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占有的欲望與慈善之間,分享著一種共同的傾向,那就是渴望某種非常抽象的東西。但是你對這個主題的研究很快又讓你發現:某些作者主張的愛是心靈的,而非肉欲的。這些作者認為愛是知性的行為,而非感性的行為。換句話說,知道某個人是值得仰慕的,總會引發渴望之心,不論是前麵所說的哪一種渴望都行。這類作者並不否認有這樣的渴望,但他們不承認那就是愛。

讓我們假設—事實上,我們認為可以做得到—在這麼多有關人類之愛的構想中,你能找出一些共通的意義。就算是這樣,你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再想想看,在人際之間,愛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其實是截然不同的。男女之間的愛在戀愛期間、結婚之後、二十多歲時、七十多歲時都相同嗎?一個女人對丈夫的愛與對孩子的愛相同嗎?當孩子長大時,母親對他們的愛就改變了嗎?一個兄弟對姊妹的愛,跟他對父親的愛是一樣的嗎?一個孩子長大之後,對父母的愛會改變嗎?男人對女人的愛—無論是妻子或其他的女人—跟他對朋友的愛是相同的嗎?他和不同朋友之間的關係—像是某人跟他一起打保齡球,某人是一起工作的夥伴,某人是知性的夥伴等—是否各有不同?“愛情”與“友情”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其中牽涉到的情緒(如果這是它們被命名的原因)不同,才有不同的名稱嗎?兩個不同年紀的人也能做朋友嗎?兩個在財富與知識水平上有明顯差距的人,也能做朋友嗎?女人之間真的有友誼嗎?兄弟姊妹,或哥哥弟弟、姊姊妹妹之間真的能成為朋友嗎?如果你向人借錢,或是借錢給人,你們之間的友誼能保持下去嗎?如果不能·,為什麼?一個男孩子能愛上自己的老師嗎?而這個老師是男是女,會不會造成什麼樣的差別?如果真的有像人一樣的機器人,人類會愛他們嗎?如果我們在火星或其他星球上發現了有智慧的生物,我們會愛他們嗎?我們會不會愛上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像是電影明星或總統?如果我們覺得恨某個人,那是否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現?

你隻不過讀了一小部分有關愛的論說性作品,這些問題就會浮現在你腦海中,其實還有更多其他的問題會出現。無論如何,我們已經說到重點了。在做主題閱讀時,會出現一種很矛盾的現象。雖然這個層次的閱讀被定義為就同一個主題,閱讀兩種以上的書,意思也是指在閱讀開始之前,這個主題就已經被確認了,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個主題也是跟著閱讀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來的。以愛這個例子來說,在你決定自己要讀些什麼之前,你可能已經讀了好幾百本相關的著作了。等你都讀完之後,你會發現有一半的書其實跟主題根本無關。

※ 在主題閱讀中,檢視閱讀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累積的。較高層次的閱讀中也包括了前麵的,或較低層次的閱讀。在主題閱讀中,我們就要說明這一點。

你可能還記得,在解說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的關係時,我們指出在檢視閱讀中的兩個步驟—第一個是瀏覽,第二個是粗淺地閱讀—也就是分析閱讀的前兩個步驟。瀏覽能幫助你準備做分析閱讀的第一個步驟:你能確定自己在讀的是什麼主題,能說明這是什麼樣的書,並擬出大綱架構。粗淺的閱讀對分析閱讀的第一步驟也有幫助。基本上這是進人第二步驟的準備動作。在第二個步驟中,你要能夠與作者達成共識,說明他的主旨,跟隨他的論述,才能夠詮釋整本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