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傳教士(2 / 3)

秉承先賢利瑪竇所提倡的利用自然科學來為傳教事業“開道”,必須與朝廷官員,尤其是大明皇帝建立親密私人關係,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就像這王泰,雖然隻是一個地方上的鄉兵練總,也不影響他來協助其鑄造火器,借以傳教。

借助他在中國傳教的經曆,魯昭知道,在學識淵博的高層官員之中,傳教比較容易,但在文化程度低,思想相對封閉的底層百姓當中,則是步履艱難。

借助王泰是一種思路,誰讓他這個大善人養活了如此多的流民。而這些流民,都是他天主教的潛在信徒。

此外,他還有一個任務,遵循中國天主教會會長陽瑪諾的叮囑,他要將王泰這位大明最優秀的“大科學家”,發展入教。

“神父,傳教之事,在下會盡力而為。”

看著對麵學問淵博的傳教士,莫名地,王泰想起了渭水岸邊那些蓬頭垢麵、光著屁股玩耍的流民孩子,心裏立刻生成了一種念頭。

“神父,除了幫助在下鑄造火器之外,在下還想求神父擔任教師一職,向中國的孩子們傳授泰西的自然科學知識。”

王泰話音剛落,魯昭心裏一驚,手裏的茶杯差點掉到地上。

“你是說,要讓我擔……任中國孩……子的老……師?”

相對於普通民間的百姓,能向年幼的孩子們傳教,這樣的誘惑自然要大得多。

“神父,絕無虛言。”

王泰點了點頭,笑道:“在下可以幫助你在鹹陽建立一所教會學校,以幫助你教課。除此之外,還提供相應的資金,以便你購進圖書,及招聘其他教師等事。”

王泰倒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據可依。

曆史上,這些來明朝,到東方傳教的傳教士們,個個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家,放在後世,那都是世界知名學者,科學界的名人。

17世紀,西方自然科學已經趨向於實驗論,湧現出了伽利略、牛頓這樣的大家,向著近代自然科學發展。而東方雖在積極探索,李時珍、宋應星等也是同時代的大家,但和西方相比,東方世界專注於感性和經驗成果,已是遜色不少。

是否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這正是傳統科學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區別。隨著明清鼎革,這種希望的火花,徹底被淹沒了。

泰西傳教士湯若望為謀取天主教在大明各省的合法地位,奏請崇禎皇帝賜“欽褒天學”四字,製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懸掛,此事已經得到皇帝親肯。

皇帝親書,傳教已是合法之事,王泰又何樂而不為,反而,他更願意雇用這些傳教士,開啟民智,讓中華文明繼續。

魯昭不可思議地看著王泰,說話也變得結結巴巴。

“王……泰,學校有……多大,招收多……少學生?”

“初期的學校會有二三十畝地、一萬五千平方米左右,學生嗎,最少也有上千人。”

“上……千人!”

魯昭額頭汗水密布,心頭嘭嘭直跳。

建立教會學校,招收學生,這可是開創了傳教士在中國的先河。這樣的豐功偉績,一旦傳回歐洲,他可不就是萬人敬仰那樣簡單,在神教中的地位,隻怕會不可估量。

在東方大國傳教授業,想想以後的宏光偉業,不由得他浮想聯翩,熱血沸騰。

原以為王徵給他的隻不過是件尋常的苦差事,誰知竟然有如此的際遇。

“這……需要我計算一下,需要多少教師。我需要寫一封信給陽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