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後代守墓人(2 / 2)

馬車停在了寨子的門口,幾個人進去後不一會兒,就出來了,把囚籠打開,壓著我們就進去了。

這個部落不算大,隻有十幾個蒙古包,有幾個發型奇怪的小孩在旁邊嬉鬧,見押著我們幾個人,婦女兒童都投來異樣的目光,我朝他們凶了一下,沒想到那些小孩一點都不怕人,還一個勁兒地朝我瞪眼睛。

不出片刻,我們來到一個大型的蒙古包門前,可能就相當於我們那裏的廟吧!後來他們又把我們押到一個祭壇台上。

聽他們對著一個年長的蒙古人說了幾句什麼,好像叫他什麼族長大人。

族長打開祭壇上的銅廟,取出酥油燈,置於廟前的供幾上,再將香爐燃起,隨著蒼涼的螺號聲,他盤腿坐在香爐前的氈墊上,誦經一般念起頌詞。

另一位祭師則轉著祭壇,將茶水灑向天空,風很大,隔著燈罩,酥油燈的火苗不安地躍動著,見此情狀,祭拜完畢,族長趕緊將燈送回廟內。

讓聖主靈前的神燈永遠長明是我們守陵人的責任,它已經整整燃燒780年了,族長一邊整理銅廟內的神物,一邊嘴裏念叨著。

碧哥被五花大綁,跪在我的旁邊,看著祭祀的場景,說道,那祭壇上的銅廟不大,僅容兩人,除了祭師,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走進銅廟。

銅廟背後,矗立著五杆軍旗,中間一杆高丈餘,配有一枚烏金的矛形旗頂,綴以三尺長的黑馬鬃纓。

這個矛形旗頂蒙語呼作“蘇勒德”,也就是徽標的意思。曾陪伴成吉思汗南征北戰,每一次出征前,大汗都要為蘇勒德舉行祭祀儀式,作戰時將擦拭一新的蘇勒德插在戰車前。

作為重要遺物,成吉思汗的其他聖物一同供奉在成吉思汗陵園內,守護、祭祀就是守陵人一族最重要的職責。

阿拉善盟與鄂爾多斯市同屬內蒙古高原,是半荒漠草原向荒漠草原的過渡帶,現如今,阿拉善盟30%為沙漠所覆蓋,鄂爾多斯的沙化麵積也高達近50%。糟糕的環境束縛了這對兄弟的腿腳,是這些守陵的族人生活得不是很好。

不過,幾個世紀前,這片廣袤的土地卻是另一番景象,河套夾岸,沃野千裏,陰山之下,草木茂盛,野獸成群。

那時候,這裏的水草肥美,叢林密布,動物在草地上撒歡,百鳥於林間鳴唱。

成吉思汗出征西夏,行軍至此,見綠草萋萋,花鹿出沒,心曠神怡,不禁詩興大發:“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老翁享樂之邦。”

正得意之中,馬鞭從手中滑落,他拾起馬鞭,順手插在地上,對左右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裏吧。”

隨口講的話,不料卻成真言。第二年,成吉思汗就病逝於西夏朵兒蔑該城。當運送靈柩的大車緩緩地經過鄂爾多斯時,車輪突陷,任憑多少匹駿馬都無法拉動。這時,人們記起他說過的話,於是將他就地安葬了。

這個故事在鄂爾多斯草原廣為流傳,就連目不識丁的老嫗也能講得繪聲繪色,“一代天驕長眠地”。

但也有人說這裏埋葬的並非成吉思汗真身,隻是成吉思汗的氈包、身穿的衫子和一隻襪子,也就是所說的衣冠塚。

而他的真身葬在鄂嫩、克魯倫、土拉三水發源地的肯特山,因為在那裏,成吉思汗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

有關成吉思汗的葬地,學術界曆來紛爭不止,然而無論哪種說法,都不難讓人想象鄂爾多斯草原昔日的風韻,也都體現了成吉思汗本人最後的遺願:死後不發喪,勿令敵知。

當時西夏尚未征服,秘不發喪是出於戰略之需,那時候,人們剖開一棵大樹,中間掏空,放入成吉思汗的遺體,外匝三道金箍,深埋地下,不起墳壟,不豎墓碑,而是以千萬匹馬將埋葬的地方踏成平地,令千餘騎兵日夜巡視,待來年春草既生,“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方移帳散去。

後來,蒙古人以同樣的方式安葬了蒙古汗國至元朝的曆代汗王和皇帝,這也是元朝帝王陵寢迄今無一可考的原由。

啊!那你說,咱們去的那地下墓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墓穴啊?我驚訝道。

放心吧!我們進的墨爾多神山絕對是成吉思汗墓的葬身地,隻是我們竟然被守墓人發現了,還被帶回了內蒙古,也不知道我們昏迷了幾天幾夜了,接下來,就得看他們怎麼處置咱們了?碧哥唉聲歎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