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過要把問題照秩序排列出來,好幫助我們在研究時使用。當然,這個秩序是跟主題有關的,不過還是有一般的方向可循。第一個問題通常跟我們在研究的概念或現象的存在或特質有關。如果一位作者說這種現象的確存在,或這種概念有一種特質,那麼對於他的書我們就要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可能跟這個現象是如何被發現,或這個概念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有關。最後一部分的問題則是與回答前麵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有關。
我們不該期望所有的作者都用同一種方法來回答我們的問題。如果他們這麼做了,我們就又沒有問題要解決了。那個問題會被一致的意見解決了。正因為每個作者都不相同,因此我們要再麵對主題閱讀的下一個步驟。③本③作③品③由③思③兔③網③提③供③線③上③閱③讀③
主題閱讀步驟四:界定議題。如果一個問題很清楚,如果我們也確定各個作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答—不論讚成或反對—那麼這個議題就被定義出來了。這是介於用這種方法回答問題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種(可能是相反的)方法來回答問題的作者之間的議題。
如果檢驗過後,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隻有正反兩麵的意見,那麼這個問題算是簡單的問題。通常,對一個問題會有超過兩種以上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再根據作者的觀點來作分類。
當兩個作者對同一個問題有相當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卻完全相反或矛盾時,這才是一個真正有參與的議題。但是這樣的現象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經常發生。通常,答案之不同固然來自於各人對這個主題有不同的觀點,但也有很多情況是來自於對問題本身的認知不同。所以在做主題閱讀的讀者,要盡可能地確保議題是大家所共同參與的。有時候這會迫使他在列出問題的時候,小心不采取任何一位作者明白采用的方法。
我們要處理的問題,可能會出現很多種不同的議題,不過通常都可以分門別類。譬如像考慮到某種概念的特質的問題,就會出現一堆相關的議題。許多議題繞著一組相互關聯密切的問題打轉,就會形成這個主題的爭議。這樣的爭議可能很複雜,這時主題閱讀的讀者就要將所有爭議的前後關係整理清楚—盡管沒有任何作者做這件事。厘清爭議,同時將相關議題整理出來之後,我們便要進入主題閱讀的最後一個步驟。
主題閱讀步驟五:分析討論。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檢驗過作品,找出相關的章節,設定了一個不偏不倚的共識,適用於所有被檢視過的作者,再設定出一整套的問題,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說明中找到答案。然後就不同的答案界定並安排出議題。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前麵四個步驟與分析閱讀的前兩組規則是互相輝映的。這些規則應用在任何一本書中,都會要我們回答一個問題:這本書在說些什麼?是如何說明的?在主題閱讀中,對於與我們的問題相關的討論,我們也要回答類似的問題。在隻閱讀一本書的分析閱讀中,剩下還有兩個問題要回答:這是真實的嗎?這與我何幹?而在主題閱讀中,我們對於討論也要準備回答同樣的問題。
讓我們假設起頭的那個閱讀問題並不單純,是個幾世紀以來與許多思考者紛爭不已的長久問題,許多人家不同意,並且會繼續不同意的問題。在這個假設中,我們要認知的是,身為主題閱讀的讀者,我們的責任不隻是要自己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