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說康孟納的書特別重要,而懷特海或巴內特的書不重要。《宇宙和愛因斯坦博士》寫出來之後,像這樣一本為一般讀者所寫,研究原子的曆史的理論書,讓大家警覺到以剛發明不久的原子彈為主要代表、但不是全部代表的原子物理本質上的嚴重危機。因此,理論性的書一樣會帶來實際的結果。就算現代人不注意逐漸逼近的原子或核戰爭,閱讀這類書仍然有實際的需要。因為原子或核物理是我們這個年代最偉大的成就,為我們帶來許多美好的承諾,同樣也帶來許多重大危機。一個有知識、而且有心的讀者應該盡可能閱讀有關這方麵的書籍。
在懷特海的《數學人門》中,是另一個有點不同的重要訊息。數學是現代幾個重要的神秘事物之一。或許,也是最有指標性的一個,在我們社會中占有像古代宗教所占有的地位。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我們存活的這個年代,我們就該了解一下數學是什麼,數學家是如何運用數學,如何思考的。懷特海的作品雖然沒有深人討論這個議題,但對數學的原理卻有卓越的見解。如果這本書對你沒有其他的作用,至少也對細心的讀者顯示了數學家並不是魔術師,而是個普通的人。這樣的發現,對一個想要超越一時一地的思想與經驗,想要擴大自己領域的讀者來說尤其重要。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小孩常會問些偉大的問題:“為什麼會有人類?”、“貓為什麼會那樣做?”、“這世界最初名叫什麼?”、“上帝創造世界的理由是什麼?”這些話從孩子的口中冒出來,就算不是智慧,至少也是在尋找智慧。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哲學來自懷疑。那必然是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的疑問,隻是大多數人的疑惑也就止於孩提時代。
孩子是天生的發問者。並不是因為他提出的問題很多,而是那些問題的特質,使他與成人有所區別。成人並沒有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似乎是人類的天生特質,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在性質上有了轉化。他們想要知道事情是否如此,而非為什麼如此。但是孩子的問題並不限於百科全書中能解答的問題。
從托兒所到大學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使孩子的問題消失了?或是使孩子變成一個比較呆板的成人,對於事實的真相不再好奇?我們的頭腦不再被好問題所刺激,也就不能理解與欣賞最好的答案的價值。要知道答案其實很容易。但是要發展出不斷追根究底的心態,提出真正有深度的問題—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為什麼孩子天生就有的心態,我們卻要努力去發展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知是什麼原因,成人便失去了孩提時代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或許是因為學校教育使頭腦僵化了—死背的學習負荷是主因,盡管其中有大部分或許是必要的。另一個更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錯。就算有答案,我們也常告訴孩子說沒有答案,或是要他們不要再問問題了。碰到那些看來回答不了的問題時,我們覺得困窘,便想用這樣的方法掩蓋我們的不自在。所有這些都在打擊一個孩子的好奇心。他可能會以為問問題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人類的好問從來沒有被扼殺過,但卻很快地降格為大部分大學生所提的問題—他們就像接下來要變成的成人一樣,隻會問一些資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