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3)

年譜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先生生

按先生卒於章宗泰和二年元氏墓碑與金史本傳皆同惟墓碑作卒年五十有二中州集金史本傳皆作年四十七茲從墓碑則先生之生應在是年

四年壬申二歲

元氏墓碑生未朞視書識十七字 【金史本傳同】

貞元元年癸酉三歲

二年甲戌四歲

三年乙亥五歲

正隆元年丙子六歲

元氏墓碑六歲同父兄誦書能通大義

二年丁醜七歲

元氏墓碑七歲學詩 【金史本傳同】

按據元遺山內翰馮公神道碑銘馮璧生於是年璧先生友也

三年戊寅八歲

四年己卯九歲

案據元氏閑閑公墓誌趙秉文生於是年

五年庚辰十歲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進士 【元氏墓碑同】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十一歲

元氏墓碑十一歲賦全題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餘言涿郡王公翛然風岸孤峻少所許可一見公以國士許之金史本傳稍長涿郡王翛一見期以國士

二年壬午十二歲

三年癸未十三歲

元氏墓碑公太師南陽郡王張公浩之外孫也

中州集張汝霖小傳王子端內翰太師之外孫

按金史張浩傳張公卒於是年

四年甲申十四歲

五年乙酉十五歲

六年丙戌十六歲

七年丁亥十七歲

八年戊子十八歲

九年己醜十九歲

十年庚寅二十歲

十一年辛卯二十一歲

十二年壬辰二十二歲

十三年癸巳二十三歲

寰宇訪碑錄昌寧公廟記王遵古撰正書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陽汾州府誌台駘廟在府城東南三裏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觀察判官王遵古碑銘

同上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庭筠省親至此有行書詩石四片

同上黃華亭在汾州儒學池畔西貯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書詩庭筠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

中州樂府大江東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按先生父遵古撰昌寧公廟記於大定十三年癸巳則正為官於汾州之時先生是年二十三歲或隨父任而往或自家來省親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黃華山詩之作尚在其後不容於此時預書蓋其後州人求得先生之墨跡而刻之耳

十四年甲午二十四歲

按據元遺山內翰王公墓表王若虛生於是年若虛曾作詩譏公小視白樂天者也

十五年乙未二十五歲

十六年丙申二十六歲

元氐墓碑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釋褐承事郎恩州軍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風流照映一時

金史本傳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

按三書皆謂先生於大定十六年登科當無舛誤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則與年二十六歲不合此葢遺山推算未密而為約略之辭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十七年丁酉二十七歲

元氏墓碑臨政即有能官之譽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者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與公治其獄公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 【金史本傳略同】

按此先生在恩州軍事判官任內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敘次第係於是年

十八年戊戌二十八歲

元氏墓碑再調館陶主簿 【金史本傳同】

按先生之調館陶主薄 【薄:簿】 未詳何年茲依墓碑及金史敘述次第係於是年

十九年己亥二十九歲

二十年庚子三十歲

元氏墓碑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風采謂當一日九遷乃今碌碌常選殊不自聊秩甫滿單車徑去卜居隆慮

按金史本傳禦史台言庭筠在館陶嚐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此先生去職之由也元碑謂秩甫滿單車徑去為賢者諱例應如是

又按元碑謂先生前後山居十年明昌元年再出據此推算則先生之去官入山當在是年

又按卜居隆慮指山而言金史地理誌彰德府屬縣林慮即隆慮山之所在也

二十一年辛醜三十一歲

博州廟學碑陰記末署曰熊嶽王遵古記大定辛醜季夏晦男庭筠書

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猝 【猝:倅】 兼提舉廟學公名遵古字符仲好學守道天下目為遼東夫子末署曰庭筠書

按東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讚 【已貝 【貝:見】 卷六】 蓋先生之父時官同知博州防禦使事故以州猝 【猝:倅】 稱之先生或於是年夏至州省親承父命而書此碑金石萃編謂先生時為恩州判官殊誤

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買田隆慮借二寺 【按即慈明覺仁二寺】 為棲息之地自公來居以黃華山主自號

中州集平生愛天平黃華山水居相下十年自號黃華山主

金史本傳先生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

按金史以先生卜居彰德事係於明昌元年召試館職之後此或被罷之後仍返故山非於是年始卜居於此也元碑及中州集敘述甚明茲從之

元乃賢河朔訪古記金熊嶽王公庭筠隱居黃華穀中所居曰讀書岩

按讀書岩在山中慈明寺一稱黃華上寺

又按先生撰遊黃華山詩應近於此時惟不能詳其為何年耳

二十二年壬寅三十二歲

寰宇訪碑錄超化寺題舍利塔詩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書山東長清

按山東通誌曆城府誌皆不載此詩刻惟續通誌金石略載之注雲承安二年密縣豈訪碑錄有誤記耶詩已見中州集題曰舍利塔是也

二十三年癸卯三十三歲

二十四年甲辰三十四歲

二十五年乙巳三十五歲

二十六年丙午三十六歲

元牘記金王庭筠行書太原重修儒學記筆勢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誌太原府儒學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顏宗憲修大定丙午亞尹張子衍漕貳楊柏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