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一種原則可能會引起困擾。哲學作品幾乎沒有不陳述一些作者認為不證自明的主旨。這種主旨都直接來自經驗,而不是由其他主旨證明而來。

要記住的是,我們前麵已經提過不隻一次,這些來自哲學本身的經驗,與科學家的特殊經驗不同,是人類共同的經驗。哲學家並沒有在實驗室中工作,也不做田野研究調查。因此要了解並測驗一位哲學家的主要原則,你用不著借重經由方法調查而獲得的特殊經驗,這種額外的助力。他訴求的是你自己的普通常識,以及對你自己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日常觀察。

換句話說,你在閱讀哲學書時要用的方法,就跟作者在寫作時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哲學家在麵對問題時,除了思考以外,什麼也不能做。讀者在麵對一本哲學書時,除了閱讀以外,什麼也不能做—那也就是說,要運用你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幫助。

這種存在於讀者與一本書之間的必要的孤獨,是我們在長篇大論討論分析閱讀時,一開始就想像到的。因此你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在敘述並說明閱讀的規則、認為這些規則用在哲學書上的時候,會比其他書來得更適用。

※ 厘清你的思緒⊿思⊿兔⊿網⊿

一本好的哲學理論的書,就像是好的科學論文,不會有滔滔雄辯或宣傳八股的文字。你用不著擔心作者的“人格”問題,也不必探究他的社會或經濟背景。不過,找一些周詳探討過這個問題的其他偉大的哲學家的作品來讀,對你來說會有很實際的幫助。在思想的曆史上,這些哲學家彼此之間已經進行了長久的對話。在你確認自己能明白其中任何一人在說些什麼之前,最好能仔細傾聽。

哲學家彼此意見往往不合這一點,不應該是你的困擾。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這些不同的意見一直存在,可能就指出一個沒有解決,或不能解決的大問題。知道真正的奧秘所在是件好事。第二,哲學家意見合不合其實並不重要,你的責任隻是要厘清自己的思路。就哲學家透過他們的作品而進行的長程對話,你一定要能判斷什麼成立,什麼不成立才行。如果你把一本哲學書讀懂了—意思是也讀懂了其他討論相同主題的書—你就可以有評論的立場了。

的確,哲學問題的最大特色就在每個人必須為自己回答這些間題。采用別人的觀點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隻是在逃避問題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實在,而且還要有理論根據。總之,這跟科學研究不同,你無法依據專家的證詞來回答。

原因是,哲學家所提出的問題,比其他任何人所提的問題都簡單而重要。孩子除外。

※ 關於神學的重點

神學有兩種類型,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與教義神學(dogmatic theoloev)。自然神學是哲學的一支,也是形而上學的最後一部分。譬如你提出一個問題,因果關係是否永無止境?每件事是否都有起因?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會陷入一種永無止境的循環當中。因此,你可能要設定某個不因任何事物而發生的原始起因的別稱。亞裏士多德稱這種沒有起因的原因是“不動的原動者”(unmoved mover)。你可以另外命名—甚至可以說那不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