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多用
日本東京有一家專賣小手帕的老商店,店主人叫小野村夫。這家店原來信譽很高,生意一直不錯。可是隨著商業的繁榮,超級市場的手帕品種多,花色新,老商店競爭不過,生意日趨清淡,眼看隻有關門大吉,村夫急得如坐針氈。一天,村夫坐在小店裏茫然地注視著過往行人,麵對著那些穿梭而過的旅遊者,忽然靈感湧來,他不禁忘乎所以地叫出聲來。老伴還以為他出了什麼事,隻聽他念念有詞地說:“導遊圖,印導遊圖。”“改行?”妻子驚訝地問。“不,不,手帕上可以印花、印鳥、印山、印水,為什麼不能印導遊圖呢?一物二用,經濟實惠,一定會有很多買主的。”老伴聽了,也連連稱是,於是他們向廠家訂製一批印有當地交通圖及有風景區導遊圖的手帕,並且廣為宣傳。這一招果然靈驗,手帕銷路大開,生意頓時十分興隆。
一般來講,如若改變原有產品的結構和功能,或增添附加值,或把兩種產品巧妙地結合起來,能使產品由一用變多用。產品的功能越多,越容易引人購買。比利時地毯廠廠商範德維格,正是利用這種方法,使他的地毯在國際上成為遙遙領先的佼佼者。
原來,在阿拉伯國家,虔誠的穆斯林教徒祈禱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定要跪拜於地毯上,並且麵向麥加城。根據這一特點,範德維格先生巧妙地將扁平的指南針嵌入專供祈禱用的地毯上。而這種指南針指的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始終指向麥加城。這樣,伊斯蘭教徒們隻要有這種地毯,不管走到哪裏,隻要把地毯一鋪,便可以準確地找到麥加城的方向。這種地毯在阿拉伯國家一上市,立刻成了搶手貨。
要善於開動腦筋,變一用為多用,是開發新產品,拓寬產品銷路的一條途徑。
點石成金
有創見性的“點子”往往會使你生財,無論這“點子”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故拿破侖·希爾提出:“創新即是財富。”
其實,創新機遇會自己找上門來,就看你能不能發現。
日本大阪的某豪富是全國十大財閥之一。然而當初他不過是個四處奔波的小商販。
有一天,他與他的傭人發生摩擦。傭人一氣之下將火爐中的灰拋入濁酒桶裏(德川末期日本酒都是混濁的,還沒有今天市麵上所賣的清酒),然後慌張地逃跑了。
第二天,他看酒時,驚訝不已地發現,桶底有一層沉澱物,上麵的酒竟異常清澈。嚐一口,味道相當不錯,真不可思議!後來他經過不懈地研究,認識到石灰有過濾濁酒的作用。
經過十幾年的鑽研,他製成了清酒,成為大富翁的開端,而他的傭人永遠不可能知道:是他給了主人致富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隻要你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就會發現身邊的機會很多。
住在紐約郊外的紮克,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公務員,他唯一的嗜好便是滑冰,別無其它。
紐約的近郊,冬天到處會結冰。冬天一到,他一有空就到那裏滑冰自娛,然而夏天就沒有辦法去室內冰場滑個痛快。
去室內冰場是需要錢的,一個紐約公務員收入有限,不便常去,但待在家裏也不是辦法,深感日子難受。
有一天,他百無聊賴時,一個靈感湧上來:“鞋子底麵安裝輪子,就可以代替冰鞋了。普通的路就可以當做冰場。”
幾個月之後,他跟人合作開了一家製造旱冰鞋的小工廠。他做夢也想不到,產品一問市,立即就成為世界性的商品。沒幾年工夫,他就賺進100多萬美元。
有了創新機會還不夠,還要有實力,實力就是要善於觀察,有對生活的衝動。但實力隻垂青於那些勤於思考的人。不然,有那麼多人刮胡子、用鉛筆,而發明安全刀片、帶橡皮頭鉛筆的卻隻有一個。
創新是求生的最佳方法
以機車稱霸世界的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創設者本田宗一郎曾說:“我並非消費者有需要後再製造產品,而是製造產品以創造消費需要。”
本田宗一郎創立“本田技研工業”在1948年,正是“戰後”第四年。本田將舊時部隊使用的通信小型馬達以便宜的價格收購,然後加以改造,裝在腳踏車上,就變成了“機車”,正確的名稱應該是“機器腳踏車”,通稱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