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禮多人不怪(1)(1 / 3)

請客吃飯

請客吃飯作為求人交往中的一種禮節性行為,向“貴人”發出邀請是第一個步驟,恰當邀請可以為求人順利和成功提供條件、奠定基礎。為此,我們應該做到:

(1)選擇合適的對象

確定邀請對象是邀請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而邀請對象的選擇,必須根據交際的目的而定。就一般的情況而言,下棋應請棋友;跳舞要請舞友;打球當請球友;喬遷、喜喪則請親朋故舊;開業剪彩就該請有利於工作展開、業務往來,便於協調社區關係及從事傳播等新聞媒體方麵的客人……

求人辦事,邀請的對象自然是能給你帶來幫助的人,但有時也需要一些其他朋友作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應當精心安排,選擇邀請對象,要根據求人的性質、需要,及宴會規模的大小等,遵循先主要後次要,先親近後疏遠的原則,來劃定邀請範圍,依次確定邀請名單。

此外,還要適當考慮邀請對象的學識、年齡、地位、性格的差異和他們相互間的關係等,以防邀請的人不合適,破壞了邀請對象間的關係和諧,給你的求人交際帶來不便和麻煩。

(2)采取恰當的方式

采取何種方式邀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交際的性質、對象而定。學者、專家、領導等,大多工作忙、時間緊,對他們最好提前相約,以便他們做好工作調整、時間安排;閑暇時間多、工作容易調度的早點約定,自然更好,而即使臨時而請,一般也能隨請隨到;對某團體的要人,公開邀請,甚至借助傳播媒體,就既能體現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又利於引起關注,促進宣傳,擴大影響;而朋友密談則悄悄地進行更利於避開旁人的視線,保證交往活動的隱蔽性;一般的往來、一般的親友,打個招呼、通個電話、捎個口信兒也就可以了;而比較重要的工作聯係、業務關係、公關事務等就必須采用相應的公文格式,如發書信、寄請柬等,或者按照一定的規格派專人傳達、親自登門,以示重視、鄭重和尊重。總之,邀請的方式要因事而異,因人而異。(3)注意“行”、“明”、“便”、“誠”

①“行”即邀請的可行性。某人辦了一家餐館,開業剪彩,非要請某市長親臨,來裝門麵,做宣傳,誰知久請不到,一拖再拖,最終也沒請來,白白浪費了時間。所以邀請要量力而行,既不強人所難,也不為所不能為。

②“明”就是明確、明白。邀請前一定要明確宴會的時間、地點、活動內容、邀請對象等,以便心中有數,做好邀請。還需將上述事項向邀請對象傳達明白,以利其接受邀請,擔負相應的角色,準時赴約。

③“便”就是盡可能地為邀請對象著想,為其提供來往、交通等方麵的便利。王老板想請張教授幫他解決一個科學難題。張教授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原本打算拒絕,沒想到王老板竟派了專車接送,專人護理,使張教授很感動,改變了主意。這樣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利人利己。

④“誠”就是真誠相約,不虛情假意,不違約、不失信。有人曾邀請幾位朋友到他家去做客。朋友信以為真,誰知他卻是虛意敷衍,讓朋友吃了閉門羹。他這種失禮行為使朋友非常氣憤。事隔多年,提及此事,朋友仍然耿耿於懷。這麼邀請耍弄了別人,失去了朋友,豈不害人害已!

酒過三尋

求人辦事,請客吃飯,這在老百姓中間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隻要不與官場事務發生過多的聯係,不以此來別有用心地拉攏腐蝕國家幹部,無濫搞腐敗之嫌,也就無可厚非。

其實,數千年來,中國人一向善於把酒席宴會場所作為交際公關的戰場,因為吃飯問題長久以來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大問題。“民以食為天”,就連平時見麵寒暄,有時也這樣打招呼:“吃了嗎?”

請客吃飯在求人過程中起碼有三種作用:一是在求人之前可以培養關係,聯絡感情,為日後的相求奠定基礎;二是在酒席宴上,人與人之間較少約束,酒酣耳熱之際,提出有事相求,不容易遭到拒絕;三是感謝對方慷慨相助的一種回報,是“禮尚往來”中的一種禮節。

然而請客吃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香港企業家兼作家梁鳳儀女士就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請客真是蠻辛苦的一回事,動員的人力比賓客肉眼所能看到的物力還要多很多倍。”

“單是一份嘉賓名單,就要一組人去處理,從製訂名單、設計請柬、安排郵寄,到跟進工夫等,完全要一個小組去處理。”

“在決定要邀請哪些嘉賓上頭,就是一套學問,請了阿甲,就必須請阿乙。明知道阿丙是不會出席的,但若不給他發請柬就是不尊重,那就得發了。請跟自己地位名望太懸殊的人,又是一項麻煩,高攀與屈就都會,前者會令對方誤會你拿他來點綴場麵,後者若躋身在宴會場合,可能令他本人不舒服。又有些客人,你隻寄給他一個請帖,不給他補一個電話,或寫一個字條,他仍認為你辦事不力。另一些人呢,千萬不能給他製造壓力,否則會壞了關係,那就隻要把帖子送出去就好了。”