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國民(2 / 3)

事務,而非教會和地方事務。

“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辦亡國。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

這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留給後世的名言。

“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要在教育與科學的世界中取得領先地位。”

這是普魯士的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將軍所說。

19世紀初,德國國家主義之父費希特在法國占領軍的嚴密監視下,發表了一係列告德國民眾的演講,大談國家以普及教育為第一要義的重要性。他把對德意誌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國民教育製度上,他暢想到:

“從現在起到二十五年後,社會上就不會再有窮苦無依的人,也不會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國家也無須再支出大量經費去建立獨立的軍隊;因為所有人民都是為保衛祖國而生,為保衛祖國而學;國家有了這樣的人民武裝力量,必將無敵於世界!”

這便是德意誌的精髓:隻有非同一般的國民,才是德意誌強大的根本。

而這樣強大的國民,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長期以往的教育結果。

普魯士時期,為確保義務教育的有效實行,腓特烈?威廉一世父子接連頒布多條法規,但效果差強人意,而經濟貧困則是首因。父母不願讓孩子去上6至8年的小學,白白把勞動力送走。很多入學的孩子也隻是在農閑時到校學習。學校規章中關於上課時間的規定都無法真正實行,遑論按規章去征收缺課罰金。

自王泰在河南創立義務教育一開始,他就麵臨嚴重的師資質量和數量問題,嚴重缺乏有學識、受過教育的教師。沒有受過嚴格的師範訓練的教師們,或者是那些飽讀四書五經的儒士們,他們中大多數人,並不是王泰心目中的合格教師。

“關中學堂”和“中原學堂”的師資培訓機構的相繼成立,使得師資力量的奇缺,漸漸得到了解決。一批批新的教師走入河南的各所學堂。也幸好在自然科學方麵,有大量的葡萄牙傳教士授業解惑,才能解決目前的師資力量培訓問題。

這也讓王泰莫名地振奮,持續的努力,也讓學堂的問題一一迎刃而解,走上了正軌。

對於河南,尤其是衛所下墾殖的百姓,對於義務教育,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全民義務教育,義務性和強製性並存。至於河南義務教育是不是合乎大明祖製,似乎並沒有人擔心。

主政河南的幾年間,王泰幾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方,他曾深入到偏遠山村,兒童輟學率的嚴重現實,讓他時常憂慮萬分。

河南的百姓,無論是原住民還是遷來的流民,民生凋敝,嗷嗷待哺,吃都吃不飽,那還顧得上讀書?

在王泰治下,隨著興修水利、挖井屯田,隨著番薯的引入,衛所治下的百姓,基本上脫離了溫飽問題,民眾雖然還處於貧困之下,但百廢待興,希望叢生。

基於河南的現實,王泰不再是一省巡撫,並沒不能插手布政司治下,可他依然在河南地麵上,有足夠的影響力。

教育是一國之本,開啟民智則是重中之重,王泰不想再等,他必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到學堂裏麵來,誰要是敢跟他作對,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用強權對抗抵製。

一張白紙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