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功者學習創業
有了一定的職場經驗積累和資金積累的準備後,走自主創業的道路、自己做老板成為不少80後的選擇。如今,1981年出生的泡泡網總裁李想無疑已經成為了80後的偶像和榜樣。對於年輕人應該如何創業、如何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一些成功者積累的創業和發展的7個要點包括方向、目標、意願、方法、毅力、成果和自我觀察。
方向
對於年輕人和創業者而言,在創業之前,一定要有明確的創業方向,再決定創業。假如,選擇了某一個行業,創業前一定要積累一些該行業的經驗,收集相關的資訊。有了方向,目標就會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標。
從目前來分析未來幾年比較看好的創業方向包括:
(1)綠色經濟:綠色食品開發與生產、淨菜社、藥膳館、素菜館等;
(2)拇指經濟:移動網址、短信創作、手機音樂製作、手機遊戲設計、彩信製作等;
(3)汽車經濟:汽車清洗、快速維修、汽車防盜與安全、汽車裝飾、二手車交易、停車業等;
(4)旅遊經濟:旅遊用品開發、自助遊俱樂部、旅遊紀念品銷售、旅遊網站、經濟型連鎖酒店等;
(5)大學城經濟:鮮花店、動漫娛樂室、網吧、書吧、茶吧、快餐店、服飾小店、培訓、數碼產品銷售等;
(6)DIY經濟:如陶吧、銀飾吧、十字繡小屋、紙藝店、毛線編織吧等,和一般的小店不同,這些小型手工作坊提倡“DIY”的新消費理念,其賣點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製作產品的過程,這正是吸引人的地方;
(7)個性化商品店:如魔帖店、動漫書店等,提供具有獨特創意的商品,滿足一部分追求個人風格、品味消費者的需求。當然,個性化商品雖需與眾不同,但不能過於標新立異,而應兼顧獨特性和實用性。
目標
有了方向以後,最重要的不是先掌握方法,而是先明確目標。許多創業者聲稱他們創建企業是為了實現獨立和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樣的目標太模糊了。如果他們認真考慮此事,多數創業者都能確定更具體的目標,例如,獲得施展藝術才華的機會,獲得試驗新技術的機會,過上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者渴望創建一家體現個人的深層價值觀的機構,等等。在經濟上,一些創業者想一夜致富;一些創業者希望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現金流量;還有一些創業者則盤算著先建立企業後出售企業,從中獲取資本收益。
原則
在創立公司的時候,你不應該一直想著什麼時候能收到成果。否則你會把注意力放在怎麼回收、能不能收回上來。今天還沒有賺錢,明天會不會賺錢?麵對非常艱苦的工作,你會感到不愉快。第一次創業,創業者賺錢的期望會比較高,第二次創業就不會這樣了。但每一次創業都需要用熱情去支撐。
意願
有了方向和目標之後,不要隻想著成功之後會怎麼怎麼樣,而是先解決自己的意願問題,意願就是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行動力的決心和信心。如果前怕豺狼後怕虎,總是自信心不足,懷疑自己是否有駕馭項目與風險的能力,在這種消極心態的作用下,也就失去獲取成功的最佳時機,未能成為幸運的寵兒。如果被其絆倒,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當然通盤考慮後,覺得輸不起,那麼你就不適合創業,不管怎麼樣都要為自己留條後路。
方法
方法本身並不重要,為了實現目標而存在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對於一般人而言,隻有自己有強烈的意願去實現目標的時候,才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給予的方法。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圍找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你甚至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拜訪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谘詢與你的創業項目有密切聯係的商業團體。
毅力
既然選擇了創業的道路,就意味你放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你必須麵對困難、壓力和挑戰等等,必須全力去拚,以頑強的毅力度過創業初期最艱難的時刻。
聯想控股董事會主席柳傳誌曾在聯想集團2002年的誓師大會上這樣說道:“大家知道,我們從研究所出來下海,好幾次都是被人騙了。公司剛成立一個月,20萬的股本就被人騙走了14萬;1987年公司還很小的時候,一次業務活動差點被人騙取300萬,李總就在那次嚇出了心髒病,我天天半夜被嚇醒;1991年的關於進口的海關問題,1992年的黑色風暴,還有外國企業大舉進入的最痛苦的1993年,哪一年不是把人驚得魂飛魄散,哪一年沒有幾個要死要活的問題。然而正是這一次次的狂風暴雨、一次次心誌的曆練,這才有可能1995年的‘臨危不亂,舉重若輕’。”
自我觀察
一個人如何太多時候陷入過程而不能自拔,就發現不了問題。如果發現不了問題,就會迷失,肯定實現不了結果。因此創業過程中需要自我觀察,一旦感覺不對勁兒,就要及時采取措施,以免後患。
創業可以讓人興奮,也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驗。80後創業人群創業中以下一些失誤和弊端也可以成為後來者規避之處。
熟人搭夥
很多創業者在選擇“合夥人”時,總喜歡在熟悉的“圈子”裏找。由於彼此熟悉了解,因此在創業初期常憑感情做事,忽視了必備的契約簽訂和嚴格的約束製度。於是,隨著企業的成長,這種工作關係引發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有時甚至導致企業步入破產境地。
不夠專注
絕大多數倒下的創業者幾乎都犯過戰略搖擺的錯誤。由於新經濟的興起,互聯網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而頭腦靈活的80後創業者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跟風的誤區。Web20興起了,他們掛上20的標簽;SNS興起了,他們套上交友的概念;博客興盛了,他們立馬殺進去;視頻崛起了,他們毅然蠢蠢欲動。因為搖擺,就很容易倒下,80後要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
模仿別人成功的商業模型就可以創業
成功是無法完全拷貝的,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因素都要充分考慮進去,別人成功的經驗確實可以參考,但不要全盤照搬,應該把適合自己的部分拿來應用。做企業猶如做把戲:“把戲人人有,變法各不同”。
創業就是為了賺錢
創業者都是一群不甘於平凡、願意為追求理想而付出代價的人,這個理想並不是錢本身,但由於創業者所從事的是商業活動,錢是他們的成績單和裏程碑。錢不是企業存在的目標,單純追求利潤的企業是難以長久的。
發展你的小宇宙
不管你是在為老板打工,還是自主創業,不要以為隻要像杜拉拉那樣奮鬥了、懂得遵循潛規則了、升職了、加薪了,便覺得是成功了。如果你沒有信仰,在表麵光鮮、自信滿滿的表情下仍會隱藏著脆弱和不安,依然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對未來充滿憂慮。一旦建立起了自己的職業信仰,你完全可以突破自己,走得更遠。
作為“中國互聯網三巨頭”之一的百度,在過去幾年間爆發出的巨大能量,擊敗了穀歌,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其影響甚至波及了大洋彼岸的華爾街,讓中國的搜索股在世界麵前證明了自己。其創始人、掌門人李彥宏“自己一不小心也成了公眾人物”。
李彥宏其實一直都是成功者,早在回國創業前、遠在美國矽穀當工程師時,他就非常享受自己的打工生涯,很快在信息搜索領域成為傑出專家,擁有華爾街道·瓊斯子公司70餘萬股期權,在矽穀有了豪華別墅和名車。
當時的李彥宏覺得自己已經很有成就感了,閑暇時種起了花花草草,享受著田園般的愜意生活。但是妻子馬東敏覺得丈夫應該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如此“不務正業”、貪戀閑適是件很危險的事,於是就毫不留情地毀了這個菜園子,鼓勵丈夫獨自創業,這樣才不會浪費掉了他的聰明才智。
李彥宏醒悟了,在妻子的鼓勵下,回國創建了百度公司,不斷否定自己的過去,敢於麵對更大的挑戰,用李彥宏本人的話講:“這一切緣於職業理想,我是理想的堅定守望者。”百度可以做到的遠遠不止於現在,大概真的意識到現在的技術隻是冰山一角,他可以讓百度變得更加“凶猛”。雖然百度並非毫無瑕疵,也經曆過創業高管離職風波、裁員風波,其競價排名也被指有失公允,但無論怎樣,這都是百度成長的必要代價。
李彥宏的能量何來?他曾說:“我自己並不是在追求財富,不是一定要成為多麼富有的人,我隻是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讓足夠多的人受益,這是我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正是這一職業理想的牽引,讓他不斷超越自己,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對於所擁有的40多億元的財產,也沒有驚喜的感覺,甚至對於福布斯富豪榜第17位的排名,他都覺得離自己好像還很遙遠。因為在他看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能讓自己生活得幸福,比有多少錢都更重要。
人人體內都有顆小宇宙,將會給社會帶來無窮的能量和動力。人的身體構造都是相同的,但是人的思想、人的意識卻有很大的差別,雖然這種差別從外表來看看不出來,但是正是這種差別,才有了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非凡與平庸。隻要喚醒心中巨人,引爆生命動力,啟動宇宙能量,一旦爆炸,能量無窮。不管是愛情、事業還是學業,定能所向披靡,讓人大跌眼鏡。同時,不僅自己要這樣做,還應該去感染和影響別人,因為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夢想去點燃別人的夢想、時刻播種夢想的人。
讓世界因你而不同
成為時刻播種夢想的人,就是要搞清楚上天賦予你什麼樣的使命?有了使命感,一些事情即便不賺錢甚至倒花錢你也願意做。這也是為什麼那些世界成功人士都有他們的生存哲學和能不斷超越自己的原因所在。
穀歌全球前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現創新工場總裁李開複博士,在被很多人問及為什麼如此熱衷於青年創業、他的目標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我希望有最大的影響力,所以我一路都是朝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來走。
李開複用自己的實力演繹了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神話,不管從哪方麵來說,他都是成功的。論教育背景,他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1988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論工作,他曾在蘋果、穀歌、微軟三個有國際影響力的、互聯網行業的龍頭公司擔任重要職位,不誇張地說,這三家公司加在一起,基本上已經覆蓋了IT業全部的產業鏈;論創業,1998年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在極短時間內創建了一個國際一流的計算機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為“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李開複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源於他內心對創造影響力的執著。一提到影響力,大多數人會與權力聯想到一起,想到試圖支配與統帥他人的傾向。這裏提到的影響力主要來源於個人的人格魅力,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賴。用李開複哲學係的一個老教授的話說,就是要make a difference(製造不同),“想象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讓兩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響力,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用有你的世界減去沒你的世界的差值等於你的意義。”這種理念影響了李開複的一生,每當做一項決定想起這句話時就心潮澎湃,他最終踐行了教授的這句話,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創造價值、製造不同是比成功更高的一種境界。愛因斯坦曾說:“嚐試不要去做一個成功的人,而要盡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人不管他有多少才華、學曆有多高、經驗有多豐富,如果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那麼你的人生也會顯得毫無意義。
最大化你的影響力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舉個例子,比如你隻是一個靠體力賺錢的工人,那就可以學學技術,變成技術工作,再提高你的技術能力,變成一個很優秀的技術工人。如果你是一個技術工人,就可以通過努力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你的某項技術發明可能大大提高了整個領域的生產效率,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樣你的價值就不局限於多生產了幾樣東西。因為你在不斷地增加你腦力方麵的內容,你逐步地由一個體力工作者向半使用體力、半使用腦力的,最後向完全達到一個使用腦力勞動者轉化,這就是一個自我價值提升的過程,make a difference的過程。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要增加自身的價值,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去除沒有價值的方麵,增加有價值的東西,才能變得更加有價值!
如今的李開複不顧穀歌高管給予優厚待遇的盛情挽留,已經告別穀歌,因為他在有生之年還有一個更加宏大的計劃正在醞釀,那就是他想將在喬布斯、比爾?蓋茨、施密特等人身邊學到的東西,還有在三個世界一流公司中的職場經驗與中國青年分享,幫助他們成功創業。全力以赴,開啟了新的人生,實現了由職業者到創業指導者的轉變,影響力開始成為李開複比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李開複的這種轉變由內心的力量和願望而致,因為他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墓誌銘上不是說李開複是科學家或企業家,而是說李開複是一個熱心教育者,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經過寫作、講座、網站,幫助了中國青年學生,他們親切地叫他開複老師。”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功者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夢想的勇氣和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朝著影響最大化這一目標越來越近。
後記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和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和作品,從中得到了不少啟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華,謹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為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貢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因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書的誕生。凡被本書選用的資料,我們都將按照有關規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詳,尚未取得聯係,敬請您見到本書後及時函告您的詳細信息,我們會盡快辦理相關事宜。
由於編寫和出版時間倉促以及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誠請廣大讀者指正,特馳惠意。
編者
主要參考書目
1林少波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李牧童光明頂80後命運書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0
3張超職場頭三年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0
4老可你能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5趙培勇畢業不失業,職業生涯步步高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6崔晶別被Office幹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7潘益大人生就是奮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8伏健全80後集體奔三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
9郭玉玲邁好職場第一步:新員工守則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