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3 / 3)

四年己未四十九歲

涿州重修蜀先生廟碑承安二年夏四月裏民始議增葺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於庭筠將以刻諸石

同上碑前題雲前鄭州防禦判官王庭筠撰書篆末題曰承安四年四月

按此碑書於承安四年四月時先生丁艱家居故稱前鄭州防禦判官

元氏墓碑四年起複應奉翰林文字

金史本傳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

中州集未幾複應奉

按是年先生服未闋故稱起複又其奉職應在是年四月之後

五年庚申五十歲

香林館記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張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書抵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賢太師南陽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國公之弟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張汝方以漏泄廷議削官兩階據是記則又於四年二月出守沂州先生嚐與汝方品第秘府法書名畫茲複承命而撰是記

泰和元年辛酉五十一歲

元氏墓碑泰和元年複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製賦詩至三十餘首

中州集稍遷修撰

金史本傳泰和元年複為修撰扈從秋山應製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

宋濂題王庭筠秋山應製詩稿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曆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

山西通誌金石誌主事麻秉彝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

按秉彝為詩人麻革之祖父

二年壬戌五十二歲

元氏墓碑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實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務郎緋衣銀魚

中州集卒官年四十七

金史本傳明年卒年四十有七

按中州集及墓碑同為元氏一人之作而於先生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於宋理宗淳佑九年己酉張德輝後序所謂己酉秋始鋟木以傳是也先生墓碑則撰於理宗寶佑元年癸醜 【即元憲宗三年】 碑中所謂癸醜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蓋據所聞書之故謂年四十有七墓碑則據其子萬慶麵請書之故謂春秋五十有二一則有撰述先後之分一則有傳聞麵詢之異自以得於其子及撰述在後者為得實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鋟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後遽從中州集而書之故以其卒年為四十有七不可從也或謂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語若先生卒年為四十七則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與弱冠語合以此致疑則又不然墓碑稱先生季女幼在室又謂萬慶為言先公之歿四十餘年矣考先生卒於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醜撰碑之歲適為五十二年其季女年將六十安得謂幼四十餘年之語亦有未審蓋先生於撰文時推算未密而為此約略之辭或據其家行狀敘入未及改訂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係棊大不容舛誤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餘於先生卒年從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

元氏墓碑泰和壬戌冬內翰王公卒於京帥 【帥:師】 道陵雅知公家無餘財將無以為葬也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秘閣未幾以禦製詩賜其家其引雲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複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雲亡玉堂東觀無複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而其詩有天材超邁無愧琬琰之句 【中州集及金史本傳略同】

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倅是記作於大定二十一年則先生父遵古之官太子司經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時章宗之父顯宗允恭尚未卒而遵古方為其東宮詹事院官屬也金史章宗本紀大定十八年以司經徐孝美等侍讀是時章宗以世宗之冡孫居於東宮司經為之授讀必有遵古在內且章宗本紀又有遵古常侍講讀之語並因其年老而為之內調相視至厚尤為確證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

中州集路鐸王子端挽辭一首

同上李純甫哭黃華詩一首

元氏墓碑馮內翰挽章雲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人以為實錄雲

續夷堅誌王勉道挽詩有幽花絕筆更傷神之句

元氏墓碑夫人張氏亦太師女孫子男三人萬安萬孫萬吉皆早卒女三人長曰從淨幼為女官公歿後以能詩召見特加敬異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無子以弟庭掞之次子萬慶為之後以蔭補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畫能世其家孫某曾孫某尚幼

中州集子萬慶字禧伯詩筆字畫俱有父風仕為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猶子明伯幼歲學詩膂力絕人死於鄭州年未四十也

金史本傳子曼慶亦能詩並書仕至行省左右司郎中自號澹遊雲

按先生夫人及三子之卒及以萬慶為嗣皆在何年為諸書所不詳姑係於此以殿篇末

世係 【附】

熊嶽王氏

望出太原遼天慶中占藉 【藉:籍】 熊嶽

遠祖烈 【即三十二代祖】 十九代祖文林 十二代祖樂德 九代祖繼遠

七代祖鹹飭 高祖 【五代】 叔寧 曾祖永壽 祖政

伯父遵仁 兄  庭玉 明伯 顯卿

仲父遵義 次兄 庭堅

父遵古

母張氏 黃華山主庭筠妻張氏 萬安

萬孫

萬吉

從淨 【女】

琳秀 【女】

季女

弟  庭掞 萬慶

金毓黻曰往餘輯黃華先生遺事誤從金史以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之語置於章宗明昌元年不知此時先生山居已十年矣設使元年山居三年應召入京將何以讎於十年之語耶中州集載丙申春被責南歸至中山詩先生於大定十六年丙申登第旋授官外任未聞是年春有被責之事迨經詳考始知為承安元年丙辰之誤被責之語指趙秉文相攀一事言也又如汾州府學有先生遊黃華山詩石刻修誌者因謂先生省親至汾時所書不知王元仲官汾陽時先生年止二十三且在居山之前八年其身未曆黃華何從而書此詩凡此皆非取先生畢生事跡分年臚舉不易得其端緒此年譜之所由作也此譜之作頗病疏略窮搜冥討所得僅此異日讀書稍多補闕拾遺有進於是固所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