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季老心語:書香滿溢大智慧2(1 / 2)

2於浩大心界,感瑰麗人生

我在20世紀生活了80多年了,再有7年,這一世紀就要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世紀。我心裏這一麵鏡子當然也是富於變化的、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見了陽光大道,也照見了獨木小橋:它既照見了山重水複,也照見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證我這一麵心境絕對通明,但它確實絕對可靠的。

一個人經曆怎樣的事,作出怎樣的成績才算擁有高質量的生活和非凡的生命價值呢?金錢可以獲得物質上的豐盈,榮譽帶來是精神上的充實與飽滿,但這些仍然無法與一樣東西相提並論,那便是時間。在時間麵前,渺小可以變得偉大,脆弱能夠變得堅強。讓這些發生的唯一原因是:你在經曆時間,時間也在經曆你。你會在綿延不盡的歲月裏經曆不同的人,經受不同的事,遇到挫折和坎坷,原本狹隘自私的心境也會在時光的磨礪中,漸漸豁達、從容、開闊,生命也就會在這一過程中收獲福祉,體現價值。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心胸逐漸開闊,人生才會更加充實和厚重。很多時候,大師就是這樣修煉成的,季老就是如此。

季老在一篇名為《我的心是一麵鏡子》的文章中說,他的生命經曆了兩個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他生於辛亥革命爆發的那年,那時的季老,家境極其貧窮,與當時山東農村裏的任何一個貧苦孩子沒有差別。如果他一直待在農村,以後的日子或許也是種地、結婚、生娃,心境和世界永遠會被束縛在貧瘠的農村裏。但季老的嬸母在之後的不久將他帶到濟南,讓他接受教育,滋養身心,他的眼界隨之開闊,見識逐漸增長,人生之路也慢慢拓展。年紀尚幼的季老,也逐漸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後,他遠赴北大、清華求學,完成國內的學業後,季老繼續到國外延續自己的求學之路。在那裏,他與最具才華和高尚道德的大師接觸,談人生,談理想。他學到的不僅僅是書麵的知識,更多的是關於人生,關於未來的構建。

回顧季老的過往,從最初的貧窮、狹隘到後來的豁達、仁義,表麵的改變反映的是內心和世界觀的延展。一個人隻有走出狹小、閉塞的空間,走入大境界,人生才能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才能看到更美麗的風景,創造更高的價值,生命也才會更加精彩。

生活在繁華都市中的人,每天都為了生計而奔忙,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物欲迷住了眼睛。在他們的眼裏隻有來往的車流、上司和周圍人群的嘴臉、各式各樣的樓層,有點時間休息時,也隻是對著電視或者電腦。他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周圍的綠色植物、天空中不斷遊走的流雲、夜晚燦爛的星光和月色,他們的心僅僅局限於都市中的那一個個小小的片段。在這種狹窄的心靈空間生活久了,怎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感受呢?怎能不心生疾病呢?所以,要想使自己達到一個大境界,必須把自己的心域拉到無限遠,無限浩大。

《莊子》中《秋水》一章曾有這樣的描述:“井裏的青蛙,不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製;夏天的蟲子,不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製;鄉曲之土,不能跟它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

“天下的水,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入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幹旱都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裏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裏秉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裏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