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政府開支長遠看是削減內需
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影響了實體經濟,導致我國經濟麵臨下滑的風險。為挽救經濟的失速趨勢,有人提出應該從增強政府功能的方麵人手來提升經濟發展速度,以期保持社會穩定。
最近一段時間市場上出現各種報道,主要出發點是增加政府投資。他們主張這些政府投資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估計有上萬億的鐵路投資).大力推動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為了拉動內需,免除老百姓在消費時的後顧之憂)——這是改進版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應對之策。
這些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是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在較快水平上的增長。但從金融學角度來說,實現內需驅動型的良性增長模式,不能依靠政府主導的投資,而隻能依靠政府降低稅收並提高效率。在經濟繁榮期,政府可以積極考慮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而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就應該積極考慮減稅、壓縮開支並提高自身服務效率。這樣才能促進國內的消費需求,使我國經濟平穩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啟動消費必須壓縮政府開支,而不是增加。美國曾在大蕭條時期實踐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用大量的政府開支去創造有效需求,其結果隻是在GDP的數字上增加了幾個百分點。赤字財政實質是讓全體人民背上了更多的負債,從長遠來看是削減內需。
如果政府增加開支,最終會壓縮居民消費,壓縮消費類企業的投資。用現代金融學的觀點重新審視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時會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用資產複製的辦法構建一項風險和收益與基礎設施相當的資產包,打開這個資產包,可能會發現其中有許多針對實體經濟的空頭頭寸。果真如此的話,即政府投資持有了基礎設施的多頭,也就相當於政府發行國債去持有類似可口可樂、吉列刀片等消費類股票的空頭。政府做多基建類公司,實際上是在做空消費類公司,其原理是現代金融學的基石矢量性頭寸的觀點。這個問題是那些隻懂得“投資就是增量,就是做了加法”的經濟學家們不能理解的。
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要啟動消費,就不能在經濟下滑的時期從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否則等於給消費品行業加上了一個更大的空頭。增加政府開支會抑製國內消費。如果政府的目標是在短期內拉動GDP、補上公共項目建設的不足,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奉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辦法。
啟動國內消費,必須從減稅入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出要促進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正確主張。我國政府最近宣布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但增值稅如果隻在內銷商品上征收而對出口商品退稅,就相當於犧牲內需而補貼外銷,等於變相地提高了內需的稅率。出口加工企業同樣在中國領土上享受各種設施和福利,享受各種公共產品,卻不用繳納增值稅,其結果就是所有這些公共商品(包括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措施)都是由國內居民納稅來支持的。這就相當於國內消費者為國外消費者繳納了中國的增值稅,出口越多則國內消費者的稅率負擔越重。因此,啟動內需應該果斷地降低內銷的增值稅稅率,尤其應該讓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全麵轉型,以調控增值稅、消費稅的方法人手,減輕國內企業與消費者的負擔。
外部經濟減速,導致國內產能閑置,根源在於西方負債型消費模式導致中國產業規模過度擴張。而現在由政府出麵投資基礎設施,很有可能給未來造成更大規模的產能擴張,從而加劇了周期性調整的難度。
要消除這些年來企業形成的過度產能,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鼓勵企業之間相互並購,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啟動國內的自主消費需求,而不是由政府代表消費者來花錢。與此同時,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措施不僅適用於微觀的企業,也適用於各級政府。這樣就能夠幫助政府在縮減開支的情況下,為減稅留出足夠的空間。
(本文寫於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