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信任,是用來沉澱的,而不是用來挑戰的(1)(3 / 3)

別讓“看不見的牆”將你自己包圍,讓所有人都不能靠近你。真正的考驗來臨時,你自然會知道誰是知交,誰是過客,為什麼有人願意視你為知交?因為你的魅力,你曾經的幫助,更因為你在生活中付出的真誠與寬容,讓他們對你產生信任,且不願辜負你的信任。

03.知交,不能在千裏之外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拒絕他人好意的經驗,我們認為人情債是一種負累,我們有的時候斤斤計較得到失去,並不是為了讓自己“不虧”,隻是不想欠人太多。這種行為本身,仍然是對他人的一種“防備”,一種有限度的真誠,一種沒有太多根基的信任。正因如此,我們常常沒有安全感,常常覺得世界上能稱得上知己的人,太少也太難得。

貝貝從美國回來,十年的時間,她沒有踏過故鄉的土地,想念之情已經溢出心間。這次回家,她最想見的除了父母,就是小學時的幾個好朋友。她想起從前那段無憂無慮的歲月,恨不得馬上見到那些朋友。

可是,再見的情況卻和她想象的很不一樣。在她的邀請下,朋友們都來了,可她卻覺得說不出的陌生。經常和她一起淘氣的玩伴有當了媽媽的,懷裏抱著一歲多的孩子,眼睛裏隻有孩子是不是冷著了熱著了;有的剛剛考上博士,眼神有些清高;有的當了幾年公務員,滿臉的不得意;有的做買賣發了財,說話忍不住一股炫耀勁……越和他們聊天,貝貝心中失落的感覺就越嚴重。

聚會散場後,貝貝對爸爸說了自己的感覺,爸爸說:“這些年你是不是根本沒聯係過他們?”貝貝說:“對啊,我太忙了,很少聯係他們。”爸爸說:“所以他們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不知道,他們也找不到你,你們哪裏還能有什麼熟悉感?”

“可是不是有那種分開幾十年,見了麵還和以前一樣的朋友?”貝貝著急地說。

“不對,那隻是因為你們有共同的回憶。”爸爸說:“如果你和他深談下去,就會發現對方早就變成了陌生人。比如,你說你有一個朋友已經當了媽媽,她結婚的對象你知道嗎?她懷孕的過程你知道嗎?她生產的喜悅你分享過嗎?你什麼都沒做過,隻看到一個人由你的玩伴變成了一個母親。但是,如果你一直和她保持聯絡,就會知道這些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你們才會不論什麼時候見麵,都和以前一樣。”

貝貝很想說點什麼反駁父親,卻發現她根本無法反駁。經過數天的接觸,她也發現自己很難修補與舊日朋友的關係。現在,她又要去她工作的城市,她決定,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常常聯係”的人,這才是一個朋友的本分……

距離從來都不是美的前提。“距離產生美”需要在“距離”之前加一個定語,就是“適當的”,不然就會產生“距離有了,美沒了”這種局麵。我們渴望別人的信任,也渴望身邊有值得信任的人,卻很少去想想:信任究竟從何而來?

關於信任,很多人存在一種幻想,認為它就是一種感覺,有時候我們會對陌生人沒來由的信任,因為對方長著一張忠厚的臉,或者說了一句貼心的話,或者對方的好名聲。但是,陌生人間的信任終究是有限的,能讓我們依靠最多的,終究是親友間的信任與支持。親情是斬不斷的血脈連成的,朋友之間,卻沒有這層保證,更需要你多多留意。

不要把信任當做一種概念上的東西,它是一種切實的情感,需要現實的土壤,也需要你細心栽培,人與人哪有沒來由的信任?都是一幫我一把,我幫你一下,在互相扶持中了解了彼此,承認了彼此,願意與對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在任何時候對方都不會不顧自己。這種踏實的感覺,才是真正的信任,這是歲月的累積,也是情誼的累積,隻有累積到一定程度,它才能結實得沒有縫隙,讓你的懷疑無從產生。

信任一旦開始沉澱,有時候可以是一輩子的事,但是,不要以為把它放在那裏它就會生長,你需要經常為這份信任增加一些東西,這就是對對方的了解與關心,你應該知道對方的想法,對方在做什麼,即使你們的聯係並不多,也要讓他在需要人傾訴的時候想到你,而否則,信任怎麼能生長?信任,需要用心,再用心。

當你想信任一個人,當你想被一個人信任,記住,不要將對方放在千裏之外不聞不問,他需要你的關心,你需要他的支持,即使你們有距離,也應該讓心靈像從前一樣貼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04.真相不在他人的口舌上,而在你的眼睛裏

成年之後,我們不再被動地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等待,而會主動拓展人脈,這個時候我們首先會通過別人來了解想要認識的人,道聽途說,是我們了解陌生人的最主要的方式。但我們也發現,別人說冷漠的人,常常有顆火熱的心;別人說傲慢的人,實際上有點自卑;別人說熱情的人,有時十分虛偽……我們要花很長的時間扭轉最初的觀念,才能真的認識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