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立千峰畫不如天公自有範寬圖閭山要著黃華老千尺珠簾得似無 【前輩閭山詩有向使早逢周處士子端應不號黃華之句處士指周先生德卿】
團團石甕琢青瑤仰麵看雲覺動搖誰著天瓢灑飛雨半空翻轉玉龍腰
萬古飛流瀉不供枉教噴薄困魚龍謫仙剩有銀河句不道香爐更一峰
大漢何因有蚌胎無窮冰雹落懸厓隻愁駝背模餬錦翻倒龍宮複此來
落峽飛流散不收湍聲洶洶動高秋也應嫌被紅塵浣才近山門便洑流
乞得三泉住不成風沙鞍馬負平生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黃華識姓名 【同上十三】
·墨竹扇頭
前人
嫩香新粉玉交加小筆風流自一家隻欠雪溪王處士醉來肝肺出枯槎 【同上】
·跋國朝名公書
前人
黃華書如東晉名流往往以風流自命如封胡羯末猶有蘊藉可觀 【同上四十】
·和黃華老人題獻陵吳氏成趣園詩
【元】 耶律楚材
雪溪詞翰輝星鬥紙蠹塵蒙詩一首湛然揮墨試續貂囁嚅使人難出口丁年彭澤解官去遨遊三徑真三友悠然把菊見南山暢飲東籬醉重九獻陵吳氏治荒園成趣為名良可取養高不肯事王侯閑臥林泉了衰朽今年扈從過秦川可憐尚有蕭條柳歸計甘輸吳子先麗詞已後黃華手知音誰聽斷弦琴臨風痛想紗巾酒嗟乎世路聲利人不知曾憶淵明否 【湛然居士集一】
·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 【十首】
前人
黃華和同年九日詩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韻予愛而繼之前敘思歸之心後述參玄之誌所謂倒食甘蔗者也
秋香真可人不為無人改自慚寒昔盟東籬子空待我獨搖酒巵不得寒英采臨風望故園參商二十載
西風殘日秋有客嗟幽獨偶爾得香醪淒然憶霜菊世態屢遷變人生多反複十年一夢中猶未黃粱熟
無花複無蝶不似今秋窮黃花歲歲別九日年年同我居北海南子在西山東公餘會何日一醉閑愁空
當年別吾山曾與黃華期富貴非予誌卜築臨東籬今也違初心知我者其誰掛冠猶未遂寄此相思詩
無意戀三公有心辭駟馬洛陽失金穀閭山有別野芳酒瀉盈樽秋香折盈把沈醉臥西風不讓梨花下
汨沒紅塵中辜負黃華秋林泉與朝市試問孰為優胡然久沈首令我心悠悠酷思山水樂夢寐空神遊
歲月不我與彈指及衰年平生諳萬事抵死參重玄因緣不可滯慎毋法自然兩邊都不立別有壺中天
無知豈真知無見非真見遮照玄縱橫機關千萬變虎口幾橫身臨敵經百戰三折為良醫一交學一便
五流分洞下一派起湖南春水無心碧秋山著意嵐林濟真顛漢曹山放酒酣許多閑伎倆子細好生參
水外猶逢水山前更有山元知非內外更不在中間測海纔盈掬窺天見一斑樞機漫竭世一筆請君刪 【同上九】
·跋黃華墨跡
【元】 王惲
予觀公書多矣曰黃華山主者蓋公中年筆也其格調步趨要本二王氣韻蕭散得元章之勝勁厲初不逮之然如王謝子弟以生長見聞猶足以超人羣也殷溪雲 【秋澗大全集七十一】
·題黃華與李彥明太守一十三帖彥明係公同年友也
前人
此數帖蓋公官翰林時書也至有饑寒之厄近在旦夕又雲收拾扈從秋山貧家至甚不易令人披讀可勝歎惋當明昌向文之世公以文彩風流照映一時其窘迫乃爾豈官散祿薄未為道陵所知不然貧乃士之常事造物者庸玉汝於成耶至於文翰之妙如荊金和璞自有定價不待稱而後重也 【同上】
·跋黃華題郭壽卿雙溪圖
前人
雙溪餘家山物也今觀公此作所謂詩中有畫畫未必能得真矣 【同上】
·跋黃華煙江歸艇圖
前人
先生當明昌間以文彩風流照映玉堂今觀此畫所謂金鑣野鹿誌在長林豐草也 【同上七十二】
·跋黃華老人二詩後
前人
觀公手跡多矣此幅恐是早年所作然澗鬆出土已有淩雲之氣識者自當知之 【同上】
·跋黃華書法
前人
昔黃華老仙方書翰得名求之者眾日不暇給張丹華家僮善於刻鵠公時命代書至真贗莫辨此又張奴之重胎者也 【同上】
·黃華墨竹
【元】 姚燧
湖州再變到黃華兩竹離披自一家萬斛顛風掣旗腳軍民吹屈最高牙 【牧庵集三十四】
·題黃華帖
【元】 袁桷
米襄陽學段季展得其刷掠奮迅故作大字悉祖之考諸右軍筆陣實未有是體蕭齋丈二蓋其鼻祖季展之變由是始沈傳師實為雲仍米良有所本矣黃華老人百一帖評品悉祖寶章故其大字超軼抗衡桷舊閱金帝實錄老人為修撰時坐擅議朝政受杖噫使在慶曆元佑寧有是耶至治三年二月史官袁桷書 【清容居士集四十六】
·題王黃華墨竹
【元】 袁桷
黃華老人祖襄陽筆墨至於平世不遇卒至窮困流離時使之然使生元佑盛時實不在米老下文丹淵用墨意在筆前觀此卷豈在彭城下耶德常評古精詣遂取其評以書 【同上四十七】
·題王黃華詩稿
【明】 宋濂
予在江乘偶見黃華山主王庭筠子端詩槁三首一首絕句次彥高問疾韻二首七言律次許子靖題光華堂韻彥高當是翰林待製吳激乃王履道外孫米元章之壻也筆法遒勁得於婦翁為多子靖名安仁大定七年進士曆禮部員外郎出守高平後以汾陽節度使致仕此二公皆當時知名之士子靖登第蓋先子端九年而彥高與子端之父遵古遊尤號前輩今觀其勞問酬答所以敦忘年之契甚至此在二公固為盛德而子端文采蘊藉為一時之所景尚者於斯亦可概見矣子端熊嶽人官止翰林修撰字法初仿元章謫鄭州後氣象橫放自成一家予甚愛之故識其後持歸金華山中以示子孫之嗜書者或曰彥高與子端相去頗遠恐或別是一人餘亦未能深知之也 【宋學士全集十二又全金詩十六】
·題王庭筠秋山應製詩槁
前人
金源之製每歲以正月如春水九月幸秋山五日之間羣臣一進起居表其嚴慎如此之至者誌非在於田遊將欲修兵政而紓民賦也道陵如薊門至秋山河東王庭筠以翰林修撰扈從左右應製賦詩三十餘篇甚被獎眷蓋自大定以來累洽重熙文物聲名可擬漢唐故其一時君臣遇合天施地受雨露無際緣物引興浹於太和此乃金極盛之時奈何盛極忘治詒謀匪遠僅一再傳翠華遙遙南狩而秋山者則已委於沙塵烽火之區武元文烈諸孫雖欲求一乳兔而射之尚何可得耶觀庭筠之詩而感慨係之矣自當時言之孰不效上林羽獵以侈大榮觀而庭筠乃能以秋山不合圍為風則庭筠者亦良士也哉此卷庭筠所具之稿惟十四首而逸其大半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曆凡二十有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至若牡丹酴釄鬆影三詩則不知作於何時按庭筠以明昌三年供奉翰林五年八月遷修撰未幾謫鄭州防禦判官承安四年複起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改元又轉修撰明年遂亡壽甫四十七爾詩既題曰奉旨而作雖不能必於何年其決在禁林之日矣按春水秋山初無定處洪皓續鬆漠紀聞謂去國數百裏逐水草而居處也 【同上】
·金王庭筠書服胡麻賦
【明】 胡翰
右服胡麻賦蘇文忠公所作黃華山主王子端之所書也子端在金源事章宗為翰林修撰是時金有國已久士大夫舍幹戈從事翰墨之間如黨竹溪趙黃山諸人各擅所長以名家子端行草則取法黃山能變而之古者也餘往在燕都嚐於市上購得子端過蟠桃山和二兄詩二首詞翰皆非近人可比遭值戊戌兵燹之變散逸不存意猶惜之及來太末複於民家見此卷楮墨零落幸而存耳意欲售人而人不知其可貴獨餘寓目之頃如覩舊物然亦不複求之今乃歸於吾鄉人任氏卷後有元遺山題識以淵珠膏火之喻為不可曉蓋金人傳寫誤以珠在淵作在淵珠也獨未審膏火所喻昔朱子嚐取文忠此賦以續騷餘不複尚論子端書法氣韻似米南宮妙處不減晉人自明昌距今垂二百年當土宇分合之後寥寥不可多得矣雖有拱璧寧能過之 【佩文齋書畫譜七十八引胡仲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