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第二代掌門人雷克就是喜歡挑戰的人,他最信奉的座右銘是:
世上沒有任何事能取代“挑戰”;
“才能”不能,因為有太多有才能的人並未成功;
“天才”不能,因為被埋沒的天才屢見不鮮;
“教育”不能,因為多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蠢材;
隻有“堅韌”和“挑戰”是無敵的。
所以,跳出安逸的生活,迎接那些讓人不舒服的挑戰,選擇麵對那些可能會使你害怕的事情,也許會讓你覺得很難受,但完成這樣的事情也會為你帶來巨大的滿足;選擇那些會讓你心跳不止的道路,也許會很黑暗,但戰勝它就能看到光明。你一旦成為這種有生氣、有遠大目光的人,一定會不辭勞苦、聚精會神地向前邁進,你的生活永遠是嶄新的,每天都在有計劃地進步,不管自己是走了一寸還是一尺。
樹立超越金錢去工作的心態
研究機構經過1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在職場上,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持久的工作熱情比高超的智商和圓滑的社交技巧更重要。因為主動性是普通員工與優秀員工最根本的區別。積極主動地工作可以使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80後最缺的是金錢,然而在工作中80後最不應該計較的則是金錢收入。在工作的初始階段,一個人能不能走得長遠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看他能不能沉得住氣,能不能抵製住誘惑、超越金錢去工作。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最終收獲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事業上的成就感。
看看那些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不管他們起始階段是什麼狀況、抱著什麼目的,最終讓他們超越自我的不是要掙更多的錢,而是心中有一種信念,眼中有一個遠大的理想而不隻是個人的物質需求的滿足,這種信念支撐他們一路過關斬將,這種使命使他們可以忍受一切利害得失,能克服所有的困難,無所畏懼百折不撓,最終讓自己的價值化為了整個社會的財富。
然而很多年輕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認為自己是在為老板工作而不是為自己。於是,在工作中經常聽見有人抱怨自己的工資太差、獎金太少,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你看,我做了這麼多活兒,老板才給我這麼點工資,真摳門!”這些人總是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工作,或消極怠工,或被動地應付了事,或因為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薪水而頻繁換工作。
之所以出現這種心態,是因為他們對薪水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工作是一種價值交換的活動,一方付出勞動,另一方以此付給你報酬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你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薪水上,隻能說明你缺乏遠見。
可以說,抱有隻為薪水工作這種思想和態度,是不可能實現事業的長足發展、獲得豐厚的金錢回報的。因為如果把事業比喻成一項長跑比賽,位於起跑線上的人患得患失的心態無法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這場比賽。設想隻等發令槍一響你就要投入殘酷的競爭,此刻的你卻顧慮重重:萬一我付出了艱辛贏得了比賽,不給我相應的獎勵怎麼辦?裁判不公平怎麼辦?怎麼去展示自己的真實水平呢?可以說,還沒有真正開始比賽,你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如果你隻是為薪水而工作,那麼你隻能得到那些薪水,你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直立著裝錢的錢袋子罷了,正像你如果隻為吃飯而活著,那麼,吃飯就變成吃飼料了。
洛克菲勒說:“收入隻是你工作的副產品,做好你該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該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會來。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勞苦的最高報酬,不在於我們所獲得的,而在於我們會因此成為什麼。”如果我們把工作視為一個成長的平台、一種積極的學習,那麼,一個人從工作中獲得的學習成長的機會、職業經驗、品格的建立、為人處世的磨煉以及視野的開拓等等,所有這些都遠非那疊薄薄的鈔票所能比擬的,隻有這些才會讓人獲得真正的職業自由,體會到職業的價值,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把工作職位當成一個事業的平台、一個騰飛的機遇,將精力放在自我成長上,短期內收入低一些不可怕,生活拮據備受痛苦和煎熬不可怕,問題的關鍵是自己能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機會,幾年之後能不能得到更高的收入,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讓家人生活得更好。隻要自己的實力提升了,何愁薪水不漲?
把事情做好、做到極致
任何領域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拒絕安逸,保持激情,就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一定要有領導者的心態,就是要堅信自己做這件事能比所有人都做得好很多。在這種強烈的意念下,把事情做到極致,達到頂點、極點,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你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百度在互聯網領域中文搜索中占據領導地位,與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的領導者的氣勢不無關係,他對員工強調做事應有leader的心態,即誌當存高遠,有舍我其誰的霸氣,別人做得好,我們要比別人做得更好,而且不是好一點兒半點兒,而是明顯地好,把事情做到極致,這樣才能成為領域的領導者。
李彥宏身上的這種霸氣、不服輸的精神和極為迫切的勢不可當的向上心,以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打他上初中時就已經有著很強的表現了。幾乎沒有人認為子弟學校的李彥宏可以考上陽泉一中,兩個姐姐更是為他擔心。李彥宏倒不這樣認為,他曾經回憶這段人生最初的抉擇時說,“我小時候有很強的不服輸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經過兩個月的“臨時抱佛腳”,李彥宏居然考上了陽泉一中。
中考成績為5028分,位列學校總分第二名,而和第一名的差距是多少呢?總分差01分。李彥宏在描述這01分的差距時很認真,顯然,這是一個不能容忍自己稍遜於人的人。
高一那年暑假,三姐把李彥宏帶到北京大學,這座彙聚著近百年人文氣息的校園瞬間將他征服。他對三姐說:“這就是我要讀書的學校。”
高中時他的學習成績很好,無論是文理科都很優秀,在選擇文理分班的時候,他猶豫不決起來,後來隻是看到班上自己的幾個競爭對手都學了理科,喜歡挑戰的他也就選擇了理科。
他出國留學期間,正值第三次網絡技術浪潮風生水起,將搜索引擎技術推向了計算機工業界和學術界爭相開發的前沿。他在海外領教了穀歌的霸氣與牛氣,這個雄霸全球、僅在中國就擁有至少500萬用戶的搜索工具讓李彥宏心生鬥誌,要與之一較高下。
這種領導者的心態伴隨著百度的成長始末。想想百度剛剛創建的時候,資金、技術設備等都無法與搜索引擎領域中的那些已經成規模的企業相比,市場份額也相差幾十倍,但是它為什麼能後來者居上,並將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到70%以上,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就是靠的領導者的心態和信念的支撐,每一個環節都要比競爭者做得好一些,一點點地累加起來,最後才能彰顯自己的不凡之處。
美國《商業周刊》在注釋李彥宏時無不調侃地說:“比爾·蓋茨和鮑爾默似乎應該和中國的企業家李彥宏坐下來談談。這位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創始人兼CEO已經做到了微軟沒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打敗穀歌。而且,無論穀歌如何努力,百度在2006年還是不斷擴大領先優勢,大大超過了它的美國對手。”
穀歌走了。取得“勝利”的李彥宏卻發愁了。沒有穀歌在其身後不斷追趕、競爭和鞭策,對於這樣喜歡追求極致、不斷挑戰的他來說,多少會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在李彥宏看來,要想改變現實,首先要在心中裝滿霸氣,要有“爭當霸者,舍我其誰”的信念。隻有有了敢於超越他人的勇氣,有了敢於戰勝他人的霸氣,你才有無窮的動力去拚搏、去創造,才能打造出領導者的氣質,培養出領導者的風範。當時條件非常艱苦,但李彥宏不斷激勵下屬:“我們隻有做出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才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比誰都好。你們現在很恨我,但將來你們一定會愛我。”
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是要有不斷創新的勇氣,不能做人家有你也有的東西,否則總是排在第二、第三,雖然也有機會,但缺乏第一次出來時的驚喜,會失去用戶的認同感。
把事情做到極致,並不是拘泥於細枝末節上的完美,而是一個人的野心和激情,帶動你的思想前進和抉擇,該軟的時候不能硬,該硬的時候必須硬到底,這就是霸氣,這就是體現你驚人的一麵和抓住機會的砝碼,否則機會將硝煙而去。
把事情做到極致源於一種自信。王者一定是自信的人,自信的人不一定成為王者,但是沒有自信的人一定不會成為王者。企業領導者的自信,來自於領導者的駕馭能力,來自於自身文化底蘊的積累,來自於韜光養晦的定力,特別是來自於逆境時“翻盤”的能力。
極致是一種追求、一種方向,隻要有了這種追求極致的想法,可能你達不到理想的目標,然而你可能已經出類拔萃!
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精品意識。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能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靠著各自的獨門絕技在刀光劍影的市場浪潮中爭奪一席之地。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比別人做得好,而不是好一點,是競爭中取勝的根本。倘若在觀念上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在成績上自我陶醉、滿足現狀,在戰略上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任何人最終都會被對手無情地淘汰。
培養注重細節的好習慣,提高善抓細節的能力,才能把個人潛在的智慧和力量更有效地發揮出來,才能少走彎路、少出紕漏,在通往事業成功的道路上穩操勝券。你也許還記得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吧,為了把一個蛋畫好,達·芬奇成百上千次地不停畫圓圈。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把細節做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小事進行訓練,形成習慣。
扼殺得過且過的心理。每個人應該有追求,不應該得過且過,不應該整天想著怎麼在工作上投機取巧,上帝是很公平的,成就總是會給努力的人的。如果一個人對待一項工作隻圖“過得去”、“差不多”;對自己要求降低,怕苦怕累,不願下苦功夫花大力氣,發展就不會有突破。
做到極致更是一種舍我其誰的霸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無所畏懼的勇氣和敢打敢拚的殺氣。你應該堅信自己就是這一領域的精英,應該引領一種潮流,成為他們的崇拜者。當然,做到極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它需要殫精竭慮的推敲、嘔心瀝血的探索,需要為之付出大量辛苦的汗水和心血。
不斷為自己補充新知
把事情做到極致,需要你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不斷為自己補充新知,永遠不要在知識麵前說你已經學夠了、什麼都懂了。
愛因斯坦作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到了晚年仍在堅持不斷學習。當一位年輕人問他:“你的學識已經非常具有品牌效應,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直接回答這位年輕人,而是用筆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圈和一個小圈,來說明懂得越多感覺到自己未知的東西越多,所以越需要努力探索。
如今社會是一個充滿變革的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麵的變革頻率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如果不能適應這一形勢,市場上的今日著名品牌就會遭到曆史的淘汰,成為明天的廢墟。
一般職場新人都擁有不錯的學曆背景,但學曆隻是學習經曆的體現,職場新人從學校走向社會,要學的東西很多,所以畢業以後千萬別停止繼續學習,使自己處於不斷的學習、充電之中,提高學曆的同時,提升能力。
趙先生所在的公司由於效益不好,經曆了多次裁員,許多元老級的人物都被刷了下去,他卻能曆經幾次風浪,穩坐釣魚台。因為他不但大學期間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而且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已有的知識。畢竟,頭腦再好使也無法與計算機幾萬次的運轉速度相比,再多的知識儲備也無法與用電腦搜索出來的結果相比。有了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增長終生的就業能力,工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以變應變。
如果認為學習是一勞永逸的事,隻要掌握了一技之長就可以終生無憂,那麼你一旦遇到社會環境或工作環境上的變革,就可能猝不及防。比如,你曾經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拖拉機駕駛高手,駕駛技術無人能比,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拖拉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你所掌握的駕駛技術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你也就不能適應社會。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打字員是一個吃香的行業,但是隨著打字軟件的更新換代,現在打字幾乎成為了一種最基本的職能,當年即便是最優秀的打字員也不得不重新找新的職業。我們經常見到有報道說,前幾年的全國勞動模範居然下崗了,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也被迫尋找再就業的機會,這樣的事例已不足為奇了,盡管我們不能否認他們曾經擁有的輝煌戰績、為社會作出的巨大貢獻,但是社會變革的現實是殘酷無情的,它不會因為一個人過去的傑出貢獻對其手下留情。
80後所處的如今社會知識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就要抓住最有利的學習時機。人一生中能夠用來快速而集中地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時間並不長,如果從22歲大學畢業算起到35歲,這個過程不過是13年的時間,這十幾年,是每個人最寶貴的時間段,你不應該浪費,而要非常珍惜。
學習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與別人的交流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努力化為己有,這比通過傳統的學習方法提升得更快。美國奇異電器公司前董事長兼CEO傑克·威爾許為了向世界零售業巨子沃爾瑪公司的老板山姆·沃爾頓取經,出席了沃爾瑪高級主管會議,學到了“走動管理”的方法,將這種對市場的靈敏度和高科技的資訊管理結合起來,將其融入奇異電器的文化中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可以從所犯的錯誤中學習。經驗是通過所犯錯誤總結出來的,犯錯誤為你提供了學習的最好機會。當你從錯誤中更新自我的時候,更有可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影響力。許多優秀的經理人正是在失敗的基礎上改正自我的。
雷·克羅克的失敗:20世紀60年代,麥當勞創始人雷·克羅克曾嚐試將兩片麵包夾上烤過的菠蘿推銷給芝加哥人,沒有成功。後來,一些麥當勞店做了改良,為那些周五不吃牛肉漢堡包的人送上新產品——麥香魚漢堡,受到顧客的歡迎。
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更新已有的知識儲備,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結構。一方麵明確自己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麵與專業技能相近的邊緣知識也應有所了解,對出現的新事物、新知識也要多思考,儲備的知識和技能越多,做起事來才會更加得心應手,更容易取得成就。
一家著名企業的董事長的汽車裏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不僅包括許多企業老板都在看的《中國企業家》、《中外管理》等著名雜誌,而且還有《女友》等幾乎所有的企業老板都不過問的雜誌,為什麼他需要看這方麵的雜誌呢?這位董事長的回答是:“在開車等時間的時候,可以隨手拿出來了解一下女性都在想什麼、談什麼,能更好地了解市場,加強產品的針對性。”
如果知識結構不合理,那麼即便在某方麵的造詣再深,對專業再精通,你也不能完全有能力把握未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物理電子學大師肖克利於上個世紀50年代在美國矽穀創辦了肖克利電子公司倒閉的事例。肖克利是晶體管的發明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的專業知識可以為公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但是由於他的知識結構不適應擔當領導角色,公司不到兩年就因經營不善而倒閉了。
可見要想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不僅需要你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而且還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每天保持學習的狀態,有事沒事,去書店看看書,關於管理、金融、營銷、人際交往、未來趨勢等這些,你能獲得很多。否則,你拿什麼麵對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拿什麼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一定要認識學習是一生要做的事,大學畢業了,不是學習結束了,而是學習剛剛開始。趁著年輕不折不扣地積攢力量,幾年之後你才能真正開始你與眾不同的人生。當回首走過的路時,你才會發現學習給你的回報讓你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