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由哲學作品中找出中心思想的原則,我們能說的就是這些,因為我們不確定能否告訴你如何找到這樣的中心思想。有時候那需要花上許多年的時間,閱讀很多書,然後又重新閱讀過,才能找到。對一個思慮周詳的好讀者來說,這是一個理想的目標,畢竟,你要記得,如果你想要了解你的作者,這還是你必需要做的事。盡管要找出中心思想的原則很困難,但是我們仍然不主張你走捷徑,去閱讀一些關於哲學家生活或觀察點的書。你自己找到的原則,會比其他人的觀點還更有價值。

一旦你找到作者中心思想的原則後,你就會想要看作者怎能將這樣的概念在整本書中貫徹到底。遺憾的是,哲學家們,就算是最好的哲學家,通常也做不到這一點。愛默生說過,一貫性“是小智小慧的騙人伎倆"(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雖然我們也該記住這個非常輕鬆的說法,但也不該忘了,哲學家前後不一致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哲學家前後說法不一,你就要判斷他所說的兩個想法中哪一個才是真的—他在前麵說的原則,還是最後沒有從原則中導引出來的結論?或許你會決定兩者都不可信。

閱讀哲學作品有些特點,這些特點和哲學與科學的差異有關。我們這裏所談的哲學隻是理論性作品,如形上學的論述或關於自然哲學的書。

哲學問題是要去解說事物的本質,而不像科學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質。哲學所詢問的不隻是現象之間的聯係,更要追尋潛藏在其中的最終原因與條件。要回答這些問題,隻有清楚的論述與分析,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

因此,讀者最要花力氣的就是作者的詞義與基本主旨。雖然哲學家跟科學家一樣,有一些專門的技術用語,但他們表達思想的詞句通常來自日常用語,隻是用在很特殊的意義上。讀者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如果他不能克服自己,總是想將一個熟悉的字看作一般意義的想法,最後他會讓整本書變成胡說八道又毫無意義。

哲學討論的基本詞義就像科學作品一樣,當然是抽象的。其實,任何具有共通性的知識,除了抽象的詞義外,無從表達。抽象並沒什麼特別難的。我們每天都在運用,也在各談話中運用這些抽象詞義。不過,似乎很多人都為“抽象”或“具體”的用詞而感到困擾。

每當你一般性地談到什麼事情,你就使用抽象的字眼。你經由感官察覺到的永遠是具體與個別的,而你腦中所想的永遠是抽象又普遍的。要了解一個“抽象的字眼”,就要掌握這個字眼所表達的概念。所謂你對某件事“有了概念”,也就是你對自己具體經驗到的某些事情的普遍性層麵有了了解。你不能看到,碰觸到,甚或想像到這裏所謂的普遍性層麵。如果你做得到,那麼感官與思想就毫無差別了。人們總想想像出是什麼概念在困擾他們,最後卻會對所有抽象的東西感到絕望。

在閱讀科學作品時,歸納性的論證是讀者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哲學作品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很注意哲學家的原則。這很可能是一些他希望你跟他一起接受的假設,也可能是一些他所謂的自明之理。假設的本身沒有問題。但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設,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設會如何導引下去。假裝相信一些其實你並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訓練。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見時,你就越不會誤判別人的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