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國民(3 / 3)

好作畫!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則是困難重重。

義務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大明王朝要國富民強,走上世界之巔,義務教育的普及必不可少。隻有強大的義務教育基礎,才能構建更加牢固的高等教育平台,培養出強大自信的國民,以大明上億的國民,強盛指日可待。

高等教育,在中國,隻能是普及教育,而不能成為精英教育,中國人幾千年樸素的哲學觀,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推行精英教育,社會的分級會更加明顯,民族的動蕩和不安也在所難免。

義務教育的弊端,便是成本太高,尤其對王泰而言,占到了衛所收入的一半以上。不過,既然王泰不反對,下麵的官員和將領,也是順水推舟。

衛所下的儒學提舉司成立,雖然驚世駭俗,卻也是理所當然。

雖然掛名儒學提舉司,但儒學所占比例大大減少,自然科學大大增加。

明朝建立,科舉製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曆代。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取士”定型於明朝,也形成了一股龐大的讀書人群,“東林黨”就是一例。明朝政府試圖通過“八股取士”,將天下知識分子的思想集於一統,維護統治。簡單的說就是讀書人全部教材,用朱熹注解的《四書》、《五經》,考試出題全部在此範圍內,根據題目,在限定文章格式的情況下,大家看誰的文章分高,誰分高誰做官。

八股文章必須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製。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八股文真正的弊端不在於”八股“,”八股“隻算是一種寫文章的格式,它真正的弊端在於限定了士子們的學習教材。士子們隻能讀四書五經,而且還隻能用朱熹注解版本,固步自封,無法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

八股文命題都需要出自四書五經,而且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程朱理學的觀點為依據,並模仿古人語氣“代聖人立言”,考生不能闡述自己的觀點,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科舉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另外,八股取才很大的問題就是取出來的人才大多都是教條主義,因為大家都學的同一版本教材,以教材至上,教材之外不會考,自然也不會學,所以造成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

不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於為選拔少量的不知良莠的文官,卻誘使千千萬萬的士子每天鑽研這種複雜的考試文體。八股文章既與政事無關,也不是一種文學創作。它雖對文學的發展有間接的作用,也確實選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內容空洞,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耗費了無數士子的心血和光陰。

而在王泰的理念中,自然不需要這樣的國家“人才”!

他需要的是通曉自然科學,學貫中西的實才,用科技來推到曆史的進步。

而今天學堂裏的這些年輕一代新國民,就是他的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