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磨煉你的臉皮(3)(2 / 2)

正因如此,人們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這些諺語表達了人們這種不願將自己放在一個卑的地位上的心態。

在交際中,首先應該搞清誰是求方、誰是助方,這種求助關係搞清之後,尊卑差別也就搞清了;其次應該根據這種尊卑差別確定自己所應采取的具體的交際方法、手段,特別是作為求方的交際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卑的地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與自己的這種地位相吻合,否則,如果把尊卑關係誤認為是平等關係,甚至於顛倒了尊卑關係,以卑為尊,就會做出失禮之舉,有礙正常交際。

在交際中,求方如何才能使自己處於卑位,而把尊位讓給助方呢?

求方一般應主動到助方那裏去見助方,而不應被動地等待助方頤指氣使、發號施令讓求方到助方這裏來。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我們所熟悉的。諸葛亮是一布衣平民,而劉備是漢朝將軍,二者社會地位的尊卑是不論自明的。不過諸葛亮這時並不是劉備的屬下,所以盡管尊卑差別很大,也隻不過是井水不犯河水。劉備見諸葛亮的目的是想讓他“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幫助自己成就大業,所以劉備是求方,諸葛亮是助方。劉備不以原來的尊卑差別為念,隻講求助關係上的尊卑差別,屬千乘之尊三顧茅廬,把尊的地位讓給了諸葛亮,這是為人們所稱道的。如果隻講原來的尊卑差別,不顧交際上的尊卑差別,像張飛所說那樣:使人喚來,他如不來,我隻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那麼劉備就得不到諸葛亮這一大賢,這一點是必定無疑的。

該求人時就求人

有許多朋友常常引以自豪地向人說:“我平素不喜歡求人的。”他的話似乎帶有一些“讓人知道他是個性堅強的人”的意思。但這句話掛在嘴邊,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立身處世,雖然要自力更生,不要輕易靠人,但這個社會畢竟是集體的,有許多事情是獨立難成的,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當你處於順境的時候,你自然不會想到陷於困苦中的滋味,便輕易妄言自己不求人。殊不知,人生變幻莫測,又怎知前路沒有重重阻礙呢?

凡是自稱為不願求人的人,往往是交際場上的失敗者。從心理方麵分析,人的性格雖然不同,有寬容的,有吝嗇的,有豪爽的,有狹隘的,但無論性格怎樣,對給予別人一種小惠卻是人人都樂意的。

當你對一個人說:“我不喜歡求人。”即使你的話不是向他而發,但聽的人卻認定你的話是針對著他的。他會感覺你將他拒於千裏之外,產生疏遠感,甚至還會產生你是鄙視他的能力的感覺。

敏感的人會從“我不喜歡求人”這句話中讀出它的言外之意“我也不喜歡別人求我”。因為一個以不求人為榮的人是一定會看不起向別人求取恩惠的人的。

交際學家甘頓教人“善意地向人求取一些小惠”,認為這是討人好感的最好方法。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敬與重視,如果盡自己所能給予別人一點恩惠,那麼在心底會生出一種想法:我對別人有用,我可以造福於別人。這種想法會給一個人帶來愉悅和幸福感。同時得到恩惠的一方也會因為感激而記著這個施惠者,尊重他。這就是為什麼要善意地向人求取一些小惠的原因,它也是交際一法。

人生一世誰敢擔保永世不求人?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尤今,曾寫過一篇《不求人》的文章,主張“自己盡力而為,不論成功失敗,都心安理得”。

然而,現實生活有太多無奈,使你不得不去求人。假如你是一位待業青年,希望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個職員,希望能平步青雲;假如你是采訪記者,希望能緊握偉人的手;假如你有急用,希望能籌借到一筆款子……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希望便構成了生活。生活則迫使你不得不去求助於別人,而是否能得到別人的“攙扶”,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你有沒有求人的技巧和策略。

有些人一提到求人就皺眉頭,甚至羞於告人,他們對求人懷有一定的偏見,認為那一定是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其實不然。向別人求取幫助必須是以自尊、自重、自愛為前提的,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亢、求而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