了正常的學習,還會圍繞自己的目標去學習和提升,所以,這類大學生特別好用,隻要工作的意願夠高,可以快速成為了一流的員工;還有一種類型的是大學上完了還沒有目標的,為了上學而上學,他們來麵試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隻是有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工作,或者幹脆一坐,問HR你能給我安排什麼工作?我們100%不會用第二類大學生,因為培養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建議大學生們,早一點給自己找到一個目標,在進入社會後,你可以比別人至少早兩年進入正軌。
意願
有了方向和目標以後,最重要的不是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決自己的意願問題,意願就是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行動力的決心。
我們常說人要有壓力,但有壓力而無所作為的人中國可以找出無數來,隻有通過意願變成超強的行動力,產生出結果和實現目標的才是有價值的。所以要放棄壓力,變成行動力,而行動力的根源來自於意願,隻有行動力才可以實現你的目標。當一個人具備了很好的方向、目標和意願以後,他就具備了創業以及走向工作崗位的基本條件了。
方法
方法本身並不重要,為了實現目標而存在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對於一般人而言,隻有自己有強烈的意願去實現目標的時候,才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給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尋方法,所以獲取正確方法的前提是目標和意願的存在;而不一般的人,具備很好的學習和聆聽能力,他會把所有的方法變成自己的,在實現目標的那個環節中以最恰當的方法來使用。對於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時,方法會成為了催化劑,這個催化劑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負麵的。方法一定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再給予,也就是對方有意願和需求去達成目標的時候。
毅力
毅力=堅持+突破。我們設定的目標是由很多小的目標組成的,小的目標完成了,大的目標就可以完成了。如果目標遇到一些難度或者阻礙的時候,我們就不去完成了,繞開它,然後寄希望於找到更多的新的目標去實現大目標。所以,盯好眼前的目標就足夠了,用你的毅力去戰勝困難和阻礙,堅持和突破!慢慢的,你就會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了,而這完全歸功於你的毅力。
成果
最值得興奮的就是成果,而不是過程。成果標誌著你已經具備了完成目標的能力,也意味著你可以去挑戰更高的目標了。
自我觀察
我們太多的時候陷入過程而不能自拔,發現不了問題。如果發現不了問題,就會迷失,肯定實現不了結果。因此需要自我觀察。我製定了一個簡單的工具,將任何事情的組成簡化為:目標-過程-結果,而對於一個有目標的人,問題肯定會出現在過程中,所以一旦感覺不太對勁,馬上用這個工具判斷自己,我所進行的過程與我要實現的目標是否一致,問題出現在哪裏?用目標來判斷正在進行的過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過程,能否產生結果?這樣,問題就會找出來了。
李想說:“這7個要點,是我創業的積累。需要提醒的是,能做到這幾點不等於成功,但有成功的可能性,做不到這幾點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專業的指導,有效地避免走彎路,80後的創業道路雖然並不平坦,卻一定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